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永成 《国际观察》2004,30(5):66-72
进攻性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 ,认为大国必然出于安全目的而为自己的世界权力份额最大化相互竞争。但是 ,仅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米尔斯海默的理论是片面的 ,还必须着眼其理论所阐述的霸权逻辑及其对美国的大战略含义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它。米尔斯海默的理论认为 ,由于巨大水体的阻遏力量和核优势的无法实现 ,各大国谋求全球霸权的努力是徒劳的 ,充其量只能谋求地区霸权地位 ,并努力阻止其他大国成为地区霸主。根据这样的霸权逻辑 ,进攻性现实主义反对美国奉行“帝国战略”和为之服务的单边主义方式与先发制人战略 ,认为“离岸制衡”才是美国大战略的明智选择。因此 ,进攻性现实主义不是单边主义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经过几年的激烈搏杀,布什第二任期的外交开始显露"疲惫"之态.新保守派风光不再,美国外交政策向现实主义回摆;国内孤立主义情绪在扩散;反恐苦无良策,无论是军事反恐还是民主反恐都受到国内外广泛质疑.美国徘徊在一个战略十字路口.尽管在战术上美国可能有所调整,但在战略上仍将保持进攻态势.  相似文献   

3.
尼克松执政后,在美苏核均势逐渐形成的背景下,新政府决定调整美国的外交与国防政策,缓和美苏关系。针对约翰逊政府遗留的部署反导系统与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两个重要的军事与外交议题,尼克松政府把反导部署与限制战略武器谈判联系起来。战略进攻性与防御性武器的部署与限制谈判相互作用,取得了美苏双方都能接受的成果,达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反导条约》,并对后来美国弹道导弹防御政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既是公共外交理论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公共外交实践最为充分的国家。里根时期美国试图对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等中美洲国家的革命采取武装干预措施,引发国内外社会舆论的消极反应,于是美国国务院专门设立了拉美与加勒比公共外交处负责实施对中美洲的公共外交。1983~1987年间,在该机构协调下,美国利用新闻署和驻拉美各国使馆的新闻处,将拉美各国政府、新闻媒体和跨国组织纳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对象,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公共外交政策,企图说服拉美盟友关注中美洲革命对国际社会的威胁,从而为美国军事干预政策和分化瓦解行动寻求国际舆论支持,这为探寻美国对拉丁美洲公共外交的"冷战模式"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5.
战后以来,强大经济实力始终是美国霸权政治的基础,金融则扮演了美国经济"晴雨表"的角色。2007年后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削弱了美国霸权的经济"实力",使美国霸权战略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调整:在经济领域,奥巴马政府实施了经济优先战略,推动美国霸权战略的"国内化"转向,力图夯实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霸主基础;在国际政治领域,加速推进"转型外交"进程,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协作;在军事领域,采取相对收缩的军事战略,适时调整海外军事布局,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6.
随着美国在全球霸权地位的下降,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也相应地有所变化,这对未来的美拉关系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分析。一、关于美国在拉美霸权地位变化的几种观点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和作用,处在一个逐渐削弱和下降的过程。自本世纪中叶起,美国在整个美洲大陆占据统治地位,是独一无二的霸主,它不仅可以确定美拉关系的准则,而且对其“后院”许多国家的内政、外  相似文献   

7.
特朗普的当选标志着美国当代政治文化转型的正式启动。该转型的基本动力源于美国霸权衰落、体制僵化和观念演变,推动其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的极端化发展,并强化了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怀疑。美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对其外交战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大致包括现实主义的霸权衰落管理、理想主义的霸权重建和冒险主义的中国崛起管理三个方面。在这一外交战略调整之中,台湾地区因其特殊地位可为美国提供"四两拨千斤"的重要筹码。尽管"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础,但不能低估美国政治文化转型的极端主义要素,大陆在应对美国政治文化转型、外交战略调整对两岸关系的潜在冲击时,应当做好更为全面、宏观和长远的战略准备。  相似文献   

8.
探讨中美之间新型大国关系必须关注中美外交战略的核心理念。中美两国外交战略的分歧源于核心理念的不同。美国的外交战略核心理念体现为"领导地位"和"伙伴关系",其目的是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霸权;中国的外交战略核心理念则围绕"独立自主"和"相互依存"展开,其目的是成功实现和平崛起。以不同外交战略核心理念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必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与障碍。如何化解中美之间的战略矛盾,克服障碍,避免走中苏分裂的老路,是关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能否成功构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奥巴马上台后提出了“巧实力”和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实际上这一政策是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再次回归.之所以出现这一回归,原因既在于小布什政府推行的过度理想主义的政策没有收到成效,又在于金融危机使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出现下降.尽管奥巴马政府对拉美地区采取了更加现实、手段更加巧妙的政策,但美国政府追求的目标和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实质并未发生变化.奥巴马政府试图改变美国的霸权形象,缓和与委内瑞拉等敌对国的关系,但仍继续打压这些国家和激进的民选左翼政府.奥巴马政府加强了在打击贩毒问题上与拉美的合作,并在拉美提倡“民主治理”,让民主给人民带来益处.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的角度看,门罗主义和泛美主义为美国确立其在拉美的霸权和维护其利益提供了合理合法的依据.美国以其自身的民主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为模式,不断向拉美国家输出其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价值观,帮助拉美国家确立美国认同的民主制度,统一西半球经济思想意识.同时,美国在国际制度方面也不断创新,以集体约束的方式使拉美国家置于美国的领导之下,锁定对其有利的"软"资源.美国还通过各种公共外交手段使其价值观在拉美得到了更深入的传播.地理的邻近使美国的大众文化在拉美国家的传播和影响迅捷和普遍,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伊拉克战争虽然削弱了美国在拉美的软实力,但毋庸置疑的是,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国家在这一地区的软实力可以与之匹敌.美国在拉美软实力的构建为中国在外交战略、价值观传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试析布什政府的国际秩序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斯说多极化是敌对性理论,会带来利益和价值观的竞争,使世界产生分裂。赖斯甚至认为多极格局是导致大国冲突以至战争的根源。美国要奉行具有进攻性的单极战略,防止其他力量挑战美国的霸权,可见进攻性现实主义对布什政府对外战略影响之深。新形势下,美国正在通过“非世界大战”的方式来推进国际秩序的变革。然而,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世界,也在改变着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行为模式。在可见的将来,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并不是上升的力量,而是那些行踪不定的非国家行为体,或者是那些在全球化进程中滞后的国家里滋生出的恐怖势力。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冷战态势的日益严峻,美国开始寻找除战争、外交等公开手段以外的其他斗争手段。"隐蔽行动"则是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东欧乃至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主要政策或主要斗争手段之一。对于这些行动,美国政府总是尽可能的否认和掩盖,但随着解密档案的逐步出现,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随之深入,成为西方冷战史研究的一个热点。美国的隐蔽行动政策及活动的突出特点是其隐蔽性、复杂多变性、难以防范性以及极强的针对性,也因此更具危险性。1973年智利政变后,关于尼克松政府参与颠覆阿连德政权的研究从未停止。本文利用最新解密档案分析1969—1973年间尼克松政府对智利采取隐蔽行动的内部争论及实施细节,发现尼克松政府对智利隐蔽行动的实质和目标总体一致,只是随着智利局势的不断变化,美国政府内部对于干预的程度、方式、时机以及实施人员及资助金额等具体细节存在着巨大争议;随着智利国内经济形势、阿连德支持率、军队稳定程度等智利内部因素的变化,美国对智利的隐蔽行动有针对性地筹划并展开;美国对智利的政策与当时冷战背景下的国际环境、美国的全球战略与地区政策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外交理念是外交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从美国立国之日起,始终贯穿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实践,构成了美国外交的特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对外交事务的看法虽然对立和分歧,但都是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彼此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4.
“新布什主义”概括起来就是布什政府在第二任期内将通过进攻性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向全球推广“民主”“、自由”来“保卫”和扩大美国全球霸权的一种战略。它在本质上和第一任期的“布什主义”是一致的,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获得美国内的认同和争取国际支持。由于“布什主义”造成的高成本和对国际格局冲击太大“,新布什主义”的推行也同样会遇到多方面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美国共和党外交理念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共和党外交政策回顾二战以来 ,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执政时间都是 2 8年。在外交上 ,共和党往往给人留下强硬派印象 ,其一贯特点是强调实力外交地位 ,奉行现实主义对外政策 ,但始终带有明显的保守主义意识形态色彩。2 0世纪 60年代末 ,一向以反共著称的共和党人尼克松当选总统。作为现实主义者的尼克松知道与美国的意识形态宿敌接触符合其国家利益 ,只有缓和才能赢得喘息之机 ,但应以实力地位为前提。他一上台就与中苏两个共产党国家搞缓和 ,以争取喘息的时间。同样 ,里根也以反共著称。里根政府采取强硬的对苏政策 ,实施推回战略。它认为…  相似文献   

16.
自19世纪初以来,拉美反美主义不断演进,对全球反美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全球反美活动的主阵地,拉美反美主义既有全球反美主义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拉美反美主义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为了谋求霸权地位对拉美实行的"改造"战略。因此,拉美的反美主义历史就是拉美人民的反霸权史。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大国志向与小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大国志向与位置意识有关,它植根于日本的战略文化,但受到小国心态和小国外交行为的制约.本文分析了日本大国志向的历史缘起和现实表现,解剖了日本与这种大国志向相矛盾的小国外交实践.文章认为,日本的小国外交主要表现为把某一大国"理想化"的小国心态和缺乏独立外交理念的小国外交实践,这种实践突出表现为对美外交的从属性和缺乏勇于负责的道义精神以及国际责任感.文章最后提出日本的大国志向与小国外交的矛盾,认为这种矛盾表面上看是因为日本过分依赖美国、受美国越顶外交的摆弄、特别是缺乏独立的外交理念,其深层原因在于日本战略文化中的"位置意识",由此引申出日本今后要想成为政治大国所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尽管印度并非米尔斯海默所界定的大国,但并不妨碍印度在对外关系中采取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外交策略。从历史传统来看,印度主要采取借势战略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策略。借势战略之所以成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策略,不仅在于其为获取权力服务,还在于特别重视军事能力的准备与运用。通过审慎分析可以发现,借势战略的收益受诸多变量的影响,其中尤以地缘优劣、国家能力强弱、权力权重、国际制度、队友考量、目标或非目标等影响最为突出。印度与美日海洋安全互动正是其对进攻性现实主义借势战略策略的运用,在该借势战略框架中,印度为施动者,针对目标为中国,借势对象为美国、日本,收益目标包括安全、发展与权力,手段则重视军事能力的准备与扩张。正是基于借势战略,印度与美日的海洋安全互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尤其在推动印太地缘政治形态、共同应对中国的海洋"挑战"、多边联合军演制度化、军事装备与技术贸易等方面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根据借势战略收益的框架进行分析,印度与美日海洋安全互动的借势战略收益是复杂的,大致可以分为正向收益、不确定性收益和负向收益。于中国而言,对印度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策略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好相关防范。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地缘利益诉求(攻势/守势)与跨国流域水治理程度(工具性/制度性)两个指标,可以将"水安全外交"界定为国家以及相关行为体围绕跨境水资源安全问题展开的博弈行为。水安全外交包括冲突预防型、霸权引导型、水互动冷漠型和治理后现代型四种类型。作为霸权引导型的美国水安全外交战略,其核心是通过水的全球治理来巩固其全球霸权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大国的地缘性介入,保障其水外交的战略利益;二是通过对区域水治理体系的制度性嵌置和重构,保持其水外交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美国通过水外交的四条路径(联盟和议题联系方式、同水外交大国的协调方式、国际组织议题嵌入、网络化伙伴关系)推进水安全外交政策和安全战略的制定。在其水外交进程中,国内外的动因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通过水安全外交拓展自身在亚太的地缘利益诉求,推行美国价值观的水治理原则和规范,嵌构以美国为核心的水安全治理体系,遏制地区大国(特别是中国)的水话语权,以最终实现美国在区域水—能源—粮食纽带安全中的战略优势平衡。  相似文献   

20.
冷战前期,泰国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及国内政权巩固的需要,实行对美"一边倒"外交政策。但"尼克松主义"的出台改变了泰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导致泰国外交政策转向以"大国平衡"为核心的"等距离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