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中,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的思想方法,负责对将要研究的问题或命题作哲学审视,对其哲学前提作"何以可能"的拷问。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何以可能"呢?这一哲学前提的拷问,由三个追问组成:一是中国化命题"可能是何"?即它可能"是什么"性质?是事实命题还是价值命题抑或规范命题?是值得研究的真问题,还是虚假问题?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3,(6)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化"、"化什么"以及"如何化"。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直接指向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因此,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内容与方法要求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框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萌发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相互作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基本机制: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具体实践的推动机制;二是中国具体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提升机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维形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需要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效性;以理论创新为目标,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什么?正确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从而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要科学地阐明这一问题,必须以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为依据,从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集中思考的最根本的问题中寻求答案。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各级干部的看家本领。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习近平谈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层意蕴中找到答案。从历史传承意蕴上说,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从现实需要意蕴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从理论创新意蕴上说,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从治国理政意蕴上说,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努力提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本领,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这本是恩格斯提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论断。1887年,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①胡绳晚年借用恩格斯的这个命题,就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作过专门论述。1994年底,在中宣部等单位联合召开的学习《邓小平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胡绳发表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的演讲,当即在会上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反响。石仲泉回忆说:他当时也参加了那次会议,当场“许多代表对他说:什么是最高水平?这就是当今我们国家的最高理论研究水平。这…  相似文献   

7.
建构当代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多方面艰苦的努力,但有三个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的: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这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思想、前提、灵魂和核心;二、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实践的要求,这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三、必须吸收中外古今一切优秀思想成果。这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必需的资源和营养。  相似文献   

8.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需求,也是处理我国主要问题的基本需求,更是我党必须长期面临的重大基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维度上,建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依托,从历史进程、内在逻辑、当代价值三个层面,对"四个全面"做了简要阐述,本文认为,"四个全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实践并仔细斟酌总结出的必然结论,是又一颗明亮的璀璨新星。  相似文献   

9.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三个维度,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中国的历史文化分别相结合。这三个维度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三个维度上都有充分体现,展现出鲜明的实践问题导向、强烈的时代潮流气息、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在"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大的问题框架下,2010年度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态"这个基本问题展开。此中,有的学者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而相当多的学者更愿意用"历史唯物主义"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本年度关于"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性"、"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社会形态理论"、"辩证法"等问题再度成为学界讨论的理论热点。在这些集中而热烈的研讨背后,潜藏的是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化省察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学术化研判,及时总结这一研究态势,对于推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曾有过几次集中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不具有当代性,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的提出具有理论和时代背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当代性,主要因为它的三个特性时代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性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科学性凸显出当代价值。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把中国共产党30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三个重新概括为四个,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个问题的前面,冠以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个新概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党通过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路线和党风学风上进行拨乱反正,确立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首届由中国主办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日前在京召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创新与发展已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如何科学认识这一问题?《光明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给出解读。问: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在当今时代仍不过时,并拥有强劲的生命力?王伟光: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张帆 《求实》2012,(1):11-14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二个层次是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个层次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三个层次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深化的过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它的组成部分以及基本特点;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应当注意的学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在实践中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掌握理论的重点,要把握好运用的尺度,要发扬理论的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在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基本的经验有三条,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李芳尚 《理论导报》2010,(11):13-15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我们党成立近90年来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党打天下和治天下的一个重要法宝。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也是当今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拟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如何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人们熟知但未必回答得好的问题。由于立场、学养、经历、文化背景等不同,不同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解释颇有不同,有时甚至观点对立。我以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理应把本来客观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缔造者自认的核心理论与其他人的阐释区别开来,从马克思主义缔造者的本意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这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挑战,邓小平抓住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提出和解决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的基本问题。在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上,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作为基本前提,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为基本途径,把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不断总结经验作为不竭源泉。邓小平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善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表现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  相似文献   

19.
王兵 《党史文苑》2013,(2):45-48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邓小平理论,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邓小平在探索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贵明 《探索》2004,(5):130-135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的必要性,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流话语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话语的发展日益疏离。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流话语必然地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疏离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也存在严重的疏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在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因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与多种理论思潮的交溶过程中形成的多中心的、多家族的分裂对抗与共存的格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元理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这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出现的深刻的变化。如何应对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格局,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术理论界的主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正是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