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我们要丰富中国梦的话语体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作为原则和导向,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建中国梦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构建中国梦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以“爱国、敬业、诚信、友爱”构建中国梦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2.
正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取向,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明确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其目的是为党和国家建设凝聚正能量,集中精力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结合正安实际,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做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归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导向。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战略支撑和制度保障。共享发展理念与法治精神具有内在共通性,其法理基础体现在:公平正义是现代法治的根本精神,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目标取向。人权保障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宪法依据。权利限制是法治的基本技术,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法治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西方核心价值观是由正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为代表的几个价值范畴所构成的.西方思想家对西方的核心价值观赋予了“天赋人权”的价值取向、权利平等的价值要求和社会公正的价值基点.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的态度,对西方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的价值取向表述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本文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概念谈起,探讨了如何实现其价值追求,这对我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与正义关系是法哲学一个基本问题,法是正义具体内容的体现,正义是法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在我国法治进程中,法的正义价值取向是法治的核心,法的正义贯穿于法治运行的始终,法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法的分配正义和诉讼正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期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突显了中国人民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准则。抗战精神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行政程序法的理论基础及法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程序法是调整与规范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程序的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总和,是行政程序法律化的表现形式。行政程序法是我国正在酝酿的一部法律。法治社会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我们必须了解并接受其法理基础与法律价值。西方行政程序法的理论基础有:英国的自然公正原则、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法国的行政法治原则。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没有孕育自然公正原则的基础。对权力的规范和限制是法治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具体体现。行政程序法的法律价值在于:建立行政秩序、追求行政公正、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传统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迁,政治和谐、政治公正、政治民主、政治法治、政治效率和政治包容成为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的基本价值取向。基于这些价值取向,应对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的主体和客体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0.
宗旭  赵永吉  章洪丽  王深 《世纪桥》2010,(13):102-103
本文通过对在校农科大学生政治、道德、人生、公民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总体上农科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是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中央领导,认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道德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重大局,重道义、重理性,能自觉维护社会公德。人生价值取向主流是乐观进取,勇于创新,奉献社会。公民意识价值取向方面,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社会价值取向方面,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环保意识。但也从调查分析中看到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生态法治观蕴含的生态智慧,是在反思国内外生态治理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法治观、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继承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法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法治观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要义,以尊重人民环境权益为价值取向,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发展目标。新时代,践行习近平生态法治观,需要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提高环境保护执法能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鲜明的人民本色,并集中体现在根本原则、基本内容、价值追求三个层面。在根本原则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原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原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干事创业的根本工作原则;在基本内容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价值取向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归宿,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3.
政治和谐是人类对政治生活的美好憧憬,是人类通过不断的政治制度创新,以实现和谐政治理念的奋斗过程,是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共同探求的永恒命题,明确的价值取向对于政治和谐的研究乃至构建均具有根本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价值取向可以从普世性和规定性两个视角把握,公平正义、民主理性、法治秩序、人本关怀等普世性价值取向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价值取向结构的表层,而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统驭下,人民民主、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价值取向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鄢立新 《求实》2007,1(8):72-75
中国人普遍遵循的人情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种社会交往行为和交往规则。人情与作为普遍性行为规范的法律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根本对立,人情一旦进入法的实施领域,将从原则和组织上对法治的要求产生干扰和破坏,进而妨碍法的目标的实现,破坏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阻碍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闫海潮  徐博文 《探索》2012,(3):4-10
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是国家根本利益在文化形态上的显现,它尤其体现为一国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原则、政治价值观、国家战略、对外政策、领袖意志的号召力。在全球化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以国家的特定价值取向来呈现人类社会共同价值取向,为其它国家发展提供借鉴。中国构建的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反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蕴含的平等、正义和公平价值取向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此,我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国富向民富转变,彰显中国话语的主体性,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本观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新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邬沈青 《学习论坛》2010,26(8):77-80
现代民主政治要求公共权力的运作必须符合主权在民的要求,反映人民的意愿。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公共权力与人民意愿的冲突和背离却一直是难以摆脱的困境,法治的诞生使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开拓了新的历史进程。法治开启权力的理念之门,法治是权力监督的基础和核心,法治蕴涵着权力监督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现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本观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新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芝华 《求实》2016,(9):54-61
基于社会变迁与发展,中国社会政策亦随之作出调整,以往社会政策的价值理念也将重塑。中国社会政策的未来走向是包容性社会政策,而包容性社会政策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维度取向,即秉持社会公正的基础价值取向;尊重多元化选择的核心价值取向;以社会整体性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目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