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历史是对文化历程的回忆。历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和折射,历史与现实具有深刻的联系。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作为了解这个国家广阔背景的历史资料,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感越厚重,就越说明它有强烈的使命感,说明它在密切地关注着自己的前途与未来。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精神本身也是历史文化的熔铸。人们尊重历史,通过历史去对传统文化进行回顾和展望,是为了达到“述往事,思未来”,“观古宜鉴今’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从现实的存在中更准确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正如恩格斯所…  相似文献   

2.
孙熙国  于欣 《理论学刊》2006,4(6):78-81
当前中国人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研究视角与个体存在的微观研究视角彼此分离,对中、西、马三种不同的思想文化资源的利用存在偏颇和失衡,贯穿在多层面、多维度人学研究中的核心理念缺失。当代中国的人学理论的科学建构必须综合利用中、西、马三种不同的文化资源,实现中国传统人学与当代人学的双向对话,真正做到宏观与微观两个研究视角的统一,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人学研究主线。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20多年之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许多看法都发生了变化,这说明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认识前进了。但是,在反思传统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偏差。比如, 不讲文化传统产生的客观背景和历史局限,不区分精华和糟粕,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一概否定,或不区分形象比喻与理性思维,用现代科学来强求古人,等等。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古国,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男权文化,是禁锢女性的枷锁;而现代文化追求平等与自由,对男女两性平等具有推动意义。女性的传媒形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期盼,以及特定时代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目前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仍然是将其固定在传统角色中,并突出了女性的身体上的观赏价值,将女性物品化和商业化。中国文化中的男权思想依然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且体现在传染力极强的大众传媒上。现代文化要得以健康发展就必然需要淘汰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糟粕,女性传媒形象的塑造必将会有新的开创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多方面,既有社会政治方面的,也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当然也还有其它方面的。本文重点分析的是社会责任感与个性特征这一对矛盾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社会责任感与个性特征这对矛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方面崇尚集体主义,重视社会责任——大丈夫应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这里个体似乎失去了独立的意义,任何一个“小我”只有溶进“大我”之中才能显出其价值,个体是为集体而存。另一方面又极重视个体的人格培养,修身养性。个体人格的完美塑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看中国历史,不能不惊叹那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群的存在。这一矛盾现象本应使人陷入两难境地,但实际上它又达到了巧  相似文献   

6.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命名为"后现代"或"现代"的文化,但其与"前现代"即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联系却被大大忽略.其次,当代审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因此显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再次,当代审美文化中"传统"审美文化资源以"道不远人"的哲学-美学精神,同当代语境中的"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补与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孝道文化从产生到兴衰的历史嬗变,都与社会存在的变迁,人的生存、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需要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果我们以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孝道文化,可以认为:中国以家庭为核心的农耕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是传统孝道文化产生的基础,人的社会属性及社会需求是传统孝道文化的生命之源、存在之根.社会变革及社会存在的变化、儒家孝道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化变革中的行为失当,是儒家孝道文化失落和断裂的主要原因.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在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在利益博弈渗透到每个角落、多元价值、多元文化冲突的当代中国,守望孝道,弘扬儒家孝道文化,使孝道文化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而实现孝道文化的复兴或再生,必须使孝道理念与时代对接、与社会现实对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接,发展新孝道文化,必须注重新孝道文化的教育传播和践行.  相似文献   

8.
近代政党与公民意识是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者的互动 ,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社会一定时期的命运和前途。一个发展中国家 ,无论引进了多少现代科学、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 ,如果没有从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 ,以公民意识取代臣民观念 ,即人的现代化 ,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角度探讨 2 0世纪上半期以来中国政党与公民意识的互动关系 ,探索出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一  公民概念产生于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 ,在欧洲资本主义替代封建主义制度的过程中 ,由于…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道德文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像中华民族这样具有如此深厚的传统道德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思想中 ,伦理思想贯穿其始终。扬善抑恶、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主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今天的中国人是在既定的“传统”中生活 ,不可能也不应该割断传统文化。处在社会生活中的人们 ,总是从既有的历史传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弘扬布依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一)布依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布依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把和谐文明、公平正义、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等内在的道德观念融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文明交往和道德生活中,并细化为点点滴滴的具体行为。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二)弘扬布依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深厚的基础作用布依族是一个性情和善、尊老爱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在他看来,"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可以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和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为政以德,修己安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加强党政干部自身修养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政治修养和道德情操,已成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近年来持续不断的热门话题。从对“文化”的介入态度上看,许多人将“文化”理解为一种古老久远的、传统意义的历史内容,因而对“文化”的重视便表现为对自己历史文化搜寻和说明的热情,他们更为关心的是以发掘、整理的方式来罗列自己的历史上都有什么,不大关心“文化”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与今天人们的社会实践有怎样更深更多的联系。但是对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吉林省而言,历史文化资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对处于社会文化转型期的吉林省人来说,面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态度和主体评判立场应如何体现发…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张伟平课题组成员:沈小勇、王雅君、谌远知、林本喜批准号:07CGWH001ZQ成果形式:研究报告主要观点:①农村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社会传统的文化特征,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其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农村传统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古村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族表演艺术、制作工艺、口头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②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重点和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口传心授的特点,其文化载体多为语言、文字和人,这些特点使得其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流失和消亡。因此,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要后继有人,必须建立富于激励的科学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机制。③按保护的紧迫性将农村传统文化划分为濒危型、残缺型和完整型,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应区别对待,重点是抢救濒危型文化遗产。④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从整个文化生态环境的维护出发,致力探索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存,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伽达默尔的偏见观思想的主旨是试图通过分析人在传统、历史和世界中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来阐释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的真正统一。解释是理解的过程,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解释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对伽达默尔的偏见观的探析,进一步理解人的历史存在状态,从而达到对其哲学思想的更深层意义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环境是一个社会实行“法治”或“人治”的根本基础,社会文化环境的特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社会对“法治”或“人治”的选择。中国传统“法治”之所以打上了深深的“人治”烙印是由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现代法治是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各因素全面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进步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要实现现代法治必须完善现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自由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是在社会、历史和个人三重维度中展开的。在社会维度中,马克思揭示了共同体作为各种社会关系固定化、规范化的存在形式为人类获得自由提供前提和空间,且不同的共同体中只能存在不同形式的自由。历史维度诠释了人类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合规律性的发展过程。个人维度表明社会和历史在个体人的发展和实现中获得存在意义和价值认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不过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即自主活动的表征,个人的自主活动是自由的本质性规定。自由的社会表现形式及其历史发展以人的自主活动为核心联结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全面把握马克思自由观的三重维度,才能避免对自由的片面化、抽象化理解,进而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集体主义在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经过不断强化,逐渐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进而在头脑中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中国传统集体主义思维模式。对中国传统集体主义思维模式进行研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缺的因素是民主,90年代和世纪之交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进行曲中最强的音符也是民主.中国传统文化是被现代的民主文化主流彻底排除,还是可以创新转化而渐渐汇入,已成为法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80年代中期对我国文化的反思中,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犹如一个人的个性,有着自己抹不掉的痕迹和存在的理由与价值;外来的东西再精彩也  相似文献   

19.
家庭文化的形成演进、形态特征、结构功能,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观念等,构成了家庭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作为男女两性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家庭文化是特定历史的产儿。其结构形态的演进,是个复杂的、整体的进化过程。 在这个进程的原始起点上,家庭文化建构还是处于蒙昧混沌之中。考察私有社会以来的家庭文化结构形态,是个“倒立的三角形”——以人的“自然存在”(性别压迫实质)和“社会存在”(阶级压迫实质)挤压、困扼人的精神存在的倒立三角形。虽然是历史进步的一个必然过程,却无疑是文明的倒错、存在的荒诞。联合国出版物《eultures》(《文化》)的封面,长期以来一直借用“三形互套图”对人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人类关于经济、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知识结晶和理想设计,商品经济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现代形态,一方面承袭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成就,另一方面预设了未来的文化发展趋向。商品经济文化从历史和未来两个维度作用于当代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这种作用具有双面效应,即正面的积极效应和反面的消极效应。商品经济文化的正面效应,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其负面效应则对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造成了扭曲和阻抑。分析商品经济文化的双面效应,充分发挥和营造其积极作用,抵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而快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品经济文化的正面效应表现为商品经济文化,在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