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创新褒扬制度,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抗战中有贡献的抗日军人、官员、民众等依法予以褒扬。此举有利于发扬民族之意识,增强抗战之精神,对鼓舞抗战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我福建地方党组织高举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始终坚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鼓动全民族的抗战。《战友》周刊,便是抗战初期,由福州党组织直接领导,公开活动于国统区的报刊之一。它的创办,对抗战初期福州的抗日救亡运动能掀起巨浪,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是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也是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广东地方组织领导华南敌后抗战具有鲜明的特色,总结和研究广东党组织对抗战胜利的...  相似文献   

4.
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思路是非常好的。如果说我们国家的文化需要有区域}生分工的话,我觉得贵州的民族文化、红军文化、抗战文化等都值得发扬与传播。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21,(9)
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明确指出战时教育的政策,强调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确立国民教育方针,甚至鼓励强迫入学、改进小学质量等方式,推进抗战文化的普及,促进教育对抗战的作用。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展教育一改近代以来陕北地区地瘠民贫,文化基础薄弱的困苦局面。充分践行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举措,对当今发展农村教育、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其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对这种援华政策的性质,在50年代中苏友好之际是给予全盘肯定的,即使对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存在的民族利已主义也不置一词。8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的研究逐步展开深入,同时对苏联援华问题的评论也呈现一种相反的倾向:不仅批评了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确应批评的错误,而且认为抗战初期也存在类似错误。这样大起大落的评论是难以真实反映历史原貌的。为此,需要我们持一公正客观的态度,本文拟就如何看待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略陈管见,希冀同行指正。一笔者认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是国际主义的。否定论者则认为,苏联此间援华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谈不上什么国际主义。这种观点西方有,国内也不乏其例。曾作为陈纳德“飞虎队”成员之一的杰克·萨姆森,在80年代写的回忆录中就这样说,苏联在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抗战对中国民众意识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从民族整体觉醒、独立意识的形成,民主宪政运动和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抗战文化思想和文化运动的发展,中圆圆际地位的提升四个方面,论述了抗日战争为民众意识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群众》周刊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理论刊物。抗战初期,《群众》周刊围绕团结抗战进行政治动员,通过揭露日本侵华罪行,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通过宣传正面战场抗战的形势,调动国民党及其军队的抗战热情;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的抗战业绩,树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与军队的抗战形象;通过批判两种错误观点,帮助人们树立和坚定中国抗战必胜和持久抗战的思想。《群众》周刊的有效政治动员,对抗战初期生气蓬勃的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党派的代表性人物,在抗日战争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中,他通过积极建言立论、宣传动员、组织实践等方式参与抗战,为寻求国内合作与统一的道路、组建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而努力不懈,力所能及地担当起团结动员民族力量的责任。正是"抗战建国"的特殊历史,促使梁漱溟实现了从推崇西方的政党竞争到积极主张中国党派团结的政党观念的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中的实践理性、批判意识和自省精神。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与延安时期的党报党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8年9月29日,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被装饰一新,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就在这里隆重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于10月14日向与会代表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报告分析:在新的抗战形势下,“必有一部分人,因为主要大城市与交通线的丧失,财政经济的困难,国际援助的不及时,因而发生着与增长着对抗战前途悲观失望的情绪。而日寇、汉奸、亲日派,必将利用这种情绪,大放其和平妥协空气,企图动摇我抗战的决心”。因此,高度发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克服悲观情绪,拥护抗战方针,反对投降妥协,坚持抗战到底,显然成为全…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文化运动,为中国人民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所论述的,仅是抗战初期,即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段时间进步文化运动发展的历史。 一、抗战初期进步文化运动的发展 抗战初期的进步文化运动,郭沫若是用“蓬蓬勃勃”“轰轰烈烈”来形容的。这不仅是指进步文化运动规模大、范围广,而且是指其内容丰富、影响久远。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也揭开了抗日文化运动的序幕。从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抗战进步文化运动经历了一个迅速起动、迅速形成浩浩荡荡局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形成,是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对抗战进步文化的政治领导等三大积极因素,以及福建省会内迁永安和陈仪、刘建绪主政战时福建期间较为开明的政治表现等两大独特因素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历史发展结果.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八年抗战中,350万川军出川抗战,64万多人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八年抗战中,四川还提供了全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财政粮赋。中共中央曾就四川对抗战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作出了高度评价,1945年10月《新华日报》专门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  相似文献   

14.
为消除日伪奴化教育和国民党歪曲宣传的影响、动员民众抗战、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中共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 ,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积极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对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所形成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凝聚与升华,而作为抗战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团结意识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古以来,团结统一的“大一统”情怀是抗战时期民族团结意识形成的根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民族团结意识形成的基础。抗战时期民族团结意识具体表现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民主党派,协力御侮;兄弟民族,携手为国;华夏子孙,各尽其力。抗战时期民族团结意识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无比的坚韧性与伟大的前瞻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日战争实录》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蒋文澜教授所著。它详尽记载了我国军队在八年抗战中打的13次胜利战役和空军、海军抗战概述,以及破译日军密码等内容,实属抗战史书中之首例。以上战争的胜利对抗战胜利和世界反  相似文献   

17.
国共两党领导的两种敌后抗日游击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发展和壮大了人民革命武装,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造成了战争史上的奇观,对夺取抗战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国民党及其军队于抗战初期在坚持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也抽调相当数量的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日军,配合了正面战场。探讨国共两党领导的这两种敌后抗日游击战的特点并进行对比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国共双方对抗战规律的不同认识,了解以共  相似文献   

18.
冯惠 《党史文苑》2012,(18):11-13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人民在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抗战遗迹,它是广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的素材。在广州大力发展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得到红色经典文化所衍生的民族精神的支撑,所以协调好抗战遗迹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对于广州的发展和对广大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广州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研究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民意测验是调查民意的基本手段,也是民意表达的重要途径。抗战时期的民意测验主旨大多与"抗战建国"相关,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利用测验数据可知,抗战期间,国人对抗战前途的判断随战局演变呈现出相应变化,认识虽有起落,总体上仍相信中国终将获胜,这与既有的某些研判存在一定差异。在政治上,战时国人虽未放弃民主政治追求,但这一追求呈现出与战争形势变化耦合的阶段性特征,对战时国民党"集权政治"的支持只是权宜之计而非基于政治认同的选择。在外交上,随着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在联络美、英及苏联抗击日本侵略的同时,强调民族独立与平等,注重支持弱小国家和民族,形塑了后来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一外交新取向,为既有研究所忽略。  相似文献   

20.
罗既白 《世纪桥》2024,(2):13-15
桂林抗战文化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是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地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素材。文章在论述桂林抗战文化蕴含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从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平台建设、校园文化品牌打造等方面,探索桂林抗战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旨在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实现桂林抗战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