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到永新,不能不提贺子珍——她是永新儿女,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纵观整个中国革命的洪流,也不能不提贺子珍——她和她的一家,是这洪流中最昂扬的一簇浪花。下午,到了永新县。我们在贺子珍纪念馆前久久凝望——她和毛泽东在永新的雕像,英姿勃发,一派拿云捉月气概。贺子珍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在20世纪20年代,为推翻反动统治,她们一家投身革命,南征北战。她的父母暮年参加革命,矢志不移;  相似文献   

2.
闽西革命老区连城新泉是我曾经工作的地方。那儿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最使我难忘的是一位革命老妈妈,她把自己一生的光和热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孩子们亲切地叫她“太阳姑”。 “太阳姑”原名张素娥。她是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但有着不平凡的、令人肃然起敬的革命经历。 闽西第一所红色学校  相似文献   

3.
贺子珍这个名字在人们眼中总是与毛泽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多年来人们关注更多得是她与毛泽东的婚姻悲剧。可在红色革命的历史中,贺子珍不仅是作为毛泽东的妻子存在,更是作为一个出色坚强的女红军战士清晰地存在于许多革命亲历者的记忆深处。作为长征中的“30女杰”之一,贺子珍的长征路见证了她作为一名女革命者的坚强无畏。  相似文献   

4.
1937年冬,贺子珍走出延安,离开毛泽东,从此,伴随她的是寂寞而孤独的生活,在长达40多年的独身生活中,她饱受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和失去丈夫的痛苦。 一 贺子珍与毛泽东的真挚感情人所共知,他们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时刻结为夫妻,在毛泽东遭受“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5.
贺子珍和她的兄妹--贺敏学、贺怡,在大革命时期就勇敢地投身革命,英勇奋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人称"贺家三兄妹".在红军初创时期,陈毅就是贺家三兄妹的战友和上级,在以后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和贺子珍、贺敏学、贺怡结下了很深的革命情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往事……  相似文献   

6.
黄卫东 《党史纵横》2008,(12):21-22
贺子珍的名字,早已被亿万中国人民所熟悉,所铭记。她是巾帼英雄;她是一个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流血奋战而又受尽人间各种痛苦的杰出女性。她曾经陪伴革命领袖毛泽东生活了多年。早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末,即新中国成立前夕,她曾在沈阳生活过一段时日,这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7.
红军时期,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1925年,16岁的贺子珍就成为江西永新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第一任妇女部长,17岁领导永新暴动。大革命失败后转战井冈山,成为井冈山革命队伍中的第一个女战士。在井冈山上,18岁的她与34岁的毛泽东相识相恋,并于1928年结婚。之后,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支持毛泽东的工作和照顾他的生活上。尤其是在毛泽东身处逆境的时候,贺子珍凭着自己的爱心始终陪伴在毛泽东身边,陪他度过了那段最难熬、最痛苦、最艰难的日子。1934年10月,她和毛泽东一道,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正如当年…  相似文献   

8.
正宋庆龄,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女性,她因与孙中山的婚姻而成为万众瞩目的"国母"。他们的结合,无论对孙中山或是对宋庆龄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孙中山来讲,宋庆龄不仅是他的生活伴侣,更是他革命事业的忠实战友、助手、继承者。而对于宋庆龄来说,孙中山既是自己的丈夫,又是自己的革命导师,还是拯救中国的英雄。在她的意念中,爱情与革命已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张荣辉 《广东党史》2011,(11):31-35
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婚姻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令世人瞩目的红色婚姻之一。从1927年10月相识相知、1928年相恋结合,N1937年贺子珍远走苏联治病、夫妻“从此诀别”。他们的婚姻生活历经十年之久。这十年,恰恰是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十年。贺子珍与毛泽东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面对政治上和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10.
《党建文汇》2013,(12):54-54
贺子珍能文能武.为了革命宁可牺牲自己。有一次,毛泽东、朱德等人在开会.贺子珍也在场。这时敌人来了,贺子珍英勇机智,  相似文献   

11.
黄邦在 《世纪桥》2009,(6):24-29
在毛泽东家乡的韶山纪念馆内存放着一部毛氏家谱,其中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的第三子毛泽覃名下记着一行:妻,贺怡,江西省永新县人,1911年12月生,1949年11月卒。贺怡是从井冈山里走出来的巾帼英雄。当她还是个初谙世事的15岁小姑娘时,就和姐姐贺子珍一道勇敢地投身于革命洪流。在革命斗争中,贺怡与毛泽覃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结成志同道合的夫妻,最终先后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革命史上,曾有这样一位巾帼豪杰:她少年时期便立志为国奋斗,早年投身于革命事业,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被毛泽东称赞为"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沙场上,她身披戎装,纵横驰骋,其领导的武装力量令敌人闻风丧胆;新中国成立后  相似文献   

13.
高翠 《党史博采》2007,(1):42-45
<正>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革命作家、记者。从1929年初史沫特莱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踏上东方中国古老的土地,到1950年与世长辞,一直献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她的文笔生活把她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她说:“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就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不知是什么缘故,在那,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相似文献   

14.
宋霖 《党史博采》2009,(7):24-28
提起享葆华,人们并不陌生。作为革命先烈享大钊的长子,李葆华在父亲的教育和引领下,投身革命.并为此奋斗了一生。其实.他的妻子田映萱也是一位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巾帼英雄。她和丈夫李葆华坚持革命信念,秉承李大钊遗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共同谱写出一篇动人的人生篇章。  相似文献   

15.
任弼时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对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尤其是他在革命异常复杂的峥嵘岁月里,为保护革命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搏风斗浪,同形形色色的“左”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作无情的斗争,给历史留下了一页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16.
宋庆龄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女性,她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从第一次国共合作以来,就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在中国长期革命的艰难斗争中,她始终坚定地和共产党站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高翠 《党史文汇》2007,(3):14-18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革命作家、记者。她从1929年初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踏上中国的土地,到1950年与世长辞,一直献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她说:“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才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了。不知是什么缘故,在哪儿,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相似文献   

18.
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毛泽东舍小家为大家,动员组织自己所有的亲人参加革命,他一家先后有6位亲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作家、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她在中国土地上渡过了13个不平凡的春秋,足迹遍及上海、长沙、南昌、西安、武汉等城市及陕、晋、豫、鄂、湘、皖、川等省。她同情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斗争,与中国军民同甘共苦,并肩战斗,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革命紧紧连在一起,为之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20.
1979年春,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里,笔者来到上海华东医院,拜访了正在这里疗养的贺子珍。笔者拿出 10多张几十年前的已经发黄的老照片,请她辨认。贺子珍一张一张地细看。突然,她眼睛一亮,指着一张年轻人的半身照片,显得十分激动,连声道:“欧阳洛 !欧阳洛 !”   贺子珍凝视着欧阳洛的照片,思绪把她带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令人难忘的岁月…… 初识欧阳洛   1926年 6月的一个夜晚,永新县城秀水小学的一间教室里,灯火明亮。一位身穿长衫、面容清俊的青年正在讲课。黑板上写着“阶级、阶级斗争、革命”几个刚劲秀丽的粉笔字。   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