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0年艾尔文赢得大选 ,由此结束了智利军政府长达 1 7年的统治 ,智利由威权体制过渡到民主体制。智利的民主转型是通过皮诺切特政府开启的选举进程而实现的。但是 ,人们也不能忽视1 983~ 1 986年的社会运动在其中的作用。1 983年 5月 1 1日 ,智利爆发了皮诺切特统治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抗议。在此后的 3年中 ,几乎每个月的全国抗议日都有大批群众参加游行、示威、罢工等活动 ,人们提出“现在就要民主”的口号 ,要求皮诺切特辞职 ,立即恢复民主制度。虽然由于种种原因 ,社会运动未能实现为智利直接带来民主的目标 ,但是智利的民主转型却…  相似文献   

2.
皮诺切特作为智利军人执政委员会提出的唯一候选人,在10月5日的公民投票中败北。根据智利军政府1980年9月通过的新宪法,如果皮诺切特在此次公民投票中获多数赞成票,他将作为合法总统继续执政到1997年;如果多数选民投反对票,军政府应于1989年12月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1990年3月11日皮诺切特应向民选总统交权。一段时间以来,智利军政府对公民投票的态度比较乐观。在政府看来,皮诺切特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他作为唯一候选人参加竞选;反对派组织松散,缺少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政府控制着宣传机器,为皮诺切  相似文献   

3.
智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 言促进和加强与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关系这一战略 ,是符合智利利益和全球化趋势的。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实体 ,也是一个跨国实体 ,同时还是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市场之一。智中关系 3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 1 970年至 1 973年 ,其间两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合作组织了多种活动 ,友好关系得到很大发展。第二阶段始于智利军事政变之后 ,也就是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军政府执政期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同智利双边关系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疏远和变化。这个时期 ,特别是从 70年代末中国推行经济改革之后 ,两国经济…  相似文献   

4.
智利的社会救助制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要观点 智利的社会救助制度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完善起来的。在建立起完全基金制养老金制度并将部分医疗保险交由私营保险公司管理后 ,分散的社会救助计划也从社会保险中剥离出来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社会救助制度。政府的社会救助金由福利标准委员会负责管理和支付。其他社会计划的专项资金通过有关大部分下属的基金和机构划拨。为了使政府社会救助计划的补贴得到更合理与公平的使用 ,并使最急需救助的社会群体能优先得到救助 ,智利采取一种被称作“CAS— 2”的资格认定方法。智利的主要社会救助计划有 :养老救济金、统一家庭津贴、生活用水补贴、失业补贴和住房补贴。在智利的社会救助体系中 ,教会、私人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智利民主政府在延续原军政府时期基本经济政策的同时,在社会政策领域进行了重大调整,把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公正作为社会政策的基点.在对过去10多年扶贫工作进行初步总结的基础上,智利政府于2002年5月提出以反对极端贫困为核心的"智利团结计划"为贫困家庭提供社会心理支持、提供保障性现金补贴、提供家庭救济金、推动贫困家庭优先进入各类社会发展计划."智利团结计划"与智利政府过去10多年的扶贫计划有密切传承关系,体现了政府社会政策的连续性.与原来的计划相比,"智利团结计划"更重视贫困家庭的参与,更强调政府各级机构的协调,更重视各地方政府和地方组织的作用,更强调创新,因而也更加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社会团体在促进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促进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改变传统的政治文化、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并提供技术支持。除这些积极方面外,还应看到一些有西方背景的社会组织成为培植亲美势力、西化政治精英、扶持反对派、暗中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政局稳定、收集情报、控制媒体舆论、干预选举等活动的载体,对俄政治民主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比其他亚洲国家起步早的泰国民主化道路走得并不平坦,军事政变和政治独裁的交替似乎成为了近70多年来泰国政治的主线。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泰国的政治文化、宗教意识、教育水平、社会结构等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最初由精英发起的泰国民主化运动,如果得不到整个国民的回应,没有获得成熟市民社会的支持,真正的民主主义也就不可能在泰国扎根。  相似文献   

8.
房连泉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4):20-25,7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智利在减贫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成为拉美地区贫困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智利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不公现象仍较为突出。本文考察了近20年来智利收入分配形势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分析了社会保护政策在减贫中的结构性作用;针对近年来实施的有条件现金转移计划,以非缴费型社会救助养老金和智利团结计划为两个案例,分析了社会政策在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界普遍认为,由于政权精英与温和反对派精英之间达成协议,拉丁美洲国家有可能出现由军人政权向文人政权和民主政体平稳过渡的形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智利的政治转型即属于此类型。在智利的政治发展和政治转型中,政党作为重要参与者和"中坚力量",在呈高度分裂状态的社会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智利政党在政治转型中表现出几种特征:转型早期政党对社会运动的抑制,政党由极化走向温和与融合,政党联盟由变动性走向制度化和稳定性。政党政治的发展是一国政治发展的表征,政党政治的制度化体现为国家政治的稳定,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目前智利民众对政党的支持率呈下降趋势,年轻人普遍对政治持冷漠态度。政党要提升自身的合法地位、赢得选民信任,需要致力于解决不平等和贫困问题。当代智利政党及其政治精英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达成了一定的和解与共识,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从而为解决智利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创造了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0.
美国和太国的军事政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序言 1976年10月6日,太国连续发生了右翼势力对左翼学生的大屠杀以及军队推翻文官政府的军事政变。我们如果忽略了美国在近二十五年来对太国政治的介入这一历史背景,便决不能正确把握这个事态的发展。正是这批二十多年来由美国培植起来的军队、警察等右翼势力把刚刚萌芽的民主政治溺死在镇压进步学生、知识分子及许多人民(他  相似文献   

11.
1998年拉美地区虽存在许多社会问题,但民主政治体制仍得以维系;外交多元化取得较大进展。 (一)许多国家进行了大选,民主政体得以维系。智利在皮诺切特交出军权转为终身参议员后,政治生活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哥斯达黎加、伯利兹、厄瓜多尔、巴拉圭、古巴、哥伦比亚、巴西和委内瑞拉8国先后举行了总统或政府换届选举,当选总统多是以许诺振兴经济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及建立全国和谐政府迎合了选民的心理。在当选总统中既有传统政党人士,也有  相似文献   

12.
1964年 4月巴西军人发动的政变成为此后拉美国家一连串军事政变的开端。六七十年代 ,中南美洲多数国家的文人政权相继被军政权所取代 ,军人统治成为 60年代至 80年代拉美政坛的一个鲜明特点。这一时期的拉美国家军人政权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以巴西、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国为代表的保守的右翼军人政权 ,二是以秘鲁、厄瓜多尔和巴拿马等国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军政权。导致拉美国家该时期一系列军事政变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拉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带来的不是民主政治的进步而是军人独裁的产生 ?拉美国家的军政权为何会出现上述不同的类…  相似文献   

13.
军事政变是非洲国家历史上广泛经历的一种政治现象。多哥政局由“政变”向“宪政”的转变以及赤道几内亚未遂军事政变背后的钱权交易表明:遏制非洲军事政变既有乐观前景,也面临巨大挑战。当前,外部势力对非洲丰富油气资源的觊觎已成为军事政变发生的一种新动因,非洲联盟以及西共体等非洲地区组织已成为遏制非洲军事政变的中坚力量。由于导致其发生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长期存在,非洲军事政变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完全消除。对非洲军事政变的遏制有赖于非洲国家民主体制的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军队自身职能的转变,以及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杨建民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3):3-9,79,80
公民社会在拉美国家的政治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圣保罗论坛和世界社会论坛已成为拉美政治左转的思想高地;天主教会仍是最能影响和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公民社会组织,其在历次政治转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在"还政于民"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土著人组织通过其政治参与使国家政权更具包容性,民主参与机制更为广泛,是拉美政治转型的直接推动力之一;社会运动、妇女、学生等其他弱势群体也是拉美政治改革和转型的积极推动者。此外,公民社会还包括个人和家庭等社会细胞,其经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为拉美国家的政治转型提供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拉丁美洲的政治民主化和经济改革已经彻底改变了二次大战后形成的政治、经济发展路径和格局.在30余年的时间里,民主政治取代了威权体制,并使频繁的军事政变乃至战乱告一段落.在拉美历史上,人口的绝大多数,不分阶级、种族、性别,第一次成为政治发展进程的参与者,其中包括各种色彩的政治力量特别是左翼力量.然而,拉美民主政治的质量以及民主体制下社会的治理状况却是千差万别和极不平衡的.拉美的发展面临着极其严峻的难题和挑战,这既来自民主政治本身,也取决于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痼疾.政治发展进程不仅与民主的类型和程度相关,而且也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整合方式密不可分.世纪之交的拉丁美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显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菲律宾天主教会以布道者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深刻影响着菲律宾战后社会政治转型,经历了一个与执政当局相互依靠并结盟,善意批评仍合作,最终决裂且抗争,民主监督与制衡的过程。教会无论是被迫“去政治化”还是主动“再政治化”都与菲律宾国内当时的社会、政治主题密切相关。天主教会通过内部的政治动员与外部的政治联盟,对社会转型施加影响力,维护教会的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17.
自1961年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以来,韩国一直由军人出身的总统掌握政权。直到80年代末,韩国最终实现了权威主义政治向现代民主化政治的转型。韩国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分化,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孕育了民主政治文化,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和心理基础;威权政体内在价值的缺失及其合法性日渐衰退;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使威权政体丧失了外部支持。韩国政治转型的启示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必须建立和发展适合自己的民主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18.
吉尔吉斯斯坦自独立以来已发生了三次“革命”,广义来讲,这三次“革命”均属于“颜色革命”的范畴。但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在进行政治动员时,往往尚不具备其他“颜色革命”反对派发起政治动员的一系列“常见”条件(如发达的社交网络、强有力的政党、较高水平的青年组织等)。而在相关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反对派依托何种力量实现高效的政治动员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为解答这一问题,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所掌握的三种非正式政治力量--个人政治关系网络、部族认同与部族群体、传统政治习俗成为本篇文章重点考察的因素。在三次“革命”中,这三类非正式政治力量帮助反对派实现了募集资金、召集支持者、获取舆论支持、削弱政府合法性、策反政府高层官员等一系列政治目标,成为反对派进行政治动员的主要依托。运用非正式政治力量,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得以在其他相关条件尚不充分的情况下,于短时间内实现有效的政治动员,并最终达到了推翻现存政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海湾地区大国沙特一直秉持低调稳健的外交风格,但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底中东剧变以来,沙特不仅高调支持以塞西为首的埃及军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代表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自由与正义党主席穆尔西为首的政府,还出兵镇压巴林什叶派抗议运动,并积极介入叙利亚危机,支持叙反对派推翻巴沙尔政权.逊尼派主政的沙特和什叶派的叙利亚是中东地区两个重要的阿拉伯国家,沙特力挺叙反对派推翻巴沙尔现政权的背后,交织着不断恶化的伊斯兰教派关系,以及争夺地区领导权的利益诉求.沙特干预主权国家事务的做法有违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仅使沙叙关系空前恶化,加剧了叙局势的动荡,而且对中东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体现了沙特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20.
政治民主是“乌兹别克斯坦模式”的最终目标。乌独立以来所走的宪政道路有两个方向,即政治民主化和维护政权安全。2005年“安集延事件”以来,乌在保持政权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在发展政治机构和社会民主程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政治民主模式仍保留了总统集权、不容许反对派政党等特点。目前,卡里莫夫总统的政权安全依赖多元基础。未来乌兹别克斯坦政治改革将“小步”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