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是拉动一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21世纪以来,中国和拉美地区的经济往来显著加强,主要体现在投资和贸易两个方面。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的特点体现为增速快、存量小、覆盖面在提高、内部方差在增加以及实业投资相对不足;中国与拉美地区双边贸易的特点体现为发展速度较快、贸易伙伴集中以及商品种类明确。本文分析了中拉之间投资与贸易的现状,提出中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是否促进了双边贸易的问题。通过对现有文献研究进行详细梳理,并结合2003—2014年中国与拉美8国的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对中拉在直接投资和贸易方面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中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短期内对中拉贸易量没有显著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直接投资会促进中国从拉美的进口,但会抑制中国对拉美的出口。结合上述研究结论与现阶段发展形势,本文从实体产业和虚拟服务业、微观监管和宏观法律制定等角度提出旨在促进中拉之间投资和贸易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拉美相距遥远,贸易成本是影响双边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根据诺维提出的贸易成本引力模型,测算了1991-2016年中国与拉美24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成本。测算结果显示,1991年以来中国与拉美24国的双边贸易成本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43.99%。就次区域来看,中国与南美洲国家双边贸易成本降幅最大且平均双边贸易成本水平最低,其次为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横向比较来看,2016年中拉贸易成本仍居于我国对外双边贸易成本格局的高位,仍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对中拉贸易增长因素的分解分析显示,中拉贸易成本下降是中拉双边贸易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对贸易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了50%。通过对中拉双边贸易成本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发现,距离遥远、地处内陆等不利因素将增加贸易成本,而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加入APEC等多边合作组织以及提高法治水平将有助于降低贸易成本。这些研究结论为推动中拉贸易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一套完整、规范的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对贸易便利化的衡量细化到二级指标,首次系统地测算了拉美主要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而利用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检验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并对欧盟和拉关两个不同的国家集团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分别检验了贸易便利化的各项一级指标对中国出口拉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便利化对中国的出口有极大的促进效应,经济越发达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越高,中国对拉美的出口较大地受制于贸易的不便利,而且对不同贸易便利化指标的敏感程度不同。中国应在提升自身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与拉美国家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双边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4.
拉美是中国对外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目前,中国同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三国签署的自贸协定已取得良好绩效,同哥伦比亚及巴拿马正在进行或已完成自贸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为了更好地把握拉美国家在自贸协定中对贸易限制条件的调整,为中国同拉美国家之间的自贸谈判提供参考,本文以哥伦比亚为例,选取其与欧盟、加拿大、美国、智利和墨西哥已签署生效的五项主要自贸协定,从事后分析的实证角度,采用修正的贸易限制指数,客观描述这些自贸协定所带来的双边贸易限制的变化,并从产品部类角度揭示各协定及其效果的异同。研究发现,不同自贸协定带来的贸易限制变化差别较大。哥方作为能源出口大国,力图通过自贸协定降低能源出口成本,改变过度单一的出口结构,抵御外部需求变化和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冲击。中国与哥伦比亚之间贸易失衡的特征比较明显,但若进一步减少贸易限制,双边贸易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应该广泛拓展货物贸易以外的合作方式,在规模与层次上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和中美双边贸易协定的签订 ,增加了中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这不仅使中美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同时也影响到中美两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 ;就拉美来说 ,会影响到加勒比地区国家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就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的重要性而言  相似文献   

6.
经历了数百年的起伏与动荡,随着拉美各国政治纷乱的减少或缓解,拉美已逐渐摆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萧条颓势,整体经济态势呈现出大幅复苏。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持续而强劲的发展,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极大地发展了与拉美的经贸关系,跃升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拉间的政治关系也随之得到发展。中拉关系良好的进展,引起长期在拉美耕耘的欧盟和美国的高度关切和战略反应,因此,本文将在分别考察欧盟因素和美国因素的基础上,以综合和比较的方式分析欧盟、美国和中国3个经济主体与拉美的经贸关系。透过双边贸易额的增长、双边贸易差、贸易国别集中度及贸易商品结构等4项宏观经贸数据来比较3组双边贸易,并透过贸易引力模型来分析影响中拉双边贸易的因素。最后,介绍了欧盟和美国推进其与拉美的经贸关系时所采用的战略和策略,并对中国应当采取的行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拓展引力模型的框架,分析了21世纪以来拉美和亚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潜力。基于2001—2018年WITS数据库中拉美31国对亚洲的农产品出口数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亚洲已成为拉美最大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目的地;尽管拉美对亚洲的农产品出口总额不断提升,但次区域间差异极大,部分加勒比国家和中拉国家至今尚未实现农产品贸易往来;整体而言,拉美和亚洲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存在巨大的贸易潜力,拉美国家对中亚和南亚市场的出口潜力最大,但面临的贸易壁垒也最高;双方遥远的地理距离已不再是阻碍双边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阻力,优良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制度和全球化参与程度,尤其是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双边贸易潜力的主要因素。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在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国际物流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累积的经验证明,亚洲和拉美国家可通过合作改善贸易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由之带来的贸易成本降低也可为双方带来更大的贸易收益。  相似文献   

8.
贸易开放是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GATT以及WTO等一些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构成机制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的贸易自由化,背离这一秩序或者趋势的结果是无法从他国的市场开放中获得益处。在出口导向战略实施了多年之后,目前拉美主要国家的贸易开放到底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正是我们所困惑的问题。本文以亚洲7个国家作为参照组,研究了1995年至2009年拉美7个国家(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智利、墨西哥、秘鲁和委内瑞拉)的贸易开放程度。主要结论是,最近10多年,7个拉美国家的贸易开放度有了显著而稳步的上升,但与亚洲国家相比,拉美国家的贸易开放程度普遍略低。本文对于研究拉美国家经济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体制以及国内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拉经贸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都具有基础性和阶段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促使拉美国家从高度保护的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向开放型的外向发展模式转变,拉美国家的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本文通过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两个指标测算了拉美主要国家的经济开放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实证研究了拉美主要国家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拉美国家,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较大的差异。进一步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考察拉美国家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对经济增长作用时,有必要区分不同的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如期建成是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对中国发展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以及实施货物进出口零关税等关税优惠措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但在推行关税优惠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CAFTA背景下,探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一的泰国之间开展国际贸易以及实施零关税等关税优惠措施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提出发展中国与泰国之间贸易,实施关税优惠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中国与东盟双边经济从此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研究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潜力规模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国内众多学者利用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了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计算了贸易潜力。本文基于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双边贸易潜力,指出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中国与老挝贸易的发展现状与特点,从双边贸易结构、双边贸易政策和贸易人才与基础设施等方面探讨了中老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促进中老双边贸易提出一些看法,即以优势互补促进中老双边贸易的发展、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为契机促进中老双边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淑娟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4):54-63,76
本文主要考察了新世纪以来拉美国家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关系。近10年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在逐步加深,而拉美与亚太之间贸易投资关系的发展是这种变化的最好例证。在拉美的对外经贸关系中,美国的地位在下降,亚太地区则有了大幅提升,尽管其间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中国是拉美国家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鉴于拉美在中国经济和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应进一步增大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与对话空间,推动双方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产业内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对双边贸易结构调整和优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发展中国家间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影响着东亚以及全球经济格局,产业内贸易发展必将带动双边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水平及贸易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以垂直异质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结构发展迅速,与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呈现"剪刀差"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乌克兰危机升级、欧洲能源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积极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是深化贸易合作的重要一环,也可为中国继续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在中东欧地区的发展助力添彩。本文利用GTAP模型,运用动态递归法将GTAP10.0数据库中的数据外推到2021年,对2014~2021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进行模拟,并预测其对双方国家宏观经济、双边贸易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在开发双边贸易潜力、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明显超过关税壁垒的改善,这种促进作用是双向的、互益的;同时,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负面影响相对来说并不显著。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应削减贸易壁垒,改善进出口贸易运输流通环境,保证物流畅通;简化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加强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强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产业链合作,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东盟关系:国际贸易的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把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都实行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有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因此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考察,必须重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国际贸易关系.本文从三个角度入手,分别考察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的现状、中国和东盟国家双边贸易在各自全部外贸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和东盟国家各自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根据对双方国际贸易关系的考察,本文认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既是持续稳定发展的,又是仍处于相对较低的依赖度水平上,而且双方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竞争的因素.如何在既有的基础上控制竞争,加强互补,提高依赖度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必须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背景下 ,2 1世纪以来中国与拉美的经贸关系呈现全新的趋势和特点 ,也给国际分工理论带来了新的内涵。中国要跳出单纯的双边贸易逆差的思维 ,从全球分工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中拉双边贸易 ,以平等、互利和互惠的心态 ,积极推进中拉贸易关系 ,为中国企业长期耕耘拉美市场打下基础 ,在中拉之间建立新型的南南合作关系 ,通过中拉之间的双赢局面来实现和保障中国的长期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8.
霍强  秦绍娟 《东南亚》2015,(2):37-42,109
本文以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与印度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特点来构建进口和出口贸易引力模型,并运用2001~2012年中国与38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引力模型,测算中国与印度进口和出口贸易潜力。近年来中国与印度进出口贸易潜力系数均大于1,进口贸易潜力巨大,出口贸易也有空间,而提升双边贸易合作关系、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等举措可以进一步释放双边贸易潜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正在积极主动地与沿线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新加坡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研究中国与新加坡的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使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运用2006~2015年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数据,分析了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现状、贸易互补性和贸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潜力在不断增长;中国与新加坡的进口贸易潜力大于出口潜力。  相似文献   

20.
拉美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法规黄红珠80年代中期以来,拉美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改革,其宗旨是促进出口,取消或减少各种进口限制.本文将拉美几个主要国家的现行贸易法规简要地归纳如下。阿根廷1.出口贸易政策(1)主要出口优惠。政府采取一系列补贴政策来消除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