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认识与分析是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同样其也对今天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着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变与不变,本文从乡土社会的"土性特质"、"差序性特质"和"礼治性特质"这三个核心概念解读出发,论证了农村社区的本色正由乡土社会的"辈分权威"向"知识权威"、"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礼治约束"向"法治约束"后乡土社会转换,力求为农村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如何认识中国社会?重读《乡土中国》有助于我们从方法上解构中西文化争论的中国社会之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建构了基于文化自觉思想的社会学方法论,这不仅是费老学术思想上的一次大飞跃,且是当前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出的共同要求。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深化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发现社会:费孝通破解中西文化冲突之争,文化自觉的社会根基;深入农村:费孝通解读中国社会大历史,《乡土中国》的主题就是"研究中国文化模式怎样从中国农业和农村生活中产生出来";超越乡土:费孝通成就社会学想像力,实现了三个超越——超越新儒家;超越文化;超越方法。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方法论构筑了他用生命、思想和乡土共同凝结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3.
品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感觉先生对中国乡土社会研究分析得特别透彻,尤其是其中的“熟人社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日报》1月28日刊登刘守英的文章说,研究中国结构转型时有三个阶段:一是乡土中国阶段,正如费孝通所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二是城乡中国阶段,这个阶段一半农村人,一半城里人。这一阶段变化最为剧烈,而城市化并不能代表这个阶段。三是城市中国阶段,这是最成熟的阶段。当前中国已经步入"城乡中国"阶段。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2011,(9):63-63
据《北京日报》报道,费孝通先生曾把中国农村称为“熟人社会”。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常年离土离乡,农村日趋“空心化”,农村的“熟人社会”形态已悄然发生变化,“无主体熟人社会”日渐形成。  相似文献   

6.
书架     
<正>《世界大格局,中国有态度》作者:金一南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中国历史的教训》作者:习骅出版:中信出版社《央行的秘密》作者:中国金融博物馆[英]丹·科纳汉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出版: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正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从传统宗法社会到现代法治社会,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印迹。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人与人之间通过邻居、亲戚、同事、利益等方式构成了一个高度熟人化的社会,相应地其流动性和接纳性就比较差,生活相对"静止"。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每个人一出生就基于地缘、血缘、姻亲关系而拥有了特定的身份,终身处于长幼差序的人情格局之中,人们在牢固的关系网络之下工作生活、世代传递。在这种"人情"差序社会中,已公开的法律制度往往被虚置,而潜规则却容易盛行。  相似文献   

8.
正要做好农村党建工作,必须把党的声音通过自己的嘴巴加工成老百姓的"炕头话",才能说进老百姓的心窝里。"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必须站在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扎实做好农村党建工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长大,代代相传的社会习俗指导着他们的行为。虽然受到社会改革发展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前线》2016,(9)
正1、《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作者韩毓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中国现代政治史》,作者吴汉全,人民出版社(2015)4、《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作者贺捷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3)5、《中国价值的革命》,作者高德步,人民出版社(2016)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农村乡土人才开发中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管理办法的问题,元谋县制定实施了《农村乡土人才选拔标准(试行)》和《农村乡土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试行)》。《标准》将农村乡土人才具体划分为农村经纪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种养能手、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四类,并重点突出了各类农村乡土人才需要具备的硬性指标:农村经纪人必须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取得经纪人资格,农副产品年销售值山区在3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先生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谈到自己与其老师潘光旦在做人上的差异。他说:"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徐百柯著:《民国风度》,九州出版社2011年10月版)读后感到,对"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一命题,至今仍有继续探究之必要。对于潘光旦先生的"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费孝通先生强调了其重要性,但谦言"这个问题很深,我的力量不够,讲不清楚",而没有展开论述。所幸的是,钱理群先生《在北大的演讲》中(后作为《民国风度》一书序言),对此做了较  相似文献   

12.
《当代贵州》2011,(21):62-63
《行行重行行》及其续集是费孝通先生1980年第二次学术生命成果的一部分,收入了他1981年到1996年"行行重行行",几乎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开展乡镇发展实地调查和思考的大部分成果。为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找一条适合他们发展的致富道路。《行行重行行》及其续集的出版至今已经十多年过  相似文献   

13.
新书架     
本书收录了费孝通先生加世纪末到21世纪初十余年间的原创文化论著共计51篇。这个时期也是费孝通先生最终形成并完善‘文化自觉’,理论的时期,是作者毕生从事文化思考和研究的升华与结晶。本书是文化自觉问题的经典论著,有助于读者充分了解这—理论的精髓,以及费老学术思想特别是文化自觉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对当今提出的“文化大繁荣走梵辰”,也有很深刻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10年,算得上是贾平凹的活跃期。2005年,他发表了《秦腔》《高兴》。接下来的10年里,《古炉》《带灯》《老生》……部部都是几十万字的长篇,直写到2016年发表的最新作品《极花》。贾平凹是乡土中国变迁的持续记录者,他写农民剥离乡土的艰难、写进城打工者的痛苦与彷徨、写村镇基层干部与上访、写向往城市却被拐卖回农村的女子,他写树、写草、写天、写地、写山石、写明月……在他的笔下,蕴蓄着社会的巨变、  相似文献   

15.
顾久 《当代贵州》2011,(32):63-63
《奢香夫人》给我们的启示是,面临严峻的形势,需知己知彼,慎选相处之道。而这恰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相契合。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是我国著名社会学、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代表著作之一,这本书对中华民族格局形成进行了溯源和规律探讨。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讲,这本书是我国民族学和文化学发展重要奠基之作。从民族学和民族工作角度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是有关我国民族关系的规律总结。《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书的篇章结构贯穿着一条主线,即  相似文献   

17.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展出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相似文献   

18.
后乡土社会改变了乡土社会封闭、固定与坚持的传统,属于农村经济、政治与思想转换进程中的过渡性阶段,需要逐渐寻找自己生存的法治根基。当下农村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变中遇到了市场机制缺乏、民主政治根基薄弱、农民法治意识落后等现实阻隔。在推进法治进程中,应当以当下后乡土的现实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理论与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 《当代贵州》2011,(21):62-62
《行行重行行》及其续集是费孝通先生1980年第二次学术生命成果的一部分,收入了他1981年到1996年“行行重行行”,几乎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开展乡镇发展实地调查和思考的大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20.
后乡土社会改变了乡土社会封闭、固定与坚持的传统,属于农村经济、政治与思想转换进程中的过渡性阶段,需要逐渐寻找自己生存的法治根基.当下农村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变中遇到了市场机制缺乏、民主政治根基薄弱、农民法治意识落后等现实阻隔.在推进法治进程中,应当根据当下后乡土的现实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