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力西 《法制与社会》2010,(19):182-183
本文采用简版大五人格量表、主观社会支持量表、贝克自杀量表对226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服刑人员的责任性越高,自杀意念越低;神经质得分越高,自杀意念越高。(2)社会总支持影响服刑人员自杀意念的形成,支持力度越低越易产生自杀意念。(3)用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责任性、健康状况、职业、独生与否与自杀意念强度息息相关,其中责任性与自杀意念相关系数最高。  相似文献   

2.
毛亚楠 《方圆》2021,(7):9-9
“在线自杀主动预防”系统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廷劭团队在2017年4月发起的一个课题项目,主要内容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筛选出微博树洞里的留言,找到那些有自杀意念却还没实施的留言者们,并及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这个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人们对于自杀者的固有印象,比如很多人认为在网络上说自杀的人通常情况下是为了博取他人关注,而不会真的采取措施,但通过朱廷劭团队的研究,事实上在网络上表达自杀意念的人有一半以上真的尝试了自杀;又比如人们往往会认为自杀行为多属冲动型,但朱廷劭他们通过分析已确认自杀的微博用户的公开数据,得出自杀死亡用户在自杀前往往在社交网络上有表达清晰的逻辑结构这样一个结论。  相似文献   

3.
印度警方8月17日说,一伙电视台记者向一名男子提供火柴和柴油帮助其自杀,此后在新闻中播出拍摄的自杀场面。警方说,死者是印度一家国有奶牛场送奶工。此人声称,奶牛场欠他一大笔钱,因此心烦意乱,“我们得到一段录像,上面清晰地记录一群记者把火柴盒和一些可燃物质递给受害者。”据悉,这些记者拍完所需内容后没理会痛苦挣扎的自杀者而直接离开,他们不久将遭到逮捕。综览:帮助自杀,是指他人已有自杀意图,行为人对其在精神上给予支持或鼓励,从而坚定其自杀的意念和决心;或者在物质上加以帮助,如提供自杀工具,帮助实施自杀行为等,从而使他人得以…  相似文献   

4.
“做这件事是一种良知,我们希望挽留住更多的生命。”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有112,983个15~34岁的人死于自杀,约占相应人群死亡人数的19%。世界卫生组织也称,从年龄上看,15岁~25岁之间的青少年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2004年,上海市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85%的中小学生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自杀未遂者达到1.71%,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其中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也达到15.23%。2005年,笔者在湖南、新疆、四川所做的一项调查走访中也发现超过1/4的大中学生有过自杀意念。特别是根据对262例中国青少年自杀案例的探…  相似文献   

5.
要防止罪犯产生脱逃、自杀意念,管教干部必须树立全新的改造理念,建造教育改造的系统工程。要尊重罪犯权利,珍惜犯人生命,关心罪犯健康,构筑稳心工程,帮助罪犯解决实际困难,干警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影响罪犯。防范罪犯脱逃、自杀,要在治本上下功夫。在对罪犯严格管理的同时,必须关心他、帮助他,用现代文明激活思路,用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去影响罪犯,真诚为罪犯着想,使其受到感化,并建立监狱内的安全阀和预警机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相似文献   

6.
军人在作战、训练、生产、施工和生活中只要发生违法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民事侵权法律问题。但目前在追究军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实践中,往往只追究行政,刑事责任而忽略民事责任。其表现为:一是只要军人发生了侵权行为,一律按损失大小、情节轻重,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也就是说轻者处分劳教,重者开除军籍、判刑。二是有些军人实施了侵权行为,本应在负行政或刑事责任的同时,负民事赔偿责任,却仅仅追究了行政或刑事的法律责任。实际上是以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代替了民事赔偿责任。三是军队与地方发生民事纠纷,军人应负民事赔偿责任时,大多数军人所在单位(部队甚至连队)出面赔偿损失,诸如报销医疗费、误工费、生活补助费、营养补助费、死者丧葬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军人本身不负赔偿责任。军人民事侵权法律责任是指军人实施侵犯社会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人身权利的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它是一种民事制裁措施,既包括具有财产内容的财产责任又包括无财产内容的非财产责任。  相似文献   

7.
面对目前不断发生的研究生自杀事件,本文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对研究生自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研究生自身特点,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攀高自杀救援案例的研究,分析了攀高自杀的主要原因、人群、发生的地点等基本规律,依托心理学、警务谈判学等相关理论提出了攀高自杀事件的处置程序、人员的分工、行动要点.  相似文献   

9.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也就是说,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死亡。在中国,每年有28. 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也就是说,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究竟如何预防自杀的发生呢?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广州某区24例烧炭自杀案例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本地区24例烧炭自杀案例资料,对一般情况、现场勘查特点、尸体检验及自杀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文24例烧炭自杀案例中男性略多于女性(2.43∶1),自杀实施者以青年男性居多(P0.01);自杀案例的发生无明显季节倾向,现场密封行为及辅助手段的实施与性别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自杀原因以感情问题居多。结论烧炭自杀案例在本地区发生具有明显年龄及性别趋向,且自杀现场具有明显的共同性,在实际现场勘查和鉴定工作中可根据现场勘查特点及年龄性别特征加以重点考虑。因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可能导致案件特点的不同,本文仅对此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钢 《法学研究》2012,(4):154-174
刑法中认定自杀有主客观两方面要求。在主观方面,被害人不仅应当认识到并且意欲死亡结果发生,而且必须自愿地、也即自主决定地选择了死亡。对于自愿性的判断应当以有效承诺的主观要件为标准。重大的动机错误同样导致不能成立自杀。此外,被害人还必须客观上事实性地支配着直接导致死亡的行为,在将不可逆转地造成死亡结果的最后关键时刻自己控制着事态的发展。自杀本身并非刑事不法行为,教唆或帮助自杀、对自杀者不予救助或者过失导致他人自杀等自杀相关行为也不应受到刑事处罚。  相似文献   

12.
预防罪犯自杀是“三防”安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监狱保障罪犯人权,实行人道主义的体现。由于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复杂因素,某些罪犯基于轻生自杀。以某劳改总队为例,自90年以来罪犯自杀事故没有哪一年间断过,共发生9起,其中1992年就发生3起。因  相似文献   

13.
1949年以来,退役军人职业伤害保险实现了从传统“优抚”保障模式向“优抚+保险”双重保障模式的转变,军地职业伤害保险转接机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退役军人管理保障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军地职业伤害保险转接也面临着“深化跨军地改革”的现实需求与机制建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引入军人职业伤害保险的理念,系统整合军人优抚和军人伤亡保险的政策,健全军人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建构多层次军人职业伤害保险框架,实现军地职业伤害保险的制度协同,推动军地职业伤害保险转接机制的重塑,以彰显对军人职业的优待与尊崇,助力退役军人管理保障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部分,这种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当代社会的警醒,进而关注他们的心理。本文试从正常与异常的两个心理状态方面着手具体分析大学生的自杀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深入分析铁路交通事故自杀案件特点,为确定事故性质、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方法 收集东北铁路线上50例利用铁路交通事故自杀死亡案例,对案发时间、现场情况、事故发生前行人状态、火车接触方式、自杀认定依据、遗书和遗言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女比为3.55:1,男女均以41~50岁年龄段最多见。事故多发生在封闭线路,行人以车前非卧位最多见。自杀原因以精神疾病最多见,其次是器质性疾病。30%案例发现遗书和遗言。结论 利用铁路交通事故自杀事件的定性,除了常规的法医学检验以外,还必须注重对自杀证据的收集。  相似文献   

16.
隐匿式中毒自杀是指死者生前出于特殊目的,如嫁祸别人,而隐蔽地应用毒物自杀的一种死亡方式[1,2]。隐匿式中毒自杀多发生在纠纷发生过程中或不久,易引起对死因的争议。本文收集13例毒鼠强隐匿式中毒自杀资料,通过回顾性研究,提出毒鼠强隐匿式中毒自杀的特点及相关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1案例资料13例毒鼠强中毒均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1997-2003年的尸检资料,每份资料包括法医病理学尸检鉴定书、尸体解剖记录、毒物化验资料等,部分案例还包括案情调查和抢救病历,见表1。案例性别年龄案情争议原因病理检查及化验结果1男42伍某因家…  相似文献   

17.
域外     
印度每年2000余名女性因嫁妆自杀印度官方全国犯罪统计局表示,尽管政府已经通过反嫁妆制度的法令,但2006年与夫家发生嫁妆争议而自杀的女性有2276人,平均每4小时就有1名女性因嫁妆问题而自杀死亡。据统计显示,2005年有2305名女性因嫁妆自杀死亡;2004年则有2585人。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女性自杀现象普遍,在众多的社会问题中尤为典型.在对女性自杀原因的分析中,人们往往所看到的一般是外因,而外因一般在内因的基础上发生作用,真正决定自杀的是内因.人的行为方式总是受到内在精神思想的控制,外因只能通过激发和影响人的精神思想产生作用.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析女性自杀的原因是关键.然而女性自杀现象在当时很普遍,经济、教育程度的不同自杀原因也不同,本文主要以发达地区上海知识女性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东北未受教育女性为代表,以望较全面分析女性自杀的心理原因并对研究现今社会女性自杀问题产生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自杀的心理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杀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国内的研究焦点主要关注的是怎样预测和预防自杀的发生等方面,对自杀者的心理解剖工作却几乎没有开展。本文重点介绍并讨论了已经在国外开展了40年的针对自杀者的心理解剖工作的概念、工作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为国内专业人士更准确地了解自杀者死亡的心理学原因和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自杀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病人残杀父母1例刘方启,王孔宝刘某,男,27岁,军人,未婚,中专文化程度,于1995年2月13日晚10时许在家中持菜刀光将继父刘某砍剁几十刀杀死,后又劈亲生母亲项某十几刀致死。杀人后刘某赤身裸体跑出住宅后又回家中服"安定"药自杀未成,因刘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