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儒学在现代社会实现其现代转换会面临着一定困境。儒学在现代社会如何实现其现代转换,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处理传统儒学的问题;第二,如何对待西学的问题;第三,如何面对当代人类尤其是中国社会实践的问题。此外,实现儒学现代转换的路径有"常道""接通""复兴",但这几种路径都面临着困境。儒学要想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现代转换,回归传统是必须的;而经过中西文化对比、中西文化对接和中西文化对话三个阶段,也可以促进儒学的现代发展。儒学在现代社会中体现着其自身的价值。儒学中所蕴含的优秀的精神文化资源对现代政治、生态环境和现代管理都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陆兴起"国学热"以来,儒学研究中的"返旧"趋势渐趋浓烈。这种"返旧"主要表现在"整理国故"重启、经学研究勃兴,以及考古发现所带来的文字学、训诂学、考据学的蓬勃发展等方面。"整理国故"是学术研究尤其是儒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但对儒学典籍的过多、过频的整理,会使儒学研究的重点发生偏向和转移。经学研究应是儒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当前的经学研究相对而言过于重视经学文献本身而忽视经书义理。文字学、训诂学、考据学等治学方法是儒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然而当前的儒学研究绝不能停留于考证其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层面,而应该发现、探索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庸》是儒学重要的著作,集中阐述儒家的哲学思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观念。为了维持社会和谐,儒家倡导“持中守正”的思想方法,反对任何极端主义的行为方式;为了使社会成员心态和谐,儒家提倡“素位守常”的生活方法;为了促进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儒家主张“并行不悖”的发展理念。《中庸》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杀尤其是大学生自杀不断引来学术界关于死亡的话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和解说。然而,这些探讨和解说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作为意义诠释基础的哲学在其中的责任是什么?具体来讲,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担当是什么?从一定角度来讲,哲学应当承担起"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两种使命。然而,与西方哲学相对照地看,儒学作为一种哲学在肯定世俗生活并强调"现实关怀"的同时,却边缘化了"终极关怀"这一使命。在对现实利益过度追求的现时代,面对自杀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儒学如何完成其"终极关怀"的使命,是时代给当代儒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西方哲学的对照下,面对死亡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儒学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建构起基于心灵净化和体悟的生死智慧之学,在为国民精神生活的超越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也为世界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港澳台和海外儒学研究中的新观点,分别可归为四个方面来了解:发扬忠恕之道,致力世界和平,在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对儒学进行综合创新,服务当代社会;对大陆儒学的评述;对儒学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心学的本旨着重于践行方面,有关“功夫”说的核心在“诚”一字上。“诚”要求把握内在诚慎信实的心态,并以此作为生命的本体;其与关联外在世界的“敬”侧重不同。当代社会需要从生命的儒学向生活的儒学发展,以使儒学重新植根于大众的土壤上,因此倡导“诚”的理念特别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蒋庆作为当今中国政治儒学的代表性人物,对其"政治儒学"思想展开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文章认为,蒋庆"政治儒学"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心性儒学"和"全盘西化论"双重批判基础上的,这种特征也表达了"政治儒学"所具有的意义。而作为"政治儒学"之必然要求的"王道政治"具有理念和制度安排两个层次内容。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理念层面的"王道政治"只能是美好的"乌托邦";而作为具体政治制度设计的"王道政治"在对现代民主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偏差,其本质上是一种"圣贤政治"。文章最后指出,对于"政治儒学"的评判不能流于单纯的意识形态批判,而必须将其放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定视阈中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对"政治儒学"的本质分析,也才有可能实现传统儒学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将中西哲学作为人类哲学的两大骨干:西方哲学是"知识的学问",它以"自然"为主导观念,其主要内容为讨论"形成之理"的本体论和讨论"实现之理"的宇宙论;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它以"生命"为主导观念,性理、玄理和空理构成了其主要内容.在中国哲学中,释、道两家只是"旁枝",而儒学才是中国哲学的"主干";作为"主干",儒学作为"生命的学问",其主要内容:一为主观方面的修身,二为客观方面的家国天下.牟宗三认为,因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儒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故可实现对西方哲学的超越和"转进".  相似文献   

9.
有学者认为马浮思想守旧而封闭,只能称作“当代儒家”;又有学者认为马浮的哲学是陆王一路,或程朱、陆王的融合;这都是有待讨论、澄清的地方。本文在探究马浮的理气论、心性论和修养工夫论的基础上指出,马浮的哲学基本上是朱子理学的立场。他据此融摄佛学、陆王心学以及历代经学、子学。他主张“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六艺实统摄于一心,即是一心之全体大用”,并且就用这六艺之教的概念来作成儒家判教,来撰述《复性书院讲录》。他又强调六艺是国学的最佳代表,可以统摄诸子与四部,可以统摄中西一切学术。总之,他对儒学传统及其当代意义有一个整体的、创造性的洞见,可以归为“当代新儒家”的第一代。  相似文献   

10.
现当代新儒学是文化守成主义的一部分.这一思潮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四以后的新儒学,第二阶段为抗战时期的新儒学,第三阶段为港台新儒学,第四阶段为海外新儒学,改革开放后返输中国大陆.三代四群十六位重要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蔡仁厚、余英时、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现当代新儒家反思现代性,反思唯科学主义,重视人类与中华民族的长久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其论域、问题意识有:(1)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二元对峙的模式,并由此反省现代性,重新思考东亚精神文明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2)"文明对话"与"文化中国".(3)儒家价值与全球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4)儒学与现代民主、与自由主义的关系.(5)儒学的宗教性与超越性及"内在超越".其思想贡献、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当然亦有其思想困局.儒学有草根性,有生命力.开放的新儒家学者,要在中国大陆再植灵根、重建儒学,特别要重视民间教育.当代新儒学是中国健康的、现代化的、重要的、建设性的、辅助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王凤青 《理论学刊》2008,(4):105-108
著名国学大师傅斯年在一些论著中对儒学起源问题多有论及.大体说来,傅斯年认为"儒是鲁学";儒学的兴起具有时代性;儒者的职业凭借是教书匠;孔子、殷遗民在儒学兴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傅斯年对儒学起源的这些阐述反映了当时学人的治学和学术水平,在今天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玉顺 《理论学刊》2007,2(10):46-49
本文讨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其着眼点不是"孔子仁学"本身如何、甚至也不是其"现代意义"本身如何,而是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这种追问以承认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为前提,而进一步追本溯源,揭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得以成立的缘由:孔子是如何为自己的仁学"奠基"的,这种奠基性的观念何以可能容纳"现代性"。文章以"生活儒学"的思想视域来审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家哲学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按辩证的必然规律运行的整体。只有认识和把握中国国家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求解儒学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的重大意义,才能求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4.
“中断性”语境下的儒学发展“三期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志华 《学习论坛》2006,22(10):58-62
以往对于儒学史的研究大多是在时间一维的线性思维模式下展开的.无论是"三期说",还是"四期说",所强调的都是儒学义理间的"连续性".从"中断性"研究视角的概念出发,儒学史是在"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相互纠葛下完成的.以"中断性"为视角治儒学史并非意在否定"连续性"的研究,而是意在为儒学史研究提供一种立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视域.基于对儒学史的变化因子的分析,儒学史分别经历了三种形态"实存道德描述形态"、"形上学形态"和"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现代新儒学既不是独立的新形态,也不是"接着宋明儒学讲",而是"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的丰富和发展.这便是儒学发展"三期说".  相似文献   

15.
现当代新儒学是文化守成主义的一部分.这一思潮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四以后的新儒学,第二阶段为抗战时期的新儒学,第三阶段为港台新儒学,第四阶段为海外新儒学,改革开放后返输中国大陆.三代四群十六位重要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蔡仁厚、余英时、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现当代新儒家反思现代性,反思唯科学主义,重视人类与中华民族的长久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其论域、问题意识有:(1)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二元对峙的模式,并由此反省现代性,重新思考东亚精神文明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2)"文明对话"与"文化中国".(3)儒家价值与全球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4)儒学与现代民主、与自由主义的关系.(5)儒学的宗教性与超越性及"内在超越".其思想贡献、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当然亦有其思想困局.儒学有草根性,有生命力.开放的新儒家学者,要在中国大陆再植灵根、重建儒学,特别要重视民间教育.当代新儒学是中国健康的现代化的重要的建设性的辅助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纪建文 《理论学刊》2006,(10):69-71
儒学的基础是对人情、人性的尊重,其两大核心是“仁”与“礼”。在中国历史上,儒学的制度化使其得以保存,但也使其遭遇磨损。今天当我们审视其与现代法治的关系时,发现儒学仍有存在的可能及必要:在立法层面,儒学可以以制度的形式进入市民社会;同时,作为人学,儒学不仅能通过对人的塑造而成为规则运行的辅佐,还能在国家法无法涉及的领域获得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17.
彭永捷 《前线》2014,(10):41-42
儒学这一古老的思想传统,在历史上总是不断获得新的理论形态,总是不断演变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儒学,儒学在当代也依然会找到适宜的出场路径,从而获得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家的义理、价值和原则,合理转化为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 相对于先秦的经典儒学,其后每一代的儒学都是新儒学。一种完善的新儒学,必然是按照孔子所重视的“仁”与“礼”两个方面展开:前者要对作为儒家核心义理的“仁”作出新的论证,使新儒学表现为阐释和论证儒家仁义思想的新仁学;后者要对实现“仁”的社会方式给出安排,使新儒学表现为落实于现实生活的新礼学。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宗法农耕社会的政治观念,儒学一方面提出了为民谋利的理性原则,另一方面则继承了传统的君主制度,把为民谋利的权力交给了君主,造成了民众政治主体性的丧失,也不断地改变儒学的现实政治品格。政治主体的丧失,使儒学过分屈从于政治而丧失了活力,同时也因为君主政治的不稳定而引发了对儒学的认同危机。但是,儒学为民谋利的政治目的决定了儒学能够自省,走出危机,儒学又重新被统治者所利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价值论视角分析了儒学传统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文章围绕是否需要儒学传统、需要哪些儒学传统、如何看待儒学传统这三个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了儒学复兴不可能、儒学传统成分不能简单取舍以及辩证看待儒学传统等主张.  相似文献   

20.
彭美玉 《当代贵州》2014,(18):62-63
6月5日,由贵州、浙江两省文史馆和贵阳孔学堂共同主办,两省儒学研究机构协办的"黔浙文化合作论坛"正式启动。来自浙江和贵州的儒学专家分别就如何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交流。关于儒学产生的背景,儒学的作用何在,怎样践行儒学等问题,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浚生有独家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