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莹辉 《求索》2010,(11):194-196
比兴是中国古代诗学思想的核心。感物兴情,发而为诗,是唐代以前诗人共同遵循的作诗原则。但宋代诗歌却少用比兴,这与他们主"务内之学"、强调"以意为主"、重视"学人之诗"、追求平淡诗风等有密切关系。但宋人诗学并非罕言比兴,且将比兴手法大量运用于词中。  相似文献   

2.
真象与假象现实存在着的每一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它自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同本质不同,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依其表现本质的不同方式,可分为真象的假象两种。真象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如苹果落地、水往  相似文献   

3.
杜甫在《同元使君春陵行序》中云:“不意复见此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所谓“比兴体制”,显然已不是仅指在微观中作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作,而是指在一种创作思想指导下的宏观创作体系。杜甫提出“比兴体制”的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诗歌创作处于炉火纯青而创作思想也已自成体系的时期。笔者认为,杜甫的“比兴体制”不仅高度概括了他本人诗歌创作的特征,而且也为中患无白诗派的革新运动启开了序幕。本文拟对杜甫的“比兴体制”在唐诗革新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包蕴的唐代群体人格意识之内核,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唐代现实…  相似文献   

4.
一《离骚》比兴的源头在哪里?从汉代淮南王刘安到王逸直至今天,人们都无一例外地从《诗经》中寻找《离骚》比兴的源头,认为《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比兴形式而又有所发展。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楚文化的考古发掘,逐渐动摇了上述出于经学本体论的观点,它以诸多的雄辩事实告诉我们,《离骚》比兴不是源于儒家经典,而是源于楚文化自身。  相似文献   

5.
充分认识平衡的实践意义刘士义平衡是相对静止的运动形态,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所显现的面貌,是事物内部矛盾通过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想互渗透、相互转化而达到的相对统一。任何具体的运动,都是为了确立某种平衡。没有一定的平衡。任何物类、组织、结构、形式都无法存在...  相似文献   

6.
宁智锋 《求索》2011,(11):206-208
“比兴”是中国诗歌的根本大法,不过“比兴”,特别是“兴”,含意十分复杂多变,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地被改变、充实、丰富着。通过梳理历代学者对“比兴”的阐释,可以发现这样一种趋势:兴的隐喻作用、发端作用以及通过情感、概念上的比喻来抒情表意的作用不断地得到强化。同时,“兴”也慢慢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7.
从元哲学中经部门哲学再到问题哲学,是迄今为止哲学发展的一条基本轨迹;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是指事物内在矛盾的外在显现和表征,真正的问题哲学是指那些渗透在具体事物之中且与人的精神本质相关联的普遍性问题;探讨问题哲学不是通过所谓举例或活用哲学来应证某种先验的原理和观点,而是运用批判的非常规的方式积极关注和深入透析社会生活中那些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假象     
本文认为,假象是事物在质变过程中的产物。相对于旧事物的本质说,它是一种现象,相对于新事物的本质说,它是一种假象。假象与现象的区别之一,在于一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本质,一从反面间接表现事物本质。假象具有虚假性和表面性,客观性和普遍性,易逝性和暂时性等特点,我们研究事物的本质必须重视对假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个人偏好也叫个人嗜好、爱好,通常指个人心理或行为中的鲜明倾向性。由于这些偏好通常表现在人们的个性化行为过程中,故又称作偏好行为。从哲学上说,个人偏好乃是人的个性中能够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个性作为某事物所独有的性质,乃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规定性。作为人的个性的重要内涵和基本表征,个人偏好体现着人们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平衡是相对静止的运动形态 ,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所显现的面貌 ,是事物内部矛盾通过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而达到的相对统一。平衡是一个关系范畴 ,用以表示 :两个相关因素之间具有的等量意义相反的关系 ;两个以上不等量的矢量和为零时的状态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 ;事物相关因素之间存在的此消彼长的补偿关系、量不等势等(“势”的强弱相等 )关系。适应、协调、和谐、吻合、统一 (同一 )关系和相对静止状态。这是“平衡”概念的内涵与基本特性。平衡的外延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看 ,具有如下表现形式 :1 .对称…  相似文献   

11.
意向性与概念图式融合的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新民 《前沿》2010,(9):189-192
意向性与概念图式的融合能使概念认知发生人本主义的变化,从而使人对事物或现象知识的认知与表达,得以达到社会运动本身的那种显现。文章在介绍和分析意向性、概念图式等内容的基础上,论述了意向性和概念图式,以及意向性与概念图式融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论上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混为一谈,或者直接用特征代替本质,因而使得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很不一致。因此,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就要从概念上、从基本的常识上弄清什么是本质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特征则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也就是事物的重大的特殊的现象或外部表现。因此,本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1.正确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①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②突出地表现于人在意识指导下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能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违反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则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消极的阻碍作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否定党的领导,鼓吹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  相似文献   

14.
《松州》2016,(1)
正一、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一)什么是价值:原指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的大小由生产这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引申指积极作用。(二)什么是价值观: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三)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李东阳诗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阳的诗论承袭了儒家诗教说,他的诗论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从儒家诗教说的观点出发反对诗歌创作上的模拟剽窃、务美求奇;二是从诗歌本体上阐发传统比兴声律,深化了比兴声律的认识;三是提出学、识、才的观点,论述了诗歌创作上的“因”与“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熊进 《桂海论丛》2009,25(3):28-32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改变现存事物、创造新的事物的本质力量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上的表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有效发挥的途径可以具体分为凸显问题意识、优化思维方式、健全创新体制和尊重学术规律.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逻辑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表现是两个密切联系又完全不同的范畴,理论逻辑表现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机制,而历史表现则是事物发展的实际演进过程。在二者的关系中,理论逻辑是规律,历史演进是现象,现象体现着规律,规律决定现象的发展走势,但二者绝不是等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逻辑分析应该从全球的视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形式,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进程则是在发达国家、落后国家的政治革命、经济革命、社会革命等不同层次的不平衡式发展中达到基本平衡的。  相似文献   

18.
王进 《理论月刊》2006,(5):140-142
隐喻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隐喻的创新表现在四个方面:隐喻是在创新心理驱使下的言语活动;隐喻促进了语义的更新;隐喻生成了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新视角;隐喻在依赖于语境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语境。  相似文献   

19.
一、领导者见识的主要表现见识是指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判断、把握其发展趋势的能力。见识是人所具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对领导者而言.见识主要表现为“五见”:  相似文献   

20.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它是从历史的角度,即从事物发展完整过程的角度来描述事物运动的。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往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即在完成一个发展周期的时候才显现出来。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也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由于这个规律不象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把握,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