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关注现实的人出发,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民生思想根本出发点,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关心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改善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将一切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确立为民生奋斗的最终目标,重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变"异化劳动"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次探索了民生目标的实现路径,阐明生产力是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生产关系是民生发展的现实基础、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是民生发展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2.
<正>终于,2014年初春,对于困难百姓来说,传来了"重大利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守住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安全底线,确保民生安全网"网底"密实坚韧,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我国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国家的繁荣富强,最终的成果还是要回馈到人民身上,让每一位公民在国家的护翼下,不再为看不起病、住不起房、上不起学发愁。《办法》的颁布,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解决困难群众急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国发[201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一二年一月二十日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药品安全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  相似文献   

4.
本刊记者 《群众》2014,(3):22-23
<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从201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到去年报告中"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再到今年报告中"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江苏省始终把民生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形成全省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无锡:"菜单式服务"暖人心无锡锡山区9个镇(街道)114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民生领域取得重大进步。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日益丰富,群众期盼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化解民生难题过程中发挥好协商决策优势,可以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6.
《群众》2020,(5)
正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深刻表明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在具体部署方面,从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到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  相似文献   

7.
民生作为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权益之体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民声是民生的反映,是民意对民生的表达和期盼.民生和民声,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史介 《乡音》2021,(3):41-43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从今年1月起,我国开启"十四五"新的伟大征程!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全省两会的胜利召开,自然会引起全省人民的热切关注。民生福祉,历来是党政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增强人民的福祉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从事经济社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基层检察诉求越来越多。服务民生是检察机关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基层检察室作为检察机关延伸基层的"触角",立足履行基层检察职能服务民生,建立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民生的实效,为基层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0.
正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保障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二字,重如千斤,"民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党的十九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做了全面部署,对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和特困群体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始终坚持民生共建共享原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11.
陈波 《浙江人大》2011,(Z1):13-16
"十一五"时期,我省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继续坚持民生为本,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百姓的呼声,代表的心愿,更是今后政府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治国之道,民生为本。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落地的关键阶段。谋划"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逐步深入人心,作为人民群众代言人的人大代表,反映民愿、代表民利的履职意识不断增强。从遂川县人大代表关注民生问题的四类"建议"中,我们即可体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林克才 《新东方》2007,(12):98-100
一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牧民》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论述,无不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古今中外历史表明,民生问题绝不是老百姓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孙中山曾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就我国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2,(11):80-80
张学涛在《桂海论丛》2012年第3期撰文认为,民生作为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权益之体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民声是民生的反映,是民意对民生的表达和期盼。民生和民声,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5,(4)
<正>让人民群众表达各类民生诉求,是当前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问需于民"的客观要求。当然,党和政府不仅要建立畅通有序的民生诉求表达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权益有保障,而且要注意运用法治思维,正确引导群众理性表达民生诉求。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人民群众的各类民生诉求也日益增多。然而,用各种法外方式表达诉求、"信访不信法"等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出现"以命抗争"等极端维权事  相似文献   

17.
正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如何,是发展成效的评价标准。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首先要改善民生。刚刚过去的五年,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问需于民,依法履行工作职责,开拓创新,通过立法、监督、督促代表建议办理等大量的具体工作,回应民生关切,助推解决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增进民生福祉。关注保障基本民生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相似文献   

18.
<正>天津市在"十一五"时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发展,经济稳步向上,民计民生得以不断改善,成绩骄人。未来五年,我们将迎来"十二五"时期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也面对更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坚持科学发展,有效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重大而严肃的课题,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提升,应受到高度重视和优先关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规划的两大重点。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增长,较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现须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9,(24)
<正>岁末年终,工作干得好不好,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要看老百姓脸上的"表情包"。让8000万江苏人的脸上洋溢着"最美笑容",既是高质量发展成效的直接体现,又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至上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近年来,从脱贫攻坚到改善农房,从教育改革到养老服务,从重点突破到制度发力,江苏满怀真情办好民生实事,把一个个民生"痛点"变成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赢得人民群众的真认可、真点赞,经济社会发展更有质感、更有温度。本期围绕民生工作策划推出一组文章,聚焦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介绍相关重点工作的具体安排、进展动态,总结实践探索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展现迈向高品质生活的坚定步伐。  相似文献   

20.
<正>精细化的社会治理需要精细化的民生服务。在上海民生政策和为民服务网络从"有"到"密"的过程中,如何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向群众解释好政策、让群众了解好政策,建立公共信息和民生问题的收集和反馈机制。为此,上海创新设立了社区"民生顾问",搭建起基层为民服务的供需对接平台。体现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