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尚 《人大论坛》2014,(6):10-13
在贵州,人们常说,遇山开路,遇水搭桥。这,一方面体观了贵州人敢于冲破困难的精神和意志力;另一方面隐喻了贵州山高坡大,沟壑纵横,溪河纷杂,动辄搭桥穿洞的特殊地形地貌。  相似文献   

2.
他不是贵州人,但他首创了贵州股份制。他不仅打破了贵州信息不灵的历史格局,还生产出中国“天字一号”铁锭。他的主张在没落的官僚体制中导致他的失败并吞金自尽,但他的灵魂和开拓创新精神却永驻贵州,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3.
路榕 《人大论坛》2009,(2):9-11
挥别2008,对于贵州人来说,有太多事难以忘怀。从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支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从喜迎圣火传递到突破奥运首金;从面对金融危机大量民工返乡到全省生产总值3350亿元,取得增长10%的优异成绩。面对一年来的困难与挑战,通过全体贵州人民共同的努力与付出,我们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速读     
《人民公安》2008,(14):7-7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去参观其他国家举办的奥运会,我们会在乎他们的衣服晾晒在户外吗?我们会对他们门口的自行车有意见吗?生活就是锅碗面盆杂什大交响,这也是生活的魅力,如果对秩序过于苛责,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还有参观者都会觉得别扭。 ——北京学者吴祚来说,迎接奥运还需要一颗平常心。  相似文献   

5.
<正>贵州人一般说一栋房子是遵义会议,一瓶酒茅台酒,还有一棵树黄果树,这是贵州省历史上最有名的三样东西。遵义占了贵州最有名的两样,遵义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6.
正"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这是过去贵州人的无奈。层峦叠嶂的大山,把贵州重重包围,一度与世界隔绝开来。近年来,随着"县县通高速"的纵深推进和大踏步进入高铁时代,贵州与外界的距离不再遥远。如今,南向通道陆海贸易新通道的连接和畅通,打通了贵州最近的出海口,让贵州开放发展的步伐再提速。  相似文献   

7.
贵州世居民族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加强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就是保护贵州人的精神家园,保护贵州人的未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为基础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是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体现了学界公认的整体性保护原则与活态性保护原则。但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过少、知名品牌少等问题制约了对其的生产性保护。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可能路径包括推动《贵州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的出台、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打造品牌等。  相似文献   

8.
贵州是地处中国西南的内陆省,交通不便曾严重阻碍了贵州经济的发展,使这个自然资源丰富、有3000多万人口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长期以来,给人以“落后与封闭”的印象。今年5月28日,是贵州人欢庆的日子,这天位于贵州省会贵阳只有11公里的龙洞堡机场通航啦!一早通往机场的道路两边就形成了两道人流,可以看到穿着不同民族服装的贵州普通百姓,三五成群地涌向新机场,想一睹机场开通时的欢庆场面。这个占地6000多亩的现代化国际机场可保证各型飞机昼夜起降,旅客年吞吐量可达500万人次,高峰小时可达到2000人次进出港的需要。新机场的通航是…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贵州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变迁,认为改革开放, 生产力发展和民族发展意识构成了贵州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人与人之间唯一平等的是大家每天都只有24小时,这24小时用来做什么就是你的生活方式。有一天,有人对我说:我们每天都是在乞讨——向人群乞讨声名,向市场乞讨财富,向爱人乞讨幸福,向保健品乞讨健康……这种乞讨不见得不成功,但你只有懂得返还、接受和照顾好自身这三件事的轻重,才可能持续不断地好好生活下去。  相似文献   

11.
从贵州省会贵阳到邻近的安顺方向并行着三条公路,它们的修建时间前后跨越近80年:始建于1926年的贵州第一条公路,结束了贵州境内只有驮马驿道的历史;1991年竣工通车的贵州省第一条高等级公路,曾让贵州人骄傲了许多年;2004年开通的清(镇)镇(宁)高速公路,实现了游客一日游完黄果树瀑布、龙宫、红枫湖、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梦想。  相似文献   

12.
当“有用”与“无用”成为我们判断生活乐趣的标准,我们从自已的最忠诚的朋友逐渐变为了自己最不惜的工具,我们渐渐忘了对生命来说健康的心跳与均匀的呼吸才是最有用的。  相似文献   

13.
王锋  赵正 《传承》2009,(24)
在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论的倡导下,教育界进行了不懈的实践与改革,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教学与生活世界的问题。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又将采取何种手段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从面对问题的态度入手,即用理性的心理来面对问题,进而探讨一种解决教学与生活世界问题的方法——方法学上的唯名论。  相似文献   

14.
不是外部环境改变了生活.而是内心的变化体现在了生活之中..——维尔玛·托马拉(德国记者)你是否经常会说“老板让我心烦”?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欢迎来到“讨厌老板俱乐部”。改变自己的态度 让我们来做一个“究竟谁有问题”的小测试。设想一下,你正开车急匆匆地赶往某处。前车司机驾驶的方式,我们客气一点来说,算是“对轮胎爱护有加”。  相似文献   

15.
声音     
“如果提起人民生活,我最为关注的是住房问题。”——11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加坡访问,谈到解决房地产问题时,温家宝提到四点考虑,包括建设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调节好高档住房和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住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财富不管用什么方式获得、用什么方式消费.最终还是会通过不同的形态还给社会,财富本身还是有它的社会性规律。这就是财富如水的道理,大海不属于任何人。 精神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是让人性得到合理施展的,是使你心灵更加丰富的东西。任何人为地去划分什么是精神生活什么是物质生活的原则,都是可疑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推动全球化,经济正融为一体,空间距离在减少,生活水平在提高。可是: ——我们居住在新的、但却污染着的环境之中。 ——我们的食品色香味俱佳,但却充满添加剂或转基因。 ——各种各样好工具使生活变得既便利又复杂;  相似文献   

18.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亚洲,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全世界60%的人生活于此.朝气蓬勃与落后腐败、飞速发展与不尽硝烟,在这片辽阔而多元的土地上共存。对于不同国家独特的历史、多彩的文化以及生活其中的各色人等,我们希望了解,但拒绝凭空的想象和生硬的说理。  相似文献   

19.
人类所生活的现代文明的社会,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网络的发展给我们地球人类带来极大的方便,增加了生活情趣,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过去,人们常说,秀才不出门,知晓天下事,只不过是形容一个人的才学而已。而现在这一天不是真的到来了吗!  相似文献   

20.
对犹太民族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犹太人不仅在经商、治学等方面很成功,其凝聚力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是犹太民族历经磨难而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那一次记者随团访问以色列,看到了这种凝聚力产生的原动力之一——传统教育,对青少年来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