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问题的提出蔡昉(2004)[1]的研究证明人口结构是决定经济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成功的人口转变,较早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提高的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人口红利"主要是基于人口结构特征对经济发展影响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劳动力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大;二是抚养负担相  相似文献   

2.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劳动力供求的变动,这些变动虽然加大了劳动力供求矛盾,但是也为中国能否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红利"势必会逐步消失.因此,一方面中国要采取措施确保"人口红利"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确保中国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国家盈利模式能否实现新的转变将决定中国未来60年的发展道路中国为什么能长期持续高增长,主要得益于三大红利:"要素红利、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这三大红利支撑了中国黄金发展30年。首先是要素红利。过去30多年改革,劳动力优势是催生中国出口导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特定的经济制度导致产出分配趋于悬殊,衍生出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特征。1978年GDP中间储蓄率占38%,2007年的时候占到了51%。经济的高  相似文献   

4.
《当代广西》2012,(24):5
国务院11月21日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李克强副总理在会上强调,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中国过去30余年高速增长,根源于改革红利,根源于制度改善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一个最简单的对比就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劳动力成本更低,土地免费,全球化方兴未艾,但国民经济却一度到了崩溃边缘;而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价格、土地价格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但经济却高速增长。因此,没有改革的突破,劳动力价格再  相似文献   

5.
赵永乐  徐军海 《群众》2013,(3):I0044-I0045
江苏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人口红利是短板,人才红利是优势。当前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弱,现代人才红利的优势正逐渐显现,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才优势的充分发挥,是江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最大红利。  相似文献   

6.
正6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因人口红利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因蔡昉:经济史表明,当人口转变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抚养比相应降低的阶段,人口因素有利于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而带来人口红利。随着2010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转向负增长,人口抚养比迅速提高,传统人口红利开始加速消失。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持续提高,迄今已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减弱。随着新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时代基本上执行人口自由增长政策,一方面,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劳动力的快速增加与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另一方面,人口的过快增长稀释了人均社会财富,也带来了资源、环境和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因此,进入邓小平时代,中国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方面减少了中国增加的人口;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开放以及人口红利等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实际上是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嵌入了新马尔萨斯主义。中国沿着同时减小分母和增加了分子的第三条途径实现了人均GDP的快速增长。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实行,中国人口结构出现少子化和老龄化两大主要问题,继2013年的"单独二孩"的人口政策之后,2015年实行普遍二孩的人口政策。这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必要人口政策的调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甄新武  邵洪波 《前沿》2009,(4):53-55
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的转移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从数量上增加了劳动投入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是一种短期效应;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则有长期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人力资本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韩文秀 《乡音》2012,(7):35-36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  相似文献   

10.
都阳 《人民论坛》2013,(7):28-30
应对人口红利的消失依赖于经济效率的改善当我们讨论人口红利时,通常的含义是在既定的人口总量下,是否存在着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结构。很显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社会中生产性的人口比重高,需要抚养的人口就相对少,这种人口结构就有利于经济增长;反之,当一个社会的抚养比上升,人口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由1978年的55.1%上升到2010年的68.2%,至2011年,我国所具有的"人口红利"已经达到顶峰状态,正面临着"人口红利"越过拐点的特殊时期。"人口红利"对我国影响深刻,一方面,多年的"人口红利"带来了充裕的劳动力供给,提  相似文献   

12.
傅勇 《同舟共进》2009,(4):15-16
改革开放使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发挥优势,但中国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廉价劳动力。未来人口红利消失期中国的发展,同样要依靠进一步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3.
如何续写中国奇迹中国经济问题何时能够超美?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速度。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与数据分析,公众对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总体信心指数为73.11,处于信心较强区间。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持续高增长也面临着许多挑战,30多年制度创新的动力已经惯性疲劳,人口红利也已经无利可图,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要续写持续高增长的中国奇迹,必须寻找发展新动力,应对好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不断加深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带来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目前,中国劳动力老化态势日趋严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老化程度日益加深但增速减缓,城乡、省际间劳动力老化程度严重不均,未来劳动力老化水平将长期保持在超出40%的高位,高度老化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将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新常态。劳动力老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主要从劳动要素、经济结构、科技创新三方面展开:劳动力老化降低了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放缓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削弱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贸易模式的竞争优势,长远上看也不利于国家和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下一步超前应对劳动力老化的策略应从优化劳动力年龄结构、提升劳动力资源质量、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我国30个省(市)1999~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以“省公顷”口径计算了中国五大区域的生态足迹,对五大区域的社会抚养系数、生态足迹、经济增长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了ADF平稳性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在协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人口红利、生态足迹与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消耗的依赖度远高于对人口要素的依赖度,且经济越发达地区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小,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红利效益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未来中国将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昉著文认为,在有利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条件开始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未来中国经济要想保持持续增长,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转变增长方式,创造新增长源泉。人均自然资源缺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现为能源、矿产等供给对于高速增长的支撑能力日益减弱。与此同时,中国增长方式造成资源使用的浪费。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与政绩评价体系相容的政府行为激励机制、环境治理中的激励机制,以及建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激励机制。2.充分利用和延长人口红利,通过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充分发掘人口红利。鉴于中国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禀赋,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并不像西…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虽然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理论上尚不明晰,但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的长期效应必然是劳动力人口规模下降,经济高增长有可能因老龄化而终结。老龄化同时加剧了经济中的收入不平等以及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为缓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挑战,应重视人口和生育政策调整、提升人力资本投资、深化市场体制改革,以及实施兼顾经济发展和代际公平的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政策。  相似文献   

19.
周淑娟  祁彬 《前沿》2007,(12):74-76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投入推动增长转向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先进的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来说已经刻不容缓。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将会逝去,能源短缺越来越严重,经济增长也不会永远保持高势头,所以要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以满足市场对高新技术需求的增加;追加科技投入同时也要形成大规模的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条件;使企业成为有远见的、能动性强的创新主体;实施"节能优先、多元开发、科技支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20.
北京人口规模调控应从源头做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抑制北京市人口过快增长势头的问题,普遍被当成一个是否应该限制外来人口进京的问题,或简单地被认为仅是区位优势的结果.这种表面的看法及其引发的争论,实际上把认识的焦点引离了对根本性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认识.外来人口不是随便进京、长期滞留的,而是北京的就业岗位雇佣的.换言之,北京市人口增长是北京市经济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在利用区位优势为城市定位、城市战略服务方面,北京市还存在不足.认真研究如何使区位优势真正有力地为北京市发展服务,转变"过度依赖于劳动力增长"的较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协调解决北京市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