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每年2月14日是西方人的“情人节”。时下中国人特别“崇洋”,把外国人的节日拿来当作自己的节日,这叫时尚。于是乎民族文化的捍卫者疾呼:其实,中国人应该过自己的节,中国不是也有个表达爱情的节日吗:它是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又称叫“七夕节”。可是,时尚无情,作为社会主流的年轻人偏偏不把牛郎织女当回事。临近“情人节”或到了“情人节”,马路上也好,商场里也好,写字楼中也好,到处可见年轻人“躁动不安”的身影。向心仪的女孩献上一束玫瑰、一盒巧克力或一瓶香水,成了追逐爱情的男孩们的“必修课”。那些“狡黠”的商人们,也抓住机遇试图大发“爱情财”:春节还未过去时,就蠢蠢欲动地炒作起“情人节”题材了。  相似文献   

2.
1919年,华夏大地上发生了震撼中国、也震撼世界的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年轻人唱了主角。2008年,被称为“80后”的年轻人在中国的大悲大喜中,再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在某些方面,两代人的表现惊人的相似。五四时期的青年们“外抗强权”,“80后”和“90后”们对伤害民族感情和国家利益的行为绝不妥协。这或许是中国青年自登上社会历史舞台以来形成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代的躁动,是从一条裤子开始的。在这条裤子出现的前一年,年轻人终于走进了高考考场,从公平的人才选拔中,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他们的内心已像大干世界那样变得五彩斑斓,然而衣着依然是蓝、黑、灰、绿这些沉寂的颜色。“国防绿”和“蓝蚂蚁”垄断了中国人的视觉,服装款式的单调也压抑着每一个年轻人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德国“双元制”是德国对青年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模式,上海青年职业见习制度是在学习、借鉴“双元制”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职业培训制度,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少差异。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分析各自的内涵、特征,我们将能更深入地了解德国“双元制”这一成熟高效的青年职业培训体制,同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充实与完善上海青年职业见习制度。  相似文献   

5.
“要生育还是要生存”、“房奴+孩奴=一生为奴”——类似的苦涩调侃近来在中国80后群体中引发了空前共鸣,也催生了一个新名词——“孩奴”。所谓“孩奴”是指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失去了自我价值的生活状态。如今的“孩奴”恐慌症在中国的年轻人中迅速蔓延,不敢生、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关于法治的传说一个中国青年到德国留学。他才华出众、相貌英俊,很快就结识了一位德国姑娘,两人双双坠入爱河。一天,两人上街,遇到一个小问题。他们要过街时,两边没有车,但是行人过街的信号灯是红灯。小伙子在国内已习惯于“过街看车不看灯”,于是就大踏步地走了过去。德国姑娘看得目瞪口呆,等变灯之后才走过去,颇有些不好意思地对中国青年说“拜拜”!其理由是:这个人太危险!他连红灯都敢闯,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啊!  相似文献   

7.
亦杰 《公民导刊》2011,(6):54-54
最近,在《中外书摘》上读到一篇《德国实现了民富国强》的文章,我从文章中感觉到德国对官员的“苛刻要求”到了几近“官不聊生”的程度,可以断定中国的公仆们如果进行国际干部交流而到德国挂职,大概没有几个能适应的。  相似文献   

8.
漫谈古代帝王的称谓中国历史悠久,历代君主帝王颇多。在电影、电视、戏曲节目中,封建帝王一出现在臣僚面前,就自称“朕”、“孤”、“寡人”、“不谷”。这是什么意思,有些年轻人不甚理解。据史载这些词的含义;“孤”即独自一人不能罕众之意;“寡人”,寡者少也,即...  相似文献   

9.
进入2008年,当有舆论说中国出口总额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时,“德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最近,德国机械及设备制造协会宣布,德国机械制造业出口继续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全球,在于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德国靠化工、电器、光学等新工业产品赢得了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德国关系史上最近发生了一件令人瞩目的事件:温家宝总理6月下旬访德期间,与默克尔总理共同主持了两国首轮政府磋商。这是中国第一次同外国建立类似的机制,而德国同意与之举行这样的“政府间磋商”的国家也仅有8个,中国是其中之一。这无疑是两国关系和中欧关系史上的新创举。  相似文献   

11.
晋葆纯  赵程  陈清猛 《春秋》2011,(6):42-43
1902年.德国人尚未完成青岛市区的基本建设.胶济铁路就已经部分通车了.德国商人们为抢占山东市场,迫不及待地涌入青岛.涌人省城济南。德国的“禅臣洋行”既是其一。禅臣洋行“洋行”是中国人对外国贸易公司的俗称)买下了经二路以南、纬一路以东的一片土地。该行位于纬一路东侧。该行的百货商店则位于经二路、纬一路东南角的拐角处。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人与中国京剧张彦有200年历史的京剧,应该说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可惜当今中国青年能欣赏这一艺术者越来越少。奇怪的是,在西方世界的美国,却有这么一群年轻人热衷于此,而且认认真真地学唱、学演,唱、念、做、打,样样都来得,这个“秘密”,我是到了夏威夷之后...  相似文献   

13.
《上海机关动态》2006,(5):29-30
浦东新区机关合唱团于3月23日-30日赴德国开展了以访问演出为主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德6天,行程2000多公里.举行了4场演出,参加了30:德国官方的欢迎仪式.出席了2次与德国艺术团体的交流活动(见封底)。我国外交部网站在第一时间报道了合唱团在德的演出活动。驻汉堡领事馆马晋生总领事在观看演出后认为,合唱团采取德国主流社会比较认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现代化中国的风采,这是外事活动的一次创举。合唱团也实现了新区杜家毫书记和张学兵区长提出的“展现中国公务员的风采”.成为“形象使者、文化使者、友好使者”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4.
孤帆 《公民导刊》2005,(6):52-52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克莱尔肯特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宣称:“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他的判断是有依据的:即便是在欧美也乏人问津的单价超过100万美元“宾利车”,在中国却连创销售纪录。而那些月收入只有几千元的年轻人,也是奢侈品的热烈追捧者,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饰物,比如领带、皮鞋、皮包等等。肯特预计,中国将会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5.
孙冉 《今日广西》2008,(8):35-38
一个23岁的“中国”年轻人.奔着“美国梦”而去,却奔到了伊拉克战场。他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那场战争和新世纪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申奥成功、足球出线、中国入世……哪10个词语是2001年中国青年最流行的词语?从2002年2月6日开始到3月31日,由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及北京青年报社、上海青年报社、重庆青年报社、广州青年报社等众多青年报刊媒体及其相关网站,以及千龙新闻网、大洋网等专业网站联动进行评选“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的活动。有兴趣参与者可通过点击www.ynet.com进入相关页面,评选出自己认为的“2001年中国青年最为流行的10个词语”。“青年流行语”,是指主要由年轻人创造、使用,并在年轻人中流行的词语。“青年流行语”涉及当代社会的重…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在谈到十九世纪德国的政治变革时说过:“正象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一样,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①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形。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之为“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开端。这一伟...  相似文献   

18.
“吧”,是英文“bar”的音译,一个舶来词。原意指客栈或酒馆、餐馆里的卖酒柜台、酒吧。近年来中国比较繁华的大城市兴起”吧”文化.名目繁多的吧接踵而至。除酒吧之外.还有其他更具中国风格的“陶吧”、“画吧”、“琴吧”、“布吧”、“影吧”、“书吧”、“网吧”等。参与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并被冠名泡吧族。  相似文献   

19.
声音     
“现代年轻人的时代意识很欠缺”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较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和现在的大学教育,一个最值得思索和借鉴的问题是,现代年轻人的时代意识很欠缺,需要引导和加强!其实若是站远了看,现在中国还处在从一个很弱的国家、一个被欺负的国家向上成长的阶段,前面的路还很远。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10,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加上今天世界有种种问题,比如能源、环保等,都需要年轻人去解决。  相似文献   

20.
“城乡等值”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一种成功的农村发展模式。上世纪80年代末,山东省有关部门联手德国专家和民间机构,将德国农村发展经验“移植”到青州市南张楼村,展开了迄今22年的“城乡等值化实验”。借鉴德国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发展经验,建设城乡等值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南张楼模式”,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一种现实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