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柯羽 《中国青年研究》2012,(7):104-106,67
本文从回归生活世界的视角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尽人意的原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及如何回归生活世界三个层面的问题进行了探源和梳理,并以回归生活世界为视角对如何合理调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探索生活化德育是新时代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生活化德育模式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于回归现实生活中 ,以道德主体为核心 ,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构建学校生活化德育模式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它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课堂教育教学、道德实践平台、社区家庭德育等方面协调发展共同促进。  相似文献   

3.
刘函池 《传承》2014,(11):78-79
近年来,理论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问题,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一段时期内形成的脱离实际生活的积弊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然而,此命题实质上是一种对生活的回归,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回归,也是对传统和常识某种程度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当代台湾中小学道德教育概览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面对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德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台湾道德教育具有课程整合原则下的分散性、能力指标凸显下的渐进性、一纲多本政策下的灵活性、多元评价取向下的实践性等特点。在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德育课程的开发、德育的回归生活、德育环境的培育等四个方面,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祖国大陆道德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都感到困惑:德育工作怎么这么难?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好用,软办法不顶用。怎么走出困境呢?我们深深地陷入了沉思。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拥有双重角色的地位,作为受教育者,他们处于接受教育的客体地位;作为学习活动者,在行动中则居于主体的地位。可是,不论在哪一所学校,一研究德育,便是“我们领导”怎样怎样;一搞德育活动,便是“我们班主任”如何如何。于是乎,学生被忘却了,成了纯粹的教育对象,成了纯粹的教育客体。是的,德育工作者无不想通过自己的教育,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权威,自己的方法来教育、训练学生。目的是什么呢?勿庸置疑,是使学生脱离稚气,不再是孩子。可正因为这,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忘却了。难怪学生对于  相似文献   

6.
高校生活化德育的根本旨趣就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幸福的大学生活。生活化德育引导大学生做有理想的人;生活化德育引导建构一种高雅道德生活;生活化德育引导建构一种执着科研生活;生活化德育引导建构一种理性消费生活。高校生活化德育构建幸福大学生活的具体路径是:树立科学幸福观,认识幸福;培养敏锐幸福眼,体验幸福;善于寻找幸福路,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7.
谢凯 《当代广西》2011,(24):44-45
"绿色学校"的称号是对一所学校在开展环境教育的意识和行动上的肯定,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使他们环境认知、环境意识以及环境行为方面得到真正的学习和培养。所谓生态德育,是指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去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努力让生活走进政治,让政治回归生活,使政治生活化、生活政治化。唯有如此,方能构建起高效的政治课堂。一、让生活走进政治课堂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知、情、意、性,净化心灵和塑造人格,提高素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德育不是单一、孤立的模式,而是和各学科教学相互整合、  相似文献   

10.
"知青场队"的兴衰与前景徐飞(特约撰稿人)"知青场队"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后一种主要的安置方式,它有过兴盛的辉煌与荣耀,也有过衰落的困惑与忧伤。它生长过程中的那部分积极因素,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与借鉴的。今天,发展乡镇企业式的"新知青场队",不失...  相似文献   

11.
王锋  赵正 《传承》2009,(24)
在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论的倡导下,教育界进行了不懈的实践与改革,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教学与生活世界的问题。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又将采取何种手段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从面对问题的态度入手,即用理性的心理来面对问题,进而探讨一种解决教学与生活世界问题的方法——方法学上的唯名论。  相似文献   

12.
杜海波 《政策》2009,(11):58-59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实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王锋  赵正 《传承》2009,(12)
在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论的倡导下,教育界进行了不懈的实践与改革,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教学与生活世界的问题.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又将采取何种手段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从面对问题的态度入手,即用理性的心理来面对问题,进而探讨一种解决教学与生活世界问题的方法--方法学上的唯名论.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名即将结束中学生活的高三学生在读了本刊今年第二期刊登的《七块钱失而复得的沉思》一文后,千里迢迢寄给作者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董老师的敬爱之情,代表了广大中学生对政治教师的希望和要求,是千百万中学生的心声;信中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师们留下了一连串值得深思的问题:怎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是受学生欢迎、行之有效的?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怎样评选“三好学生”?教师自己的言行身教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造成什么后果?学生会怎样评价自己?……亲爱的老师们,您们可曾想过?请读读这封发自学生内心的信吧!  相似文献   

15.
“懂经济”的含义张平市场经济需要大批懂经济的人才。大胆、适时地起用一批懂经济的干部进入领导岗位,以促进一方经济发展,这是组织人事部门的迫切任务。怎样理解"懂经济"的基本含义?有的同志认为"懂经济"就是"学过经济"、"干过经济",因此在选拔颔导干部时,...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审美活动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美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和德育、智育、体育密切地联系着,尤与德育的联系更为密切,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和丰富化。德育主要是晓之以理,美育是动之以情。我国最早提出美育的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可见,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它具有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  相似文献   

17.
道德理性教育本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囿于传统德育思维的惯性。道德理性教育的本质,从人学哲学的视野看,表现为发展人的目的性,发展不仅包括生理、心理方面的生长和变化,而且还包括具有文化价值取向的、持续不断的、使个体生命富有意义的变化。据此,我们可以说,发展人本身应该成为德育最根本的追求。现行的道德理性教育依旧是“坐而论道”式的“理性教育”模式,无法伸张其育人之目的,导致道德理性教育的实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实效性极差。因此,道德理性教育欲提高育人之实效,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双向互动”、“和谐”生活,进行“体道”,从而为道德理性教育的实践探索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中等职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育模式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效果。为了提高创业教育中的德育实效,针对创业教育的要求,借鉴现代素质教育的科学成果,创业教育中的德育可采用如下三种模式。一、对话式德育“对话是一种人际发生的过程。对话的本质并非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达到一种新的视界。因此,真正的对话关系总是蕴含着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对话式德育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对话交往,达成彼此沟通、交流,实现互相理解、尊重、欣…  相似文献   

19.
孟子“性善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梅  王永杰 《前沿》2012,(11):145-146
孟子是儒家"性善论"的明确提出者,他的"性善论"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将心、性合言,是孟子"性善论"最突出的特点。"从"心"说"性"的真正意义在于弘扬人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自觉性。传承至今,"性善论"的价值依然熠熠生辉,它为当代教育提出了重要借鉴。本文从教育要以德育优先、重视"主体性"的开发与培养和实行教育公平原则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5,(6)
20世纪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潮中的道德教育流派众多,突出的代表主要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拉斯思的价值澄清道德教育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等。这些道德教育理论对中国学校德育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回归与超越"的生活德育观,开创注重实践的体验式教育模式等德育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