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个人还是制度是研究苏联解体问题的学者的对立观点。由此衍生出了四个观点:即苏联解体是否具有命中注定的必然性;苏联解体是否是苏联人民的选择;苏联解体是否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否是"去苏联化"的结果。对此,东西方比较政治学理论有着不同解释,而正确评价苏联解体原因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涉及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对此,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具有阶级属性,以马克思比较政治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一重大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2.
只有从多重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全面认识这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源于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而产生的独特的问题域需要独特的解决方案。从适应性、别样性、"伟大斗争"和反贫困成就这四种不同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解读,既可以使我们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丰富性,又可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从而更好地坚守这条道路。  相似文献   

3.
当下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缺位或"失语"使得中国政治学学人需重新考量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在当代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亟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和升华,张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价值,展现政治学学人对政治生活理解的独到与深刻。当下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渊源、表现形态、价值追求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要求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的,处理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科学化与大众化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关系、中国气派与国际化的关系、政治学学人的独立人格与经国济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探索党的思想理论被广泛接受情况,及时回答理论接受的内在根据,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从接受的视角出发,考察了实践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被接受的情况,认为理论的发展与成熟、社会环境的变迁、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是促进理论接受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选取接受这一视角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旨在拓宽和深化对该思想理论的认识,为进一步促进理论的广泛接受提供依据,为开展接受问题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从总体性视角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历史的和逻辑的解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要义是创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解读:从中国特色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成果的逻辑解读:从一般、特殊、个别的统一上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本文就这一新概括追本溯源,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脉胳,对这一新概括作出了科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当前,对和谐社会的倡导,其意义在于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理念进行重建,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怎样一种社会,表达基于事实判断层面对人类社会理想的价值诉求.在诸多关于和谐社会的研究中,以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为视角的研究者偏多,而以历史学与政治学相结合为视角分析的则相对偏少,这虽然与和谐社会命题本身所涉及的问题阈相关,但是,却并不意味着历史学视角的不重要.任何社会都需要和谐,和谐因素以其独特性内在地勾连于历史发展的向度之中,这对于为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所尊崇的“治世”、“盛世”而言亦无例外.那么,“治世”、“盛世”究竟是怎样一种社会模式?其兴衰变迁的社会成因是什么?当前,它对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又有哪些重要启示?可以说,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裘斌老师撰写的《“治世”·“盛世”·和谐社会——中国古代历史对当今社会建设的启示》(以下简称《启示》)一书,从历史与政治的视角出发,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剖解.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科学与认识真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特征内在蕴含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嬗变与社会实践发展要求相统一,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研判分析亦是遵循这样的历史与逻辑轨迹。1978年12月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创新和深化完善的过程。具体剖析这一演进过程,既是突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要求,也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新判断的政治学分析前提。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治学恢复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以来,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政治学提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基于政治学研究的特殊属性,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政治学术研究与政治实践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价值取向,才可能实现二者结合与共赢。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第二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的第二课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全方位解读,只有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系,才能引导学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地用中国理论去解读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体系化的概念范畴。从宏观战略性视角审视,可以从三个维度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系化状态。一是从纵向维度入手,要重点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二是从横向维度入手,要重点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架构;三是从关系维度入手,要重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构中的关系处理。  相似文献   

12.
对产生于中国建设伟大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数字视角进行解读,可以发现这一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三大历史时代背景、三大历史阶段及三大思想来源;同时还有三大基本内函、三大理论创新和三大中国特色;它解决了三大时代课题,具有三大重要意义;通过考察这一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中可以得到三大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既是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顺利实现一系列重大战略目标和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的迫切需要。当下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受到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严重侵蚀,缺乏原创性理论和自主性话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的不适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要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以"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作为理论前提,以阶级分析方法为主要方法,坚持社会发展阶段论为现实依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科学阐释这一判断,就要联系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探索与成就,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道路探索、世界社会主义等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现代性问题研究,我国军事领域的现代性问题至今尚未受到关注.这与中国军事现代性和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很不协调.在分析军事现代性建设的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对于军事现代性与军事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论证,并从物质基础、人才建设、依法治军、体制编制和军人全面发展等五个方面阐释中国军事现代性建设的基本路径.这对于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涵义、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新要求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笔者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体会中对上述五个方面的论述作解读.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发展的政治学研究视角●包心鉴以政治学的研究视角来透析、解答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从政治学角度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这既是走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振兴中国政治学的历史性契机。视角之一:社会发...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提出的"两个半程"论断是一种基于制度视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新的历史分期观。这一论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进入"后半程",回答了如何走好"后半程"的问题,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构功能的研究方法,是政治学研究方法之一。不同政治体系中的政党制度,具有不同的结构模式,形成特有的政治功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这一制度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我国实行这一制度的必然性,以及这一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坚持和不断完善这一制度。一、结  构 当代世界各国政党制度有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一党独大制等等。从政党制度结构上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多元化的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之治"的阐释逻辑基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上展开,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概念关涉较少。围绕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解读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及其关系和根本制度、重要制度的解释分歧。就分歧产生原因来说,有解释视角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国家治理制度三个概念完全等同。在厘定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的情况下,中国之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逻辑也就充分显现出来。中国之治的制度逻辑就是国家治理制度,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