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对非讼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以非讼方式推进农村民事纠纷的解决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并做出了策略选择,以求非讼方式与国家司法权的协调互动。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和法治现代化的纵深发展,要求我国民事纠纷解决领域的非讼解纷机制也应与时俱进,进行现代化转型。作为构建现代非讼解纷机制的逻辑前提,首先应当认清我国民事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发展现状,并论证现代民事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指标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寻找我国传统民事纠纷非讼解决机制与现代性要求之间的差距,并以现代非讼解纷机制的指标性特征为参照系,从理念和制度建构两个层面推动我国传统民事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3.
摆脱警察执法权益保护不力的困境,必须完善现有的警察执法权益保障体系。其中,构建较为系统的警察职权保障法律体系,加强警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实战技能,充实基层警力、优化警力配置,改善公安装备,健全维护警察权益的专门机构,构建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是完善警察执法权益保护机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积极研究探索农民权益保护立法问题对于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法学研究,开辟社会主义法学研究的新课题,新领域,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分析三农问题出发,认为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农民权益被损害的问题,是一个有效保护农民权益的问题,而有效保护农民权益的措施是制订《农民权益保障法》,并对《农民权益保障法》的立法设想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女性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权益是农民的主要权利之一,也是衡量农村男女两性权利平等程度的主要标志。我国女性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现状不尽如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男权社会的遗毒和民间法对国家法保护女性土地权益的扭曲。纠正这种现象,需要强化女性土地权益平等的观念,健全女性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引导民间法走向性别公平与公正,优化土地资源平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制度以及征地补偿制度,对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存在不足。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之一。明晰农民的土地权益,完善农民通过农民集体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方式,保障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应有权益,完善农民土地权益被侵犯时的救济途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公司纠纷的多样性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司纠纷解决机制的单一化的矛盾日益凸显。2005年公司法的修订,在增强可诉性规定的同时,也激化了公司法与民事诉讼法、司法介入与公司治理的矛盾。盛行于大陆法系国家的非讼程序在我国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理解和接受,外国公司非讼程序具有程序的可操作性和经验的可复制性,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公司非讼程序,用以解决公司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财富之母。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侵占农民集体土地权益之事时有发生。文章通过典型剖析,研究土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相关体制改革和立法司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事实上仍然是农业生产和家庭维系的重要劳动力的老年农民,在家庭和社会中却成了弱势群体,权益问题尤其是养老问题得不到保障的情形比较严重,既影响了农业生产,又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发展,必将大大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这既有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正视和解决之已不容回避。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事实上仍然是农业生产和家庭维系的重要劳动力的老年农民,在家庭和社会中却成了弱势群体,权益问题尤其是养老问题得不到保障的情形比较严重,既影响了农业生产,又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发展,必将大大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这既有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正视和解决之已不容回避。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不动产的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土地有关的财产权是不可替代的基本权利。“有恒产始有恒心”。促进并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权利,是“三农”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担保物权非讼程序的设立,使担保物权在其本身争议不大的情形下,通过非讼程序解决问题,可以在正义、效率、安全等法律价值之间取得最佳平衡。适用非讼程序实现担保物权,应注意把握好以下条件和程序:担保物权的实现条件,可通过非诉讼程序实现的担保物权的范围,申请主体,管辖法院,法院审查与处理。适用非讼程序实现担保物权,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协商是否通过非讼程序实现担保物权的前提,拍卖、变卖担保财产裁定的执行法院,当事人可否约定通过仲裁实现担保物权,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协议损害其他债权人的救济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非讼程序是审理非讼案件所适用的程序,具有监护、确认、许可、证明及预防纠纷的功能.然而,非讼程序在我国的现状是,立法逻辑不严谨、案件范围过于狭窄、与诉讼程序的转换机制不健全以及利用率低,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制定单行的非讼程序法符合程序设置的发展规律,并有利于构建科学的立法体例和扩充非讼程序的容量及篇幅.建议单行法应扩大非讼程序的适用范围,体系结构采用“总—分”形式,还要特别考虑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转换机制、非讼程序的救济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事非讼程序和诉讼程序是民事审判程序的两大基本形态,民事非讼程序针对民事非讼事件而设,具有独立的意义和功能。我国现行立法没有非讼程序这个概念,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是民诉法中的特别程序。非讼程序仍存在立法体例不得当、基本原则缺乏、裁判方式不统一等问题,因此需要调整非讼程序的立法体例、整合其存在状态、增设基本原则、统一裁判方式并完善非讼程序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民文化权益的保障是农民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保障农民文化权益有助于农民其他权益的发展、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现代意识的增强,而农民发展也为农民文化权益保障提供经济基础、文化诉求和宝贵的时间,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在促进农民发展的大潮下,我们必须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完善农民文化权益保障的相关制度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农民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并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权益保障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基本的生产资料和重要的生存保障,保护土地权利就是保护农民最根本的利益。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的规模不断扩大,被征地农民数量急剧增长。海南存在同样的问题,2000年以来海南省耕地平均每年减少4527公顷。土地征收会导致农民土地及土地上的各种权利的消灭,成为目前影响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享有公共产品权益的政策。调查发现,农村公共产品权益保障政策备受关注,但是相关政策的执行困难指数较高、政策执行部门存在较强的政策执行偏好等问题凸显,亟待采取相应对策以优化政策执行,进一步加强农民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9.
涉及未成年人事务的处理应坚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该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强调程序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但我国现行法律的局限使法官审理未成年人民事案件时在程序上遇到障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立案速调机制、委托调解机制、诉讼阐明机制等挖掘和整合了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种诉讼机制,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供了程序资源。  相似文献   

20.
<正>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为深化农村改革,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把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放在突出位置,这无疑是具有新的突破意义的决定。如果我们把新中国成立至今近60年的历史平分作两大段,则前后30年的起始点都与农村改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