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续上期)“《三八节有感》虽然有批评,但还有建议”1942年的“三八”妇女节来到了,当时《解放日报》的陈企霞请丁玲写一篇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文章。丁玲联想到发生在延安的两起离婚事件,心里很为妇女同志鸣不平,又想到文化俱乐部星期日舞会上打扮得“怪里怪气”的几位女同志的模样,又很生气,因此她带着一股情绪连夜写出了《三八节有感》的稿子,自己的情绪也在稿子中发泄出来。《三八节有感》主要从关心妇女的社会地位出发,就谈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列出了种种障碍,最后提出妇女要取得平等权力,得首先强己。1942年3月9日,《解放日报》文…  相似文献   

2.
《新湘评论》2006,(5):61-63
“《三八节有感》虽然有批评,但还有建议” 1942年的“三八”妇女节来到了,当时《解放日报》的陈企霞请丁玲写一篇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文章。丁玲联想到发生在延安的两起离婚事件.心里很为妇女同志鸣不平.又想到文化俱乐部星期日舞会上打扮得“怪里怪气”的几位女同志的模样。又很生气,因此她带着一股情绪连夜写出了《三八节有感》的稿子.自己的情绪也在稿子中发泄出来。  相似文献   

3.
自《三八节有感》与《野百合花》在《解放日报》上刊登出来后,毛泽东深感延安的干部思想问题严重,颇为忧虑。在这两篇文章发表之后不几天,毛泽东在他主持召开的一个高级干部学习会上,即对两文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想不到过去的文小姐,一身戎装,扬鞭策马上陇东前线变成武将军,写下《彭德怀速记》和《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的丁玲同志,竟写下《三八节有感》这样的文章,丁玲同志担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时发表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新的信念》、《我在露村的时候》等文学作品,我看过,也不错嘛。反映了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与劳动生产,歌颂了英雄模范。虽然有的地方也批评了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良现象,但是站在  相似文献   

4.
《求实》在1990年第2期发表了我写的《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划分探析》.对此文,林锡奇同志写了商榷文章,题为《应从原著的多种概念中把握内在的思想实质》,发表在《求实》1990年第11期上(以下简称林文,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我拜读之后,非常钦佩他的争鸣精神,但对于他在争论中所持的态度和所涉及的內容,我认为有答辩之必要.一、自拟被商榷对象的总体观点是不妥当的.林文说坚毅同志"按照'三分法'原则,到处照搬照套,一切都是'三分'."(第23页)看来,锡奇同志对我在哲学上倡导"三分法"是很反感的.我不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任何人,但与我的"三分法"观  相似文献   

5.
我是东北技侦工作的参与者,看到《作家文摘》2010年5月14日转载《党史博览》2010年第4期发表的《辽沈大决战中的情报工作》一文后。感到其中有些不实之处。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我写了这篇小文,希望能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杨建民 《党史博采》2004,(12):26-28
1980 年第七期《新观察》杂志上,刊登出毛泽东赠丁玲的一首词:《临江仙》; 另外还有一篇介绍文章《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六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杂志同时刊登出毛泽东的手迹,并且不是后来抄写,而为当时毛泽东的亲笔。这页写于陕北的不大的纸片,能够穿越四十多年风雨而存在——这段时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为繁复,充满惊涛骇浪,动荡不 宁的岁月——想到这些,读到这页当时的纸片,我们不能不为它得以保存并最终发表而特别惊叹。 一1933 年,中国左翼著名女作家丁玲,在上海遭到国民党特务绑架,此事在文化界引起极大震动。丁玲被绑架…  相似文献   

7.
1937年2月3日《新中华报》发表了丁玲的一篇散文,题名《彭德怀速写》。文章旁还配有丁玲手绘的一幅彭老总的肖像画。《速写》写于1936年11月,篇幅很短,仅780字,但写得非常生动,对人物的刻画亦很传神。  相似文献   

8.
《支部生活》2014,(3):55
读《在繁忙中用快乐创造成功》有感人人都希望快乐和成功,这是每个人最本能最终极的追求。但当今社会,日益繁忙的节奏,让我们常疲于奔命、忙于消极应付,传递着许多负能量。读党刊第2期任仲然写的《在繁忙中用快乐创造成功》一文,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人生命题,为我们走出"忙"和"烦"的恶性怪圈,激扬正能量,开启了一扇智慧的窗口。读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懂得,即使再繁忙,我们也应该保持积极的  相似文献   

9.
1980年第7期《新观察》杂志上,刊登了毛泽东赠丁玲的一首词《临江仙》;还有宏羽写的介绍文章《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六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杂志同时刊登这首词作者的手迹,不是后来抄写的,而是当时毛泽东的亲笔。这页写于陕北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湘西这块被称为“蛮荒”的热土上,孕育出了两位名扬中外的当代文学大师;一个是丁玲,一个是沈从文。自本世纪20年代始,这两位热血青年,在共同的生活、学习和创作中结下了深情厚义,这种友谊又在腥风血雨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可是,这两位文学大师的友谊终于在半个世纪后悲剧性的埋葬了。其公开表现是丁玲《也频与革命》一文的发表,这篇刊登于《诗刊》1980年3月号的文章,将沈从文的《记丁玲》一书称为一部编得拙劣的“小说”,并斥责沈从文“对革命的无知、无情”,乃至“对革命者的歪曲和嘲弄”。 沈从文对这篇文章所作出的反应,则是在编定十二卷本《沈从文集》时,断然抽出了《记丁玲》以及《记丁玲续集》两书,并在他1980年7月2日致徐迟的一封长信中指出: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双月刊《钟山》2008年第3期刊登了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写的《瞿秋白的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一文(以下简称《瞿》文)。这篇从标题到内容都不同于一般传记文学的长文,把本来明明白白的中共党史上的一些恩怨是非搅得一塌糊涂,着实离奇古怪。这就不能不让人细细品味并澄清之。  相似文献   

12.
应当尊重胡绳教授的原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马列主义基础部的副教授,1999年下半年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当访问学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了沙健孙教授在《中流》1999年第12期上发表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评胡绳教授对毛主席的批判》一文(以下简称《沙文》)。我被醒目的标题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这篇长文,心里沉甸甸的。随后,我又认真地读了胡绳教授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刊于《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以下简称《胡文》…  相似文献   

13.
2013年3月,《党史文汇》出版整整300期。1996年7月《党史文汇》100期纪念,我写了《跨世纪的心愿》;2004年11月《党史文汇》200期纪念,我写了《不能停下追求的脚步》。没有想到,《党史文汇》300期纪念,似乎仍然需要我这个"老兵"来说点什么。这,或许就是历史的使命吧。历史使命之于《党史文汇》,应该包含三层含义:其一,作为以大众化宣传党史为己任的刊物,内容上必须体现党史的主旋律,决不能自毁根基;其二,  相似文献   

14.
由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中共福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福州市民政局合编的《福州英烈》第三辑于今年三月出版。本辑收入了我国著名作家丁玲同志生前撰写的《胡也频》及邓云写的《回忆我的爸爸邓拓》等回忆文章10篇;介绍朱铭庄、郑长璋、陈亨源等烈  相似文献   

15.
丁毅 《党史文汇》2009,(1):34-35
2007年我在<党史文汇>第6期发表<毛泽东的半篇(渔家傲)因何而作>一文,此文对曾德林1958年披露的半篇<渔家傲>作了初步研究,认定这是毛泽东没有写完的<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  相似文献   

16.
《党史天地》2006,(2):55-55
抗战时期曾传言丁玲离世了,鲁迅写诗悼唁她;后来她出现时毛泽东设宴欢迎。抗战期间毛泽东写的惟一一首词就是为她写的;她的一篇小说,让不少国民党士兵掉转了枪口。毛泽东的“战令词”丁玲因为倾向抗日入狱后,因很长时间没有任何音信, 于是就有了她已离开入世的传闻。当时上海左翼文学的领袖鲁迅先生还写过一首名为《悼丁君》的诗:如磐夜气压重楼,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14,(8):55-56
正马未都在第5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文章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发在1982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这篇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与心态,让我们编辑非常震惊。这篇小说的责任编辑叫牛志强,  相似文献   

18.
自从我在本刊1994年第6期上发表了《我所知道的柳毛赠答诗中“牢骚”问题的史实背景》一文后,有人问我还知道点什么(这只怪我文章中有一二句吞吐之词),并希望我能适当写出。但数月来我并未为此议所动。 可是后来我收到了一篇香港发表的文章,题为《为柳亚子的“牢骚”辩》(作者徐文烈,载香港《明报月刊》1995年1月号)。这篇文章在《“牢骚”何在?》一小节中对柳诗的关键之处有一些重要解释,因文长,只能略引如下: “柳亚子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富有热情的爱国诗人,处在那样十分复杂的党派之间,他自认是不善于作统战工作。其时他大概深感及此,因而有‘说项依  相似文献   

19.
霞飞 《党史博采》2009,(9):38-42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7年3月30日,《红旗》杂志第5期发表了一篇戚本禹写的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这篇文章,看似文艺评论,实则是一篇政治文章。这篇文章的发表所引起的直接后果是:为打倒刘少奇做了舆论准备;间接后果是:开启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之门。让我们看一看隐藏在这篇文章背后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党史纵横》第一期开始增设"光辉历程"栏目,并连载《在曲折中壮大成熟的民族救星》一文,系统、具体、翔实地记述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光辉历程.虽然文章还未载完,但读过前四期,就已使我备受鼓舞,颇受教育,深感这是一篇了解党史的精品,爱国主义教育的良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