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宜静 《法制与社会》2012,(16):110-111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中国的言论自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权利保障空间,在我们惊喜于网络带来了巨大的信息量,使我们的知情权得到了充分满足的同时,也上演了一幕幕网络民意影响刑事司法活动的悲喜剧。本文从对网络民意的理性看待入手,通过对网络民意和刑事司法的冲突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寻求出一种能够使两者良好融合与互动的司法机制。  相似文献   

2.
"网络民主"的蓬勃发展,让人们不禁反思传统的民情民意表达渠道。为什么会有沸腾的网络民意,传统的民意表达渠道何在,如何让民意真正表达出来,诸多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开风气之先,近日推出首期"市民议政厅",话题锁定为"城市废弃物处置利用",邀请广州市人大代表在线与网友共议垃圾处理。据悉,"市民议政厅"是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继网络直播常委会全体会议和专题询问会之后又一广泛听取民意、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试论网络民意在公民利益表达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传统的利益表达渠道相比,网络民意具有民意主体的多元参与、议题设置广泛、表达坦率尖锐、议题设置范围更多地涉及与权益相关的内容等特点。因而它为公民的利益表达搭建了新平台,对利益有很强的聚合作用,从而为公民的利益表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  相似文献   

5.
人代会闭会期间,代表活动质量直接关系到代表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关系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落实。长期以来,井陉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组织每季度一次的“代表议政日活动”,活跃了闭会期间代表工作,十八年的坚守,让这一活动固定成为井陉县人大闭会期间重要活动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当下越来越多的案件深受民意的影响,法律与民意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突显出来。本文试对法律与网络民意的关系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7.
杨志航 《法制与社会》2013,(15):272-273
近些年,我国网络的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与之相伴随的是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从孙志刚案到药家鑫案件,民众对这些案件的关注通过网络聚集,并出现了影响司法审判或干扰的倾向.本文试通过法理学的视角,探究网络民意对我国法律建设的影响和推进,并寻找对网络民意进行规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赵丰 《政府法制》2012,(19):24-25
在虚伪作秀泛滥的当下,对于官员作秀,公众基本上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如何使合理“政治秀”取信于民,消弭公众的误解,并形成良性互动,是官场政治的一道必答题。“政治秀”要符合政府形象的公众标准  相似文献   

9.
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的和谐互动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法院工作日益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司法审判面临严峻舆情危机的挑战。公众熟知并密切关注的杭州"5·7"交通肇事案的个案研究表明,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两者之间具有实现和谐互动的内在基础。要实现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和谐互动,法院必须把握好三大基本原则:坚持正面及时回应,坚守司法底线,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构筑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和谐互动关系,具体机制和举措包括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判机制、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建设等以及实现对司法舆情的程序性回应与吸纳、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简述网络民意与公民民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是新兴技术,由网络所形成的虚拟空间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理论界对网络所带来的新型政治形态,褒贬不一,但是无论如何人们都没有办法忽视网络对公民民主参与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也正处在转型期,如何认识网络民意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具有其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析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民意与法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星成 《法制与社会》2011,(25):168-169
本文以罗彩霞案为例,分析了网络民意的价值,解读了司法实践中网络民意与法意的冲突,研究了实现法意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探讨了如何在新媒体介入,倡导民生的大环境下处理好网络民意与法意的关系,更好地促进司法机关在两难困境时作出公平正义,能满足公民司法诉求的裁决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1月2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国家信访局,与上访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认真了解了他们的困难和要求.并就政府工作听取意见。温总理强调,“要拓宽人民群众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政府,负责任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勇于面对群众的批评,政府工作才能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一番话从政府的角度阐明了畅通民意渠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大代表肩负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行工作重任,更应像总理那样珍视民意诉求。  相似文献   

13.
网络民意介入刑事司法的合理性值得质疑。网络民意和刑事司法在刑事个案中的博弈时有发生。网络民意的主观性、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同刑事司法的客观性、专业性和可预期性相抵触。网络民意介入刑事司法有违无罪推定原则和罪刑法定原则。最后,网络民意作为行使言论自由的一种方式,不得触及司法正义的底线。  相似文献   

14.
吴茜 《法制与社会》2010,(9):139-139
法律面前须用事实说话,同情弱者并不代表可以罔视法律。梁丽作为一个清洁女工的弱势地位确实令人同情,但这绝不能成为逃避法律责任的理由。在法律面前不能有王子,也不能有庶民。本文指出必需让事实成为完整的事实,让法律成为有尊严的法律。  相似文献   

15.
政府形象塑造的客体是社会公众,但其本质是要影响民意,所要获取的是民意的支持。民意即公众舆论,总与现实问题相关联,其形成、指向及功能往往影响着政府活动的方向与效果。如何实现与民意的有效互动,是政府形象塑造的关键。不久前发生在厦门的PX事件堪称政府与民意互动的典范,厦门市政府也因此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此,本文以此为例探析了政府形象塑造与民意互动。  相似文献   

16.
朱丽峰 《法制与经济》2010,(9):16-16,18
网络民意是现实民意在网络空间的具体映射,具有更强于实体民意表达的张力,决定了政府必须积极主动地回应网络民意:及时表态,澄清真相,引导民意;关注民生,制定政策,疏导民意;积极行动,主动沟通,赢得民意;掌握艺术,策划台词,回应民意。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与社会》2011,(4):16-17
无论是全国人大,还是地方人大,议事殿堂徐徐向民众打开,立法、监督等工作吸纳“草根智慧”渐成趋势。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采取常委会组成人员与网民共同对话的方式一起讨论、审议重大议题。此后,这一模式成为定势。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专门委员会委员先后就车船税法草案、代表法修改等举行网络在线访谈,对法律草案释疑解惑,广泛听取民意,扩大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司法》2012,(8):5-5
习惯于网上冲浪和发表意见的群体特征是相对固定的,能否代言社会各个阶层值得思考。而网意和民意不是简单的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网意是网络所表现出的民意,并不代表民意。因此,如果司法过程中将网意抬得过高,不利于审判的公正,甚至可能会使司法沦为网络时代“民意”的奴隶。  相似文献   

19.
蓝宇 《法制与社会》2014,(2):111-113
当下我国刑事审判的公众认同度偏低的现状有较复杂的现实成因。网络民意作为新兴民意,对于刑事审判既可实施有效监督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人民法院应对接网络民意,构建网络民意与刑事审判之间互动和衡平的机制以促进司法公正之实现,同时获得公众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20.
网络民意,民主前进一大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欣 《法律与生活》2009,(24):22-24
2009年,是中国网民大露脸的一年。 这一年,在网民的关注和推动下,躲猫猫、邓玉娇等事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这一年,政府注意到网民的强大声音,第一次把网民意见纳入民意重点考虑,这一年,中国的老百姓开始明白,还有网络这个手段可以丰富中国的民主化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