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监督权的实质在于履行法律监督功能。实践中,人们对检察监督权的定位存在争论,认为检察监督权可为司法权或行政权或准司法权。实际上,检察机关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司法机关,而是法律监督机关,检察监督权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独立监督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检察监督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历史发展,是一种良政。  相似文献   

2.
张鼎丞同志,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职务,长达15年之久,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中国的实际,确定检察机关的方针与任务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法制机关和法制制度的建设也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的重视,提出尽快建立中国的检察机关和检察制度。但是,怎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检察制度,其任务十分艰巨。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学习,聘请苏联顾问,模仿甚至照抄苏联检察制度的条文,搬用苏联的一套做法。张鼎丞认  相似文献   

3.
检察机关身兼数职,违背了审判独立原则,造成刑事审判程序中控辩双方地位严重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司法稳定性的削弱。重构我国检察制度,应强化检察官的当事人化,淡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并建立强制性的司法审查制度,还批捕权于法院。  相似文献   

4.
臧荣华 《求实》2013,(2):72-76
传统检察监督思想强调法律监督的权威、独立、超然、单向,并因此逐渐形成检察机关与被监督机关之间的巨大"隔阂",以及以双方潜意识中对抗为基础的对立式监督模式。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利益渐趋多元、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的新挑战,检察机关与被监督机关的这种对峙格局已难以满足国家社会对中国检察监督制度的客观需求。而"交互工作机制"能为检察监督实践架构一座生动而现实的桥梁,也为创新中国特色检察监督制度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5.
独立董事的概念和制度来自英美法系国家.在美国,由于董事会集监督和决策于一身,造成缺乏监督力度的缺陷,因而提出独立董事制度,目的是为了改变股份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6.
司明 《实事求是》2008,200(1):67-71
国际货物买卖,又称为国际货物销售,是国际间进行经济交往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预期违约问题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比在国内货物买卖合同中更为常见和复杂。预期违约理论不仅在英美法系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制度,而且对大陆法系国家合同立法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并被《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所采纳。我国《合同法》在保留大陆法系不安抗辩权制度优点的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英美法系预期违约制度的精华,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有机结合,构筑了一个相对先进并有中国特色的不安抗辩和预期违约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检察制度的法律设置,在建国后的历部宪法中几经变迁。由于检察权的理论、法律文本和实践运作都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检察权的定位始终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检察制度的定位应立足于宪法的政治架构。在此前提下,检察权的属性应是法律监督权,一种不同于行政权、审判权的独立的国家权力形态。  相似文献   

8.
我国检察制度的法律设置,在建国后的历部宪法中几经变迁.由于检察权的理论、法律文本和实践运作都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检察权的定位始终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检察制度的定位应立足于宪法的政治架构.在此前提下,检察权的属性应是法律监督权,一种不同于行政权、审判权的独立的国家权力形态.  相似文献   

9.
对检察机关宪法地位合理性的探讨是近期法学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关系到检察机关的长远发展.通过研究我国检察制度的沿革和现代检察制度的起源,并对当前一些主要观点进行分析,认为当代中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是有着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唯有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司法公正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任磊 《当代贵州》2014,(31):56-57
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文明,生态保护检察的重点是保护。"检察督促令"成为检察机关履行生态保护职能的重要载体,为检察机关生态保护工作开辟了新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文明,生态保护检察的重点是保护。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以及改革  相似文献   

11.
李早 《理论学刊》2008,(5):97-99
英美法系的诉讼制度以对抗性为突出特点,其中当事人双方积极对抗和法官消极仲裁是此种模式平衡的基础.在这一总的制度环境下形成了具有独立价值的证据制度,包括承认当事人对证据规则的使用和事实的认定有积极能动的作用,律师具有充分的调查取证权等等.这一制度对我国证据法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检察文化是指检察机关在长期法律监督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相关的思想观念、职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以及相关载体和物质表现的总和。检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检察文化既承袭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凸现了检察工作的特点;既是不断完善中国检察制度的基础,又是保证检察工作前进方向的坐标。检察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法治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时代性。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新时期检察文化建设,促进各项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已成为检察机关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检察法律文书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职能中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是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的重要文字凭证,也是核查案件的重要依据。随着司法公开、检务公开制度的建立健全,检察法律文书公开度也有了提  相似文献   

14.
衣小慧 《理论学刊》2023,(5):99-108
“枫桥经验”作为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成功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但其精神内核“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一直被保留下来,并在不同时代得到传承、充实和发展。民事检察和解制度体现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与解决纠纷双重职能,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力体现。《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对民事检察和解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检察和解应遵循自愿原则和合法原则。但有关检察和解的适用条件、具体情形、和解程序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应区分不同申诉案件的类型,针对具体情形判断是否适用检察和解。检察和解应按照启动、磋商、审查、备案以及提出检察建议等程序展开。检察和解的性质类似于执行和解,和解协议效力不能取代原来的生效法律文书,也不能作为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又是我国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这30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发展、逐步完善的30年。值此之际,总结和分析我国检察制度存在的正当性、合理性、必然性和发展性,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基本原理,明确司法改革的方向和具体途径,裨益良多。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检察机关的定位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就意味着检察权要与行政权、审判权发生制约关系,检察权监督行政权的问题就成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权力制衡的法理学理论、分权制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宪政理论以及配置法律监督权的主要目的是制约和监督公权的检察学理论构成了行政权力检察监督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交叉询问是英美法系国家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一般包括主询问、反询问、再询问、再反询问等几个阶段共同组成的法庭调查程序。交叉询问制度体现了直接言词原则和控辩双方的对抗,发挥了当事人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审判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改革过程中,借鉴国外英美法系交叉询问制度,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奋斗》2023,(10):17-19
<正>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有利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行政诉讼制度,也有利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这就要求检察机关要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法治责任、检察责任,坚持在公益诉讼工作中稳数量、调结构、提质效、拓领域,有效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处分权的扩张、法院自身角色的中立与被动、调解制度的滥用是造成当今虚假诉讼泛滥的主因。在此大环境下,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加强对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具有现实必要性。检察机关案源证据获取难、监督方式单一、监督视野狭窄等问题阻却了检察监督的有效介入。为了构建高效合理的虚假诉讼检察监督路径,有必要强调调查核实权的使用,并采取多样化的监督方式,适当地扩张检察监督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检察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始终与国家政权建设相伴而生。追寻她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31年11月第一个全国性工农民主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被授命担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成为新中国首任最高检察长,为人民检察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