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慧 《今日浙江》2012,(20):16-17
无论是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还是在城市管理上,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美好的城市梦。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到2011年,浙江的城市化率为62.3%,也就是说,我省至少有62.3%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里。城市,成为人们  相似文献   

2.
李建明 《政策》2012,(10):54-55
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承载着所有市民的梦想。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作为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就要担负起应尽职责,用思想造城,用实干兴城,打造健康城市、幸福家园,让市民生活更美好。城市是"想"出来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李静洋 《前进》2014,(12):58-58
<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说得好:"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因为在这里,作为现代文明的体现,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体面、安全和有品质的生活。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6%,意味着有超过半数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但是对于47.4%的人来说,城市生活仍然是一个还未实现的梦。事实上,同时生活在城市的超过半数的人口并未同等享受到城市的现代文明,他们中有为数不少的人仍处在农村迁移进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存,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1].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这个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十二五"期间,城市环境建设不仅关系到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一、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的出现距今已有六千多年历史。尽管全球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但城市创造了全球80%以上的GDP,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毋庸置疑地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成为人类重要的生存家园,成为人类探索安全、健康、舒适栖居环境的梦想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相耦合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亚里斯多德曾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2010年上海市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塑造一个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不仅能让市民生活得更好,而且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象征和标志。丽水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极佳自然生态的城市,如何深入挖掘自然人文内涵,塑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魅力城市形象,建设浙西南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丽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正古都洛阳,底蕴深厚,端庄大气。背街小巷,青砖黛瓦;条条道路,五彩霓裳;座座楼宇,灿烂生辉;小桥、流水、垂柳……有古都的秀美,也有现代文明城市的繁华。而这一切源自精细的管理艺术——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的本质是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居住在城市。""十三五"以来,洛阳被赋予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带动河南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重庆市江北区以大城智管促进大城细管,带动大城众管,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打造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考验着国家的城市治理能力。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已经进入"三分建七分管"的时期,而城市管理仍存在体制机制不畅、责任不清;管理手段落后、方法单一;市民不理解、参与不够等老大难问题。江北智慧城管作为智能江北建设的先锋,以"123+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首都北京来说,良好的城市环境既是一个大国形象的名片,又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的普遍要求。"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  相似文献   

10.
谢春红 《岭南学刊》2013,(1):115-118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公共空间,城市最终为的是一种富足而文明的生活。文化即人们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文化为的也是一种高雅而惬意的生活。正因为"让生活更美好"的共同价值追求,使得现代城市与文化紧密相连。随着21世纪全球城市化浪潮的到来,文化日益成为与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关的无形力量,驱动着21世纪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发展是为了让人们生活更美好,而不是由于城市化而导致居民的生活痛苦指数增加。  相似文献   

12.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中国2010年世博会的口号,也成了全体城市人的骄傲和“城市梦”的理由。世博会的这句话实际上是来自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最博学的学者。他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相似文献   

13.
正青岛市是大陆北方台资企业比较密集、吸纳台资较多的城市。目前,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过2400个,3000多名台湾同胞在青岛学习、工作。青岛市始终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关心在青台胞生活,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服务台企和台胞的政策。自"31条措施"发布以来,青岛市高度重视,由青岛市台办、  相似文献   

14.
<正>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期望在城市中生活的更好。"我是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从农村迁到城市。乡下的家是在阡陌纵横的田间农村四合院里,跟邻居之间隔着一亩一亩的稻田。搬到城市之后,对于街道才开始有了认识。我们最早租的房子位于一条三面都是两层楼房的巷子里,这就是我最早认识的街道,每家每户都在家门前做着各种行当,有打铁的、有缝补衣裳被服的、有开家庭工厂做圣  相似文献   

15.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区规模急剧扩大。城市扩张往往采用"摊大饼"的方式,城市交通线越拉越长,人们上班途中的时间越来越长,环境不堪重负,对城市生态和人文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加。解决目前问题的办法是改变城市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未来的大城市有新结构、新生态、新人文。新结构是要改变"摊大饼"模式,构建主城区、卫星城、邻近村镇的复合体。为了保障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6.
郭玲 《小康》2018,(15)
正去理解城市人想要的生活方式,并利用自身特色营造这种生活方式,让人们愿意来到、停留、生活在这个城市。这是城市发展需要拥有的态度,也是城市排名需要遵循的态度。大家叫了多年的"北上广深"要改口为"上北深广"了?近日,某机构发布了"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榜单一经发布便引发社会热议。在这个第5年发布的榜单中,四个一线城市的位次首次发生变化,"北上广深"的排位变为"上北深  相似文献   

17.
正《城市管理学:美国视角(第6版)》戴维·R·摩根(David R.Morgan)、[美]罗伯特·E·英格兰、约翰·P·佩利塞罗(John P.Pelissera) 著杨宏山 陈建国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公共服务高度集聚的地理空间。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就指出,"城邦的长成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上海世界博览会明确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之所以能够提升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8.
正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当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继续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其中就包括了对文化的需求。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内涵及外延极其丰富。但就人所生活的城市空间这一维度而言,文化真实存在于城市生活和建设之中,依托各不相同的城  相似文献   

19.
正约翰·奈比斯特在1982年写下风靡世界的著作《大趋势》时预言:"未来社会正向着高技术与高感情的平衡方向发展"。中国的发展验证了约翰的预言: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对情感的需求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关键是构建"认同感"。以前,建立认同感这项工作很难;如今,  相似文献   

20.
刘剑康 《湖湘论坛》2010,23(4):62-63,74
<正>名,即通过准确的用词来正确地表达一定的概念。正名作为孔子的学术方法,带有肩负学术任务的使命,是要通过对国家生活中礼法制度和名分等级的正确表达,以解决社会政治和伦理关系中的问题,要求人们谨言不苟。孔子热爱古代文化,在学术方法上有"好古"唯实的一面;而为了充实其学,则以"敏求"的方法来吸纳各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不耻而下问",且"学无常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