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基层采访时,记者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少了副书记,谁还敢对书记说‘不’?”记者发现,基层持这种论调的人并不在少数,有的还是担任一定领导职位的同志。对于中央通过党委“减副”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良苦用心,这些人都很理解;但同时也不讳言自己的担忧:在现有的决策机制和  相似文献   

2.
一个贪官锒铛入狱后,在反思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你是谁?你为什么到这里来?你将走向何处?”这类拷问灵魂式的自我剖析、自问自责似乎是一件痛苦的事,但这种痛苦的自审内省或许是精神成熟的征兆,是走向清醒的标志。一个人,尽管不可能洞观自己的将来,预知自己将会成为怎样的人,然而却能凭借这种检视自我的“清醒”,去观照以往自己的生命轨迹,从而明了此刻自己为什么会站在这里,成为现在这样一个人。常言道:“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而芸芸众生能够真正做到“自知”且“自胜”的却为数不多。有些人,知人的智慧特别发达,而自知的能力却异常欠缺。知…  相似文献   

3.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千百年来中国许多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所谓“人上人”,其涵义一是能统治、支使别人,一是能求得封妻荫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更有甚者则冀求欺压众人,颐指气使,作威作福,以别人的痛苦来换得自己或家庭的幸福。但作“人上人”,有些人生下来就享有这身份,如贵族、地主及豪富人家出生的子女,但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有些甚至出身于  相似文献   

4.
凡事物都有一个度,也叫“临界点”。一旦事物突破了“度”或超越了“临界点”,就会发生质变。“物极必反”即谓此。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掌握火候,注意分寸,留有余地,有所节制,说的就是要把握好人生的临界点。大凡一个有作为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有魄力者。而这种能力、魄力又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不注意把握限度,就会伤了自己,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魄力与专横,自信与自负,沉着与寡断,坚韧与固执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造物  相似文献   

5.
“无望”心理,指某些领导干部到了一定的年龄段,或在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感到已经没有升迁的可能,产生了一种仕途已走到尽头的末日心态。据调查,这种不健康的消极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无望”心理的生成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虽然客观方面的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主观方面的原因仍然是最主要的。这里仅对主观方面的因素作一初步剖析。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这是一。产生“无望”心理的同志往往对自己有着过高的期望值、他们总认为自己目前的职务与自己的能力还不相称,认为自己还应该有更大的…  相似文献   

6.
眼下,人们谈到人才的选拔使用,往往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表示自己的果敢。笔者认为,这种用人的观念固然有它的道理,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先说“疑人不用”。其义是对一个人有怀疑的地方就不可使用。实事上,我们对一种事物、一个人的了解,都经历了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而存在疑惑的心理,说明对某个人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如若仅凭直观印象,而不多方考究其内在的实力,对于确有一定能力的人,岂不误人前程?再说“用人不疑”。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如若对一个人仅仅偏重使用,而忽视了监督管理,就很难把人选准用好。前不久,笔者到一家私营企业参观,走进那高大宽敞的厂  相似文献   

7.
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自主地自己约束自己,自己限制自己的一种能力和觉悟。生态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技术上的革新,更需要人的价值观的转变。“人化”与“反人化”的时代境遇迫使人自省和自律,道德自律需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道德自律对于广泛、持久地改变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闻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执政”能力就是对新闻媒体的“科学管理”与“合理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构成,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需要。新闻发言人制度正是这种“新闻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日本人小林一三董事长在大阪建了一家阪急百货店。有一天,他命令秘书前去大阪市内所有的饭店吃咖哩饭。秘书觉得自己大学毕业,做这种工作就如“手榴弹炸臭虫”——太不值得,但老板的命令不敢有违,只好遵命,立即到处去吃咖哩饭。吃遍了大阪市的咖哩饭之后,秘书就把其中  相似文献   

10.
在震惊全国的沈阳慕绥新、马向东严重违纪违法系列腐败大案中,被执行死刑之一的沈阳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原局长郭久嗣,从“双规”、“庭审”到“狱中”,都给人一种相对“平静”的感觉。 这个其貌不扬、矮小瘦弱且略显斯文的小老头,让人很难把他与走向刑场的大贪官联系在一起。但他名下的一串串由贪婪组成的数字却不能不让人为之瞠目结舌。他“平静”的外表内真实心态如何?在郭久嗣被处决前,记者在监狱中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是什么原因使你由一个领导干部走向了犯罪? 郭:1990年以前,我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工作上了,很少去想个人的利益。但随着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风气的影响,请客送礼之风日甚一日,自己的潜意识里也把这种现象视为一种趋势,自己也渐渐地接受了并融入其中。开始是送物品,越  相似文献   

11.
朱晓 《党建》2000,(12)
机关组织注射乙肝疫苗,挨了一针之后满以为可解决患病之忧,孰料医生劝告,这种预防针的防疫能力是预防肌体内的疾病需要经常打预防针,预防思想上的疾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我们周围,不愿意经常打思想“预防针”的现象并不少见。如组织安排理论学习,有的同志认为自己思想已经“武装”得差不多了,学不学都不会出问题;单位搞思想作风整顿,有的同志觉得类似的整顿过去搞过多次,自己没“病”,没有必要跟着“吃药”;民主生活会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相互间给予善意的批评和帮助,有的同志视之…  相似文献   

12.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权威会议和权威文件对此观点第一次表述。这个观点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问题的全新认识。执政党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需要谋求大多数人的支持。但现在的社会群体———包括这些群体的利益需求,或者说诉求——  相似文献   

13.
逢好朋友婚嫁而略备薄礼相庆,倒也在情理之中。倘若为享有官绶之人的升迁而举杯换盏,这种“弹冠相庆”倒让进不了圈子之内的人害怕了。 时下“官本位”的封建残余思想还存在。有些人当了小组长也自我感觉是个“官”了,于是也要由公家出钱给自己印制小组长名片;有些主持全面工作的副职,也不乏有人在头衔的后面打上括号而特别注明“无正职”者;也有一些人虽自己没有一官半职,但当其“哥们”已“成仙”时,于是自己也就随之而“升天”了……其实,从古至今凡摆“官架子”者,无不遭人白眼;凡趋炎附势者,也无不遭人唾弃。今  相似文献   

14.
刘大生 《唯实》2006,(7):40-42
一、引用的正当目的 第一,为了节约时间和篇幅而引用。某一观点别人已经提出并且论证过,自己的文章中如果没有这一观点,逻辑和结构不和谐。这时,自己就没有必要再论证了,把别人的观点点出来就行。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加一个提示语,如:“正如某某某所言”,“有学者早就指出”,等等。  相似文献   

15.
谈认真     
“认真的人吃亏”,有一种人持这样的人生哲学。不过,对于他们这种说法,你也不可太“认真”。因为说这种话的人,在谋私利,为自己办事的时候,还是十分认真的。在他们看来,为自己做事越认真就越占便宜,既有便宜可占,当然就不能不认真了。他们宣揚“认真的人吃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说,一个人能占善辩是一种本事,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知识、智慧的反映,也就是说肚里要有货。肚里没货,却又喜欢叽叽喳喳,碟碟不休,充其量只是一种噪音,让人心烦。进而我想到,一个人乐意和善于辨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又何偿不是一种本事。不具备这种本事,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也许仅仅是个人上当倒霉或误事。但对一个担负着相当领导之责的人来说,缺乏这种本事,造成的后果就大不一样了。比如,决策某一重大事项,不注意多方听取意见,只注意听取与自己想法一致的意见,而听不进与自己意见截然相反的意见,轻率‘邮板”,…  相似文献   

17.
佟晨绪 《党课》2012,(22):70-70
尽管人们常说“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但不能否认的是,现今社会,多数人对自己的认知还不够准确与清晰。事实上,对自己的认识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迈向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魔术表演如同曲坛上的一朵奇葩,亦真亦幻,令人称奇,受人喜爱,让人赞叹。但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却只愿当“魔术”演员,不愿当具有真功夫的“杂技”演员,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这些领导干部为什么极力想当一名“魔术”演员呢?在他们看来,通过自己的“魔术”表演,可以使自己的政绩从无变有、从小变大。有些领导干部积极追求这种“艺  相似文献   

19.
人的生命有长短、地位有高低、财富有多寡、性别有区分、职业有异同,但人格却不会受这些差异的影响。自命为高贵的人人格不一定高大完美;百姓平民,常常表现出崇高的人格。哲人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这种崇高,就是人格的崇高。在你的岗位上,在你平凡的生活中,走向力所能及的人格高度,你就是崇高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怎样使人格高尚呢?加强道德修养。人格是美德之母,是人的内在品德与外在尊严的统一。这种道德修养要达到崇高的境界,我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为官不为种种表现,让人憎恶,并认为这也是一种腐败。在社会共讨之、全民共诛之之际,有人又揭露出一种新的为官不为,或叫做“穿上马甲”的为官不为——这就是“任职疲劳”症。让人不解的是,这种“任职疲劳”症,不但没有遭到打击,甚至还得到了“同情”。《新华社》记者近日在河北省采访时,听到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反映:他们单位的某些领导自认为在一个岗位上干了多年,也有一定成绩,但没能得到调动升迁,为此显出“任职疲劳”,没心思带领大家好好工作,这种状态让不少同志颇有看法。“在一个岗位上干了多年”,就一定做出“成绩”?有“成绩”,就一定要“调动升迁”?否则,就要患“任职疲劳”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