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高水长的彩云之南,是民歌的出产地。“十个云南人,九个唱民歌”,既是对民歌里的云南的礼赞,也是爱唱民歌的云南人的小结。事实上,在美丽富饶的38万平方公里的山川,不论在滇西大峡谷上钉着的村庄,也不论在滇南深山老林,民歌如青草极具生命力,被26个民族兄弟口里含着,弦上颤着,笛孔流着,鼓锣上振着。系在大山腰的山路上,远远地,人影还望不明,歌声却清楚地飘过来。细听,是真正意义上的云南民歌。“小小荷包双丝双线飘,荷包绣给小哥戴,妹绣荷包嘛挂在郎腰”。歌声高亢悠扬,调子优美动人,是谁家青年小伙,瞧,肩上还扛…  相似文献   

2.
绣娘李兰珍     
踏着青石板路,走进苏州市木渎古镇的"李绣坊"苏绣店,店内古朴的装帧风与陈设的苏绣摆件、壁画相得益彰,这些作品标价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我问绣娘李兰珍:"哪一幅作品最贵啊?"她说,最贵是这一幅,没有标价,这一幅作品起名叫"记忆"。走近"记忆"仔细观看,这是一件根据照片重绘的作品,老房、小河、卵石垒成的围墙、垂下的柳树,李兰珍说这件作品是她的童年记忆,是她的梦,是她走出大山拿起手中这根绣针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跨过金沙江至云南省的永胜,山林茂密.再翻过一座三千多米高的大山,下面有一泓碧水——泸沽湖.绕湖来到四川、云南交界处的永宁镇,农舍点点,远山迷茫,我们觉得好像已经到了天边地缘."女儿国"探奇永宁盆地居住着我国少数民族摩梭人万余名.他们至今保留着上古母系家庭的若干特点.这里男女到十三周岁,便作为成年人,可以结  相似文献   

4.
让非遗文化融入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400余位诗人留下了1500余首诗歌."浙东唐诗之路"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非遗之路、手工技艺之路,沿途闪耀着杭州绍兴铜雕、越绣、新昌建筑、天台山干漆夹苎等非遗技艺,匠心百工由技入道,传承和发扬着千年活态文化遗产.同时,"浙东唐诗之路"也是"运河之路",大运河是传播唐诗文化的重要途径.应充分挖掘"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非遗文化、运河文化,充实浙江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绣江水磨     
《春秋》2017,(5)
正绣江,古称清水,因芹藻浮动,水纹如绣而得名。其发源于章丘明水百脉泉、净明泉等诸泉,往北流至金盘村与西巴漏河合流,蜿蜒曲折30余公里,注入小清河,东流入海,是章丘境内最大的一条河,也为章丘的母亲河。源远流长的绣江河水,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着沿岸的百姓。这里自古物阜民丰,多收渔米之利。绣江之源明水,古谓"小齐州",系今章丘区政府驻地,为绣江风物之最。也是北宋文学家李格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里;绣江中游右岸的西皋村,是元代散曲家刘敏中的家乡;下游旧军村,是闻名遐迩的商  相似文献   

6.
大山骄子     
鲁山县赵村乡堂沟村四面都是大山。生于堂沟、长在大山并走出大山的鲁山县人大常委会教工委主任任宗生,时刻展现着大山的秉性,熟知他的人都说他是“大山骄子”。  相似文献   

7.
鄂璠 《小康》2018,(12)
正一针一线中,水族绣娘们凭自己的生活积累及艺术修养,在土布面上挑绣各种图案,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县,人们正尝试着将古老的马尾绣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用指尖技艺创造"指尖经济"。  相似文献   

8.
云南民族博物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展厅里,一面绣着6种文字的锦旗格外引人注目!这面锦旗由红色绒布绣制而成.锦旗的内容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顶端绣着"敬献给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5个字,中间用汉文、藏文、彝文、纳西文、傈僳文等6种文字绣着"我们永远跟着你走"的字样,最下面是"云南省丽江区"18个族群的落款名称及赠送时间.  相似文献   

9.
正渤海靺鞨绣既是古代民族民间的艺术再现,又是对现代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参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历史价值】渤海靺鞨绣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很多刺绣品都体现着当时的民风民俗,以及当时发生的很多历史事件,对后人考证牡丹江流域少数民族民俗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今天的民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金秋,北京国际时装周刮起了"彝绣风",彝族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和"心灵花朵"盛开在了国际大T台,彝绣从大山走向世界,从原生态走向时尚化。中国国际时装周自1997年创办,截至目前已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美国、俄罗斯、英国、瑞士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90多位中外设计师、320余家中外品牌举办了上千场发布会。中国国际时装周已  相似文献   

11.
在鄂西北大山深处的谷城县赵湾乡,有一位人大代表凭着高尚的医德和过硬的医术,守护着山村群众的健康,他就是谷城县人大代表、赵湾乡左庙村村医——周发奎。周发奎的家乡在谷城县赵湾乡鲁家油坊村,这里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500米,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走出大山是多少人的渴望和梦想。可周发奎这个已经走出大山的山里人却毅然重返大山。1994年,周发奎从谷城卫校毕业,他本来可以到山外的医院谋职发展,也可在县城开诊所发财,但家乡缺医少药的现大山养育了我我要反哺大山  相似文献   

12.
凤凰帽是佩戴于邓川、凤羽一带白族姑娘的头饰,由两块形似鱼尾的黑色绒布帽邦缝合而成,像凤凰鸟的身躯。帽的两侧用红、白、绿三色丝线各绣一朵大而艳丽的马樱花,并用花穗衬托。正面上端镶银饰,层层相叠,上有似弹簧的两根纽丝支撑着两个红绿相间的绒线球,其下绣以两枝含苞待放的花枝,及凤凰银饰和纽线绒线球。帽子前沿从上至下依次镶嵌着四排小佛像、塑料装饰片、料珠。帽子后端似鸟尾,有一飞角,帽后沿绣有碎花组合图案,顶部镶贴形似凤凰鸟的绣件,绣件制作精美,形象逼真。整顶帽子形状独特,色彩艳丽,组合别致美观,戴在头上宛…  相似文献   

13.
绣眼和芙蓉     
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象戴着一幅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快如闪电。它的鸣叫声音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绣眼是中国江南的鸣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  相似文献   

14.
别样芬芳     
方红 《江苏政协》2013,(6):55-56
<正>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亲手绣了一件"十字绣"送给老师,里面绣着一个很优雅的女人,弯着腰拿着一根针,底下有一个脏兮兮的小孩,举着胳膊,女人抓着小孩的胳膊。开始老师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了这个学生给她写的字条"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翅膀断了,在他们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原来孩子们是希望成人  相似文献   

15.
大山的记忆     
邓年勇 《世纪行》2011,(3):48-48
大山,是我心中始终不能忘记的.因为我从小就在山里长大。离开大山已有20多年,大山的影子还时常萦绕和浮现在脑海。在印象中大山有时是黑魃魃的庞然大物,有时是快乐的火花闪耀,有时是些许忧伤的印记。现在还有更多含着真诚祈福的心愿。  相似文献   

16.
正金牙瑶族乡拉力教学点距离凤山县城有72公里远。在这远离都市繁华喧嚣的大山里,为了不让山里娃失学,代课教师徐光汉、徐光利兄弟俩接力坚守大山讲台。2011年12月30日,哥哥徐光汉因病倒在讲台上,弟弟徐光利义无反顾地接过哥哥手中的教鞭,22年坚守着大山三尺讲台,用双手托起大山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水族马尾绣于2006年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尾绣背带是马尾绣技法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水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水族马尾绣背带有着"奢华"的外在美与"朴素"的内在美,对其进行文化解读与探讨,旨在为传承马尾绣这一民间绝技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16,(24)
正前些年,改革之风吹来,守着大山受穷的人们陆续走出家门,到城市、到沿海谋求更好的生活。这两年,随着山地旅游兴起,他们又陆续回到山里,回到老家,吃起了"大山的饭"贵州多山,这是世人皆有的印象。黔西南州,是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一隅,国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山地、高原、丘陵总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95.6%,是世界锥状喀斯特景观最为集中的区域,被誉为"中国喀斯特心脏"。山里人家,靠山吃山,对大山向来敬畏。尤以世居山里的少数民族,崇拜自然,自给自足是现状,守着大山受穷也是  相似文献   

19.
彭军 《政策》2001,(Z1)
鹤峰是一个山区。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鹤峰涌动着前所未有的开发热潮。大山人不等不靠,在奋斗、在拼搏,这就是大山的希望。这里,我们选刊了鹤峰发展的四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深山里的新事。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丹阳市残联一直把"正则绣"作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内容,并按特色化培训项目,不断助推发展,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正则绣"能手。现在,丹阳市残联"正则绣"培训机构已被江苏省残联定为"正则绣"培训基地。高起点定位"正则绣"艺术的诞生,要追溯到20世纪初,是丹阳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的杰作。"正则绣"作为一种具有丹阳特色的艺术,绵延近百年,始终兴盛不衰,已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办好"正则绣"培训班,丹阳残联坚持了几个高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