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理论》202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讲话中,面向世人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三个处于并列关系的论题阐发为以"马克思主义行"为因,"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为果的因果关系论题。由此,马克思主义行由合法性论题变成了合法性基础。充分把握这一变化,以此为依据把握三者关系,将会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者的执政合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20,(4):34-39
"人民的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是贯穿国家治理的一条价值红线,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检验国家治理成效最根本的价值尺度。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党的坚强领导和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置于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实践中,是实现"人民的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现实路径,彰显国家治理的价值逻辑与深刻的历史逻辑、创新的理论逻辑、坚实的实践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求知》2021,(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影响却跨越时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之一,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形成于革命实践的斗争中,阐明了许多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对今天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求知》202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不仅深深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晚年的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纲领性文献,不仅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行动指南,而且启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要以党的纲领为旗帜加强党的建设,立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不懈自我革命的基础上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5.
正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我们党的一切伟大成就。"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伟大创造的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结合"在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上是首次命题,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形态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聚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关涉建党百年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发展.从历史逻辑看,基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个铁一般的事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沿着"三个只有"的历史逻辑整体向前推进.从理论建构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脉相承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造,集中展现了同"三个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三个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从前沿问题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既要把握好"向内看"与"向外看"的关系,也要把握好"向前看"与"向后看"的关系.总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诠释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理论特色、民族气派、时代风格,呼唤着构建一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  相似文献   

7.
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要求。党性是党内政治生态理论的原初范畴。党内政治生态论述是以党性为逻辑起点,从认知、价值和实践三个维度展开逻辑演绎,系统阐明党内政治生态清正廉洁的深刻内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取向、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战略,最后达到人民民主的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首次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摆在首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不仅抓住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问题,也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统领"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四个全面"战略举措中的极端重要性。这一重大理论创新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科学地解答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动因""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路径""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原则与启示"等一系列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科学社会主义》2021,(4):16-18
正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相似文献   

10.
朱志伟 《瞭望》2022,(11):6-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  相似文献   

11.
注重思想引领力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无往而不胜的重要精神密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增强思想引领力建设,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本原则的遵循,对百年来党加强思想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对新时代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政治与思想自觉。深刻把握这种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新时代推进"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一以贯之的要求,而勇于自我革命,既是我们党鲜明的品格、最大的优势,也是实现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关键。勇于自我革命之于党的政治建设,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从"窑洞之问"到"两个革命",从百年革命的"事实""规律"到"规范",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中把握勇于自我革命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价值与形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1,(9)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加强党性修养贯穿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加强党性修养的理论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要求;加强党性修养的实践逻辑主要来源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实践指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分析党性修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一以贯之加强党性修养,使得百年大党无惧风险挑战,永葆百年大党的朝气蓬勃。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建设思想,吸收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着眼于党长期执政的大局,围绕"何为党的政治建设""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怎样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实践要求、具体路径等,并逐步形成了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是一篇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光芒的历史性文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本文着重从哲学和方法论的层面深刻认识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基本问题,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党和国家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前,党情国情社情世情正发生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分化西化陷阱""塔西佗陷阱"这四大陷阱是我国面临巨大挑战的现实而突出的表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如何跨越四大陷阱有着深刻思考,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呈现出严密的逻辑性。通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四个自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良性互动,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四大发展陷阱的跨越逻辑。  相似文献   

17.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追寻和主线,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推进了“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伟大征程。“四个选择”表征着民族复兴的内在规律,凝结着党百年奋斗的经验和智慧,体现了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整体审视“四个选择”的历史生成和独特价值,充分把握“四个选择”整体协同、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对于明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忘初心"作为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经验的深刻总结,与党性教育这一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心"学具有统一性,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党性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不忘初心"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要求,成为新时代破解管党治党重大难题的重要法宝,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历程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进程中所孕生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属于世界无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新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以"淬炼革命精神""创作红色经典""整合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创建,形成了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红色文化建设的指导、始终坚持党对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不断推进红色文化时代化大众化等基本经验,对当前培育时代新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认同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内法规制度是党内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载体。新时代以来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党理念和实践在政治、法治与文化三个维度上的现代性进步。政治维度上,廓清了以制度治党通向现代政治文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机理;法治维度上,昭示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要义;文化维度上,蕴含了"民本""德治""礼序"等传统思想融入现代"党规之治"的文化历史逻辑。三个维度间平衡、协调与统一的"三位一体"关系,是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努力的目标方向,也是在此过程中处理党内法规体系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