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城市化大背景下,脱离农业生产的乡村富人为什么会回村参与基层治理?基于洪村的个案表明,富人治村的出现,是经济资本扩大后的乡村富人为谋求社会地位的提升使然。富人治村实现后,洪村"面子"文化推动了对乡村富人社会地位的认可,乡村富人的社会行动也继续强化公共领域的公益倾向。洪村富人治村的实践说明,在分化日益加剧的洪村,乡村的"面子"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对乡村富人道德期待的非正式规范,是引发富人治村的另一种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青岛市即墨区龙泉街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美丽乡村,推动文化、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因地制宜为辖区61个村庄量身打造"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的美丽乡村方案,进行特色观光景观、民居环境改造、水系疏通保护、庭院绿化亮化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是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要战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在推动乡村治理格局走向优化的过程中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以村民自治为主体,依法治村与以德治村是村民自治的辅助治理手段和工具。在"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下,应当通过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强乡村法治建设、以德治建设助力乡村法治建设等方式实现乡村振兴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4.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十八大提出的要求,也是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共同的中国梦。2013年西秀区以"美丽安顺"统筹开展八个方面的创建活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就是其中之一。采取政府贴息贷款及整合"五新"村创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农民文化家园等各类资源的方式,通过外在加强硬件建设,内在提升村民素质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乡镇"六个一"工程,对公路沿线村寨进行景观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战略性举措。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城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面临城市文化的冲击,日益呈现出衰落之势。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的视角分析,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显而易见。重塑乡村文化应从重塑农民的文化价值观、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培育乡村文化建设者的主体意识、建立"四位一体"的乡村文化治理模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省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优化升级,不仅注重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更加强了对乡村文化的立体式阐发。各地区通过聚焦乡村特色文化,结合产业项目的开发与创意元素的驱动,积极打造“一村一品”,形成乡村文化品牌,为延续乡村文脉,促进文化创新与交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穿行那柯里     
青翠欲滴的山林,悠远宁静的古道,流水潺潺的山间小溪,历经风霜洗礼的百年风雨桥,传承百年的荣发老马店,跟随岁月流转的大水车……浓浓的乡村风情无不彰显着那柯里村的美。因美不胜收的景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那柯里村2012年被评为"云南30佳最具魅力乡村",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荣登"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榜单。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与自媒体爆炸式发展,让"网红"成为互联网空间高活跃度、高关注度的群体,其思想行为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积极适应新变化,总结、吸收"网红"思维特征和传播经验,因势而新,因势利导,培育一批校园正能量"网红"队伍,充分发挥"网红"资源的建设性作用,打造"网红"传播阵地,熔铸"网红"文化,注重"网红"舆论引导等,探索新途径,促进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清官村"宅第,不仅是建筑文化智慧,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建筑中的反映。"清官村"宅第文化的正能量主要体现在凝聚清廉,经世致用,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和谐。学术界应该增强彰显古村落文化社会责任,激发古村落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之心,要更加重视"清官村"宅第保护,释放"清官村"宅第文化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乡村社会各治理主体在各自权力、职责范围基础上的行为模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乡村治理结构。建国以来,我国的乡村治理结构的演变大体可以划分为"区-乡(村)-组"结构(1950-1953年)、"区-乡镇-组"结构(1954-1958年)、"人民公社制"结构(1958-1982年)和"乡政村治"结构(1983年-现今)四个阶段。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演变历程启示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构建乡村治理结构不仅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而且构建的乡村治理结构还应该是多元互动的,如此才能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浙江省金村为个案,考察了当下农村的"老板治村"现象.对"老板治村"在现阶段中国农村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效应、"老板治村"的内在机制、"老板治村"的现实社会基础等做了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老板治村"是乡村治理的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12.
申进湘 《共产党人》2020,(9):F0002-F0002
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指出,“加强乡村治理,打牢乡村全面振兴坚实基础”。通过优化乡村治理组织体系,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宗教依法治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大力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十里铺村坚持把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好,确定“党建带村惠民生、文化强村润民心、生态立村转民风、产业兴村促民富”的发展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绘就乡村振兴蓝图。  相似文献   

13.
黄博 《求实》2020,(1):74-83,M0005,M000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村民自治是乡村振兴的要义之一,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支撑与保障,两者相互嵌入,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价值耦合。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图景实现基石的村民自治需要满足"治理有效"这一要求。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嬗变,要求从治理形态、治理资源、治理主体、治理载体层面对村民自治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需要从多维度进行建构,体现为基层政治权威与乡村内生动力的协同共治,精英型农民群体的塑造,村域经济、文化与组织资源的三重嵌入,农村社区自治的形成及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健全。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显著体现。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时代语境,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新的文化生境。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以人民公社体制为载体的控制型治理模式与八十年代开始确立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在这两个阶段,农村社会呈迥然相异的发展状态。反思乡村治理模式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可得到如下启示:乡村治理须以经济社会的现实发展为基础;乡村治理须尊重农民的意愿与创造性;乡村治理不应割裂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谢巍娥 《当代贵州》2020,(17):40-41
从2009年至今,贵州有35个村落获得"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称号。怎样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怎样让农民赚上"生态钱",怎样建设生态乡村,打造美丽家园?尽管每个村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近日,记者走进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对乡村社会的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动员,并由此产生了如何在变革中的乡 村场域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历史课题。20世纪之前的中国乡村社会主要处于由内生而致的权威及其执行者 的管治中;20世纪上半期国家政权日益深入乡村,村庄内生力量受打击但国家行政嵌入又无力维持秩序;新 中国建立后,国家行政权力全面渗透并控制乡村社会;20世纪后半期,随着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乡 政村治"的乡村秩序格局。当前,乡村秩序对"乡政村治"格局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家行政力量退出乡村场域和 在村庄内生秩序主导下践行乡村自治模式已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8.
文波  肖玉叶  何晓芳 《当代贵州》2014,(10):I0002-I0002
正三月,李花怒放的季节。3月20日,由铜仁市旅游局与沿河自治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南庄赏李花乡村旅游文化活动周"在国家3A级乡村旅游景区沿河沙子镇南庄村举行。活动主题为"发展乡村旅游、弘扬李乡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创造美好生活",时间将持续到3月底。这是沿河随着"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力打造山水旅游名城"发展战略不断深入,以农兴旅、以旅富农,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实施客源带动战略,以节造势,强化宣传推介的重要举措之一。"举办赏李花乡村旅游文化活动周,旨在以花为媒、以节会友,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展示生机勃勃、开放文明、繁荣发展的美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和矛盾,如规划建设千篇一律,认识不够,思想不统一,建设资金不足和农民收入较低、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低等问题造成美丽乡村发展后劲不足。邹城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注重"形象美"又注重其"内涵美"的挖掘和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立足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乡村儒学,打造美丽乡村政德教育教学点,美丽乡村建设与"四德"教育相结合等做法促进了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发展后劲与村民幸福满意度,实现了宜业宜居的"美丽效应"。  相似文献   

20.
韩瑞波 《求实》2020,(2):76-89,M0005,M0006
乡村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既有研究在探讨如何实现乡村治理有效问题时往往将研究重点置于如何形塑乡村社会中国家与社会、行政与自治的关系,而较少关注到乡村社会内部的组织关系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基于"行为-组织-治理"的分析框架和苏南YL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在集体理性的驱动下,村级组织公共理性行为和经济理性行为为村集体造就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并构建了"政经不分"的管理体制。但由于该体制下的利益分配主要基于以村籍制度为基础的产权确认,导致村民自治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无法有效回应变化中的乡村治理需求并对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出挑战。这时,集体理性导向下的组织理性加速了村级组织结构的重塑与功能分化,实现了农村社区的"政经分离"和乡村治理转型,主要表现为经济组织的职能归位和乡村治理产业化转型、社区组织的结构变迁和乡村治理的服务化转型、多元组织的共建共治与乡村治理的协同化转型,由此探索出一条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理想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