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民政》2015,(5):48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具有极其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和浓厚的地名文化特色。江苏省南京市地名主管部门始终坚持"地名讲文化"的理念,坚持地名文化保护特色,多年来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地名文化宣传活动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实践创新、保护弘扬,努力将"南京老地名"打造成古都历史文化的"金钉子"。以制定地名政策法规为基础,地名文化建设成体系。完备、规范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工作提升的制度基  相似文献   

2.
林辰 《中国民政》2020,(2):24-25
地名,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中国地名大会》可谓一大创举,是新时代地名工作的优秀载体和平台,是地名工作的最佳宣传方式之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于新时代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华林甫 《人民论坛》2022,(5):120-122
历史地名文化是“四史”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历史地名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旧城改造中历史地名破坏严重、不合理的地名更名,以及“县”作为政区通名面临消失的风险等方面。做好历史地名文化保护,可以从优化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逐步开展地名整理,并赋予旧名新生,同时各级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推动全民参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广东民政》2011,(12):34-34
地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当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地名文化的研究和老地名的保护工作已引起全球的重视,我国各地文化研究也刚刚起步。南海是个千年古邑,地名文化历史悠久、内涵非常丰富,保护传承地名对打造文化强区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红  吴振国 《学习与实践》2012,(11):135-140
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地名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可以说某一地区的地名见证了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历程。武汉乃九省通衢之地,其地名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武汉地名涵盖了汉派文化、楚文化、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的特征。汉风楚韵是武汉地名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底色。通过对武汉地名文化的多维度考察,了解地名命名的规律,能够对武汉都市化进程中新地名的命名和地名更名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7年11月28日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制定2008年1月19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名管理,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文化传承需要,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名大会》近期正在热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主持人鲁健这句开场白很多人耳熟能详。邯郸、余杭、峨眉山……节目中出现过的一些地名的来历、含义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地名文化"发烧友"们更是翻箱倒柜查阅古籍,探寻地名背后尘封的史实。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文化为主线,从地理、历史、语言、民俗等方面,全方位展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渊源和社会发展变迁。节目播出后,在全国掀起一股"地名文化"旋风,为增强地名文化建设活力、推动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各级民政部门是地名文化建设的职能机关,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孙平 《中国民政》2020,(2):26-27
央视开播的《中国地名大会》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找到一个共同的兴趣点——地名,引导人们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充分领略地名文化的魅力和精彩。《中国地名大会》在传承弘扬地名文化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樊文 《中国民政》2020,(2):28-29
《中国地名大会》无疑是2019年岁末最火的一档电视节目。这档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的节目一开播就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给全社会带来了一股地名文化的热潮,引领全社会聚焦"中国地名"、聚力"地名文化"。节目的播出犹如一股清新的暖流温暖了这个寒冷的冬天,燃起了全社会对中华大地的热爱,激发了全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中华民族升腾出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1.
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反映和象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长期以来的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它存续着地域的历史文脉,彰显着独特的神韵、性格和品位,并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历久弥新。按照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范式,通过对现存地名文化资源的梳理与研究,挖掘地名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人物、历史沿革与重大事件、神话与传说、地理环境、驻军营卫、社会心理、民族和宗教等诸多信息,既有助于了解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人文风貌和地域风情,也可由此窥探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审美特点和文化体验,在充分揭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促进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政》2020,(2):F0003-F0003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讲好黄河地名故事,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地名文化,宣传我国在黄河生态治理和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中国地名学会继2017年推出《中国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大型画册被联合国总部收藏之后,再次邀请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参与《黄河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摄影作品征集活动。  相似文献   

13.
二○一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宁政办发[2015]4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南京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及《江苏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白银市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规范地名管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重要批示精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聚焦"三项举措",强化地名管理,弘扬地名文化,积极拓展地名服务路径,全面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聚焦"记住美丽乡愁",强化地名信息服务。深入开展"保护地名文化、记住美丽乡愁"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征集红色地名故事.  相似文献   

15.
媒体热点     
《中国民政》2014,(6):53-54
<正>★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救灾物资霉烂的启示★养老地产屡遭质疑这里怎么说★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整治地名混乱正当时近些年来,地名乱象的问题日益突出。"洋地名"、"乱起名"、"反复更改地名"等现象不仅影响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也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为此,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于5月22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从今年7月开始,将为期4  相似文献   

16.
樊文  刘涛 《中国民政》2020,(2):17-18
2019年11月16日,首次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开播。节目以"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为主旨,以地名为载体,以人为锚点,全面展现了中华大地的辽阔幅员、多样地理、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生动呈现出地名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孝亲理念、安宁向往、奋斗精神,有效激发了全民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15,(2):44+46
<正>近年来,湖南省湘潭市抓住机遇,不断探索,破解了地名工作诸多难题,地名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地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2011年该市荣获"全国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成为湖南省首批获此殊荣的城市。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破解地名工作"推动难"问题地名工作是民政部门的重要社会管理职能,涉及到发改、公安、规划、房产、城管、建设等多个政府部  相似文献   

18.
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一座城市的起源和精神支柱,是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传承。海口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极为丰富的历史街区遗存。但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文物保护观念淡薄,历史街区破坏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9.
许启大  刘连安 《中国民政》2012,(2):17-19,26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地名单一罗马化是世界各国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为推进世界地名标准化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对在我国地名拼写问题上"英语化"等思潮抬头的情况,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紧紧把握发展方向?本期特刊发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许启大、中国地名研究所译写室主任刘连安《推动我国地名单一罗马化保护文化多样性》一文,希望能对推进中国地名单一罗马化进程有所启发,使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地名信息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有效媒介,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贵阳古城文化"九门四阁十三关"是一个城市古建筑群概念,通过整合贵阳旧城遗迹,在中心城区形成古城文化的物理空间维度,展现一种具有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城市印象,也是通过不同程度拯救、复原或修复遗迹遗址、历史街区,科学将原有城市记忆和现代城市功能融合,构建以"九门四阁十三关"线路文化遗产为客观物质载体的筑城文化传承方式,一方面服务于本土居民的文化生产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扩大城市文化旅游空间,打造独具一格的西南山地城市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