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2023年,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牵头组织委员就“挖掘首都文博优质资源,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调研。在实地调研和验收评估工作中,委员们认为,首批入选基地打造的31家博物馆大多做到了整体内容设计、结构布局完整,主题主线突出,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的不均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和理解不均衡;对教育实践基地打造重视程度不均衡;博物馆基地打造力度的城郊不均衡;文物展陈历史感与时代感的阐释不均衡;博物馆基地合作交流广度与深度的不均衡;传统展陈手段与现代科技运用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四个与共”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指明了方向。“四个与共”理念继承并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是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成要素。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理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保障。当前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意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聚力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聚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聚力深化改革开放,聚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力建设生态文明高地,聚力兴边稳边固边,聚力建设平安西藏.2021年1月20日,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拉萨开幕,西藏自治区主席齐扎拉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为完成今...  相似文献   

4.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主流媒体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宣传工作,责任重大.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梁启超《中国历史上之民族研究》)费孝通进一步明确:我将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11亿人民.它所包含的50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为'民族',但层次不同.(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抗日战争期间,由云南青年聂耳作曲、田汉填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反抗压迫与侵略的最强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得到广泛传播,凝聚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小康》2021,(7)
正今年西藏自治区将结合历史性成就精心谋划,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聚力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聚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聚力深化改革开放,聚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力建设生态文明高地,  相似文献   

6.
7.
王潇楠 《人民论坛》2022,(Z1):123-125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体中华儿女确立了共同的社会目标和人生事业;伟大祖国辽阔的国土,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提供了广阔舞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为中华儿女凝聚思想与情感提供了有力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全体中华儿女树立共同的目标、参与共同的事业、登上共同的舞台、建设共同的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方略,是新时代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目的 是让各族人民在一起的格局与态势牢不可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通过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环节,让不断铸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动地推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密码.  相似文献   

9.
刘绍卫  玉菊浪 《传承》2022,(3):38-45
兴安灵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联接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打破了中原与岭南地域上的天然屏障。灵渠水运的开通,客观上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奠定了疆域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的商贸往来,拉近了两地空间上的交流距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夯实了经济根基。随着风俗、信仰、语言等的不断融合,岭南文化走向中原、拥抱世界,在并行交错的发展中促使中原与岭南的文化形成你我共融的生动局面。各民族在相互交往的深化中孕育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并在不断扩大的“容器”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积极谋篇布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实践。在宏观视野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统筹兼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创新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0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叙事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文化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以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理论基础,以党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为思想动力,以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孕育的共同体理念为文化基因。当前,面对多元文化差异性弱化文化认同、区域发展不均衡削弱民族认同基础以及西方“普世价值”理念侵袭等问题,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进而构筑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14.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这一重大论断贯通历史与现实、熔铸理论与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的形成有其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5.
泸水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国土面积3203.04平方公里,辖3乡5镇2街道,71个村委会,15个社区.这里居住着汉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数的83.04%.历史上的泸水凝聚了各民族同胞团结一心抵御外侵的中华民族精神,勒墨夺扒率领各民族儿女同仇敌忾...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自然生成的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中国民族共同体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部落联盟、“大一统”政治传统、中华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夯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基础,又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王曦 《人民论坛》2020,(6):160-16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运用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共识、共享,夯实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繁荣的思想基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应对民族国家构建挑战、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引导民族事务治理发展的价值蕴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体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创新与政策创新的一个新战略,预示了政策引领、法治保障与制度支撑的实践逻辑。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重视法治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依托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有效保障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在新时代需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构建与完善。当前,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立法应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建构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20.
韩萱怡 《创造》2021,29(5):66-73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之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已成为目前学术界、理论界重点关注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理论渊源出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扎实的探索,产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