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思瑾 《学理论》2012,(12):128-129
林徽因的研究热潮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但是学者们对林徽因文学作品的研究大多局限在诗歌和小说领域,其散文一直鲜有人问津。若要正确认识一个作家文学作品的价值,任何一种文体的研究都不能忽视。针对此现象,本文就着重对林徽因散文中的语言这一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齐夫 《民主》2006,(10):46-46
前不久,著名学者季羡林看了他的学生编辑的《此情尤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前言初稿后,很不高兴,坚决要求删去“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终身教授”等“高帽”。他对编者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是学者,是教授不假,但不要提惟一的,文科是惟一的,还有理科呢?现在是惟一的,还有将来呢?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部分在学术上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外人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不…  相似文献   

3.
新春之际,中国的作家、艺术家们在干些什么?他们在思索些什么? 日前,记者采访了部分作家、艺术家和学者。其中,有文学巨匠巴金,著名学者、文坛伉俪钱钟书、杨绛夫妇,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再复,著名作家冯骥才,一代名导演谢晋,著名画家韩美林,著名作曲家施光南。 记者或约写或采写,组成“作家、艺术家新春谈艺录”一束,以飨读者。读者可从中管窥我国艺术家心态与文坛新信息。  相似文献   

4.
"新散文"作为一个重要的当代散文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晚期。经过十年的发展,成为当代散文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新散文"是如何发生的?其概念的落定在理论与创作中又是如何凸显的?"新散文"现象与前期的散文思潮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些是本文力图梳理及厘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正2002年10月22日,山东省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时任中纪委书记的吴官正刚好在济南检查工作,吴官正也爱好文学,会议主办方就安排吴官正与作家们座谈。吴官正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欢迎。他说:"在座的很多同志曾经是作家,既然当了领导,走上领导岗位,那么对自己过往的缺点要正确对待,要有领导的肚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是否也和以前各个对抗社会形态一样,有基本矛盾?如果有,它是什么?如果没有,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根本原因又何在?关于这些问题,苏联学者自五十年代以来,曾经有过几次大的争论。这种争论是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争论的一个部分。在争论过程中,学者们引以为据的主要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论述。但由于对马克思的论述理解不一,得出的结论也就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误解     
远道退来一份陈稿。再大的作家,退稿都收到过,因此我毫不难为情。为了敝帚自珍起见,修修补补,拟收集子。一位女士见了说:这篇退稿还要什么,另写一篇新的吧。说得好轻松,“另写一篇新的”,要知道,我写文章跟生孩子差不多,也有一个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过程。想早点出生,也可能是早产儿,放在温箱里不知道活得下去活不下去。再往深处一想,那位女士可能存在一点误解,什么误解呢?即是说:会者不难,反正你学会写文章了,另写一篇就是了。这种误解,其实好多人都有。我有一位高龄朋友,天天洗冷水澡,却告诉我一个秘密:“几十年如一日,天天洗冷水澡,可逢到寒冬腊月,清早往冷水里跳,每次还要思想斗争。”这是大实话。“几十年如一日”,总可以说“会”了吧?可是“每次还要思想斗争”。写文章一样,哪怕是多老的作家学者,如果要写点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授是民国期间一个非常体面的职业,当然,说这个职业体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原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大学教授们过着非常优越的物质生活,当时的政府哪怕财政捉襟见肘,也不曾亏欠这些学者们的薪水,他们的幸福生活常常让后人感叹不已.  相似文献   

9.
<正>应该怎么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只能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为背景才能去回答。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中究竟有什么?这只能以西方文明为参照系才能去回答。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谁?这只能以人类历史发展的前途命运为指向才能去回答。这是一个大得吓人的题目,够学者们研究几百年的。但是,有一点今天就可以点明:中国人的突出优势在于无与伦比的学习能力。中国人乐于、也善于学习其他民族文明中  相似文献   

10.
古时候人们说话和写文章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语体?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学者们评职称;但大体说来,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汉字难写,因为难写,所以只好节省些;其次是为了节约书写成本.诸位知道,我国早期的字是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这样一来,不要说写长篇小说,就是记录政府工作报告,也得尽量省字.如果那时的一个部落酋长年终总结时,拿着稿子一念两小时,那得搞死多少王八?汉代以后文字记在竹简和布帛上,那也相当昂贵.如果把政府要员每天的讲话原原本本地记下来,天下人就都不要穿衣服了.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不少人希望对谋求第二职业放宽限制,那意思是说:“除了条文上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外,最好给各行各业也开个口子,以便‘有路大家走,有钱太家赚’”。开辟第二职业究竟有没有好处呢?当然有。比如:“星期六工程师”们对郊县工业建设所作的贡献就不可低估。另外,有没有弊端呢?那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兼职工作的矛盾?哪一个为主,哪一个为次?个个、国家的利益关系摆不正,一心两用。主次不分,乃至不务正业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孔艳侠 《学理论》2009,(12):175-176
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东汉末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风格由西汉的质朴雄厚逐渐转向魏晋以后的清丽典礁,蔡邕是这一转变中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体现了一种过渡性。一方面,他继承了汉代新儒家散文艺术之大成,发展了典雅醇厚的文风;另一方面作为汉未文风的改革者,蔡邕又为汉末文风新交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政论散文洋溢着凛然之气,激荡着悲愤之风。  相似文献   

13.
6月22日,本报编辑部邀请首都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联系农村改革的实际,讨论了对社会主义的附加问题。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呢?准确地说,这个问题,是我国改革的实践提出来的。就拿这些年的农村改革来说吧,每当一个新的事物出现,迎面就问“姓什么”?是姓“社”还是姓“资”?下面搞了很多东西,实践证明非常好,用这些办法,经济发展很快。但是,这些做法与我们某些传统的说法不一致,基层的干部、群众始终提心吊胆,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发生摇  相似文献   

14.
西京的画气象好。文章这么一起头就有两个月接不下去。因为谈中国画不接着讲笔墨就不通,而我这个人又讨厌(是怕了)谈笔墨。如果有人说我的画无笔墨我不生气,诬我的画有笔墨我也不委屈,谁教我是中国人,摆不脱这耳濡目染?所以凡说笔墨是传统的我听了没意见,进而又说传统动不得,或者只可搬、可套或美其名曰“发展”,我就不信了。不信,是指如果画家果真有病,笔墨技巧能救他命? 最近电视上介绍一个不排名次的油画大展。展后专家们意见希望画家  相似文献   

15.
平生爱读散文,也爱写散文。散文真实,有时代感。她虽不是长篇巨作,却也言之有物;写来非易,写好更不易。曾经有人轻视散文,不大愿发表和出版散文作品。为此我也写过文章,要求编辑同志能够对散文青眼相看。现在情况似乎好转些,去年十月中居然在盐城还出现了“散文节”盛会,这一创举应该说是一个可喜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举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某企业“老板”说,我们公司倡导的是“牛马精神”。何谓“牛马精神”?就是员工若要像老黄牛一样诚实可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企业就会像奔驰的骏马一样日行千里。而当问及公司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的员工时,得到的回答却相去甚远。管理人员说,那是吹牛拍马;员工们说,那是让我们当牛做马。这并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普遍现象。但目前在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确实存在着愿景目标很宏伟、经营理念很先进、企业精神个性鲜明,可员工们就是不怎么理解,甚至不认同的问题。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缺乏使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全面论证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有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是一个被西方从事社会主义史和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学者们弄得混乱不堪的问题,也是一个经常引起人们误解的问题。过去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关系也作了一定的研究,但  相似文献   

18.
陈晋 《瞭望》1991,(42)
史论和疏策,是毛泽东喜欢读的古代散文类型,尤其欣赏言之有物、切中时事的作家作品。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受宗室近臣挑拨,下令驱逐一切入秦做事的别国人。来自楚国的客卿李斯作《谏逐客书》,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是以客卿致富强而百成霸业,足见用人唯才,不必限于本土。然后列举种种器物玩好,虽不产于秦,而秦用之,以其与异国人材相比,揆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指明下令逐客无异于“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这篇散文,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家辞说余风,而文辞修整,音节流畅,又与汉初散文和汉赋相近,承上启下,为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染力极强。李斯此文终于打动秦王,收回了逐客令。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高度评价这篇作品,说它“有很大的说服力”,并接着发挥说,那时的各国内部关系很复杂,国家的统一程度很低。1964年8月30日的一次谈话中还论及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思想上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  相似文献   

19.
程青 《瞭望》1995,(49)
有人说,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消费文化盛行,有谁能面壁书斋苦心孤诣地写作长篇?又有谁会逐字逐句地去品味这种呕心沥血的创作?然而,据圈内人介绍,仅1994年一年,全国出版的长篇新作竟达500多部.近年也有几部长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相当部分颇具实力的作家接受的出版社约稿已不再是中短篇或散文,而是“千金一诺”的长篇.街头书摊也卖劲地出售着雅的俗的长篇小说.那么,究竟是象一些人感叹的“严肃文学正在急遽滑坡”,还是如部分报章所述的“中国长篇小说正逐步走向再度繁荣”?目前,至少读书圈的人士关心:转型期是否是出长篇巨著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坚守善良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是善良。有了善良,人类才会和动物不一样;一旦抛弃了善良,人很可能就会如猛虎,似豺狼,没有慈悲,没有友爱,没有真情,甚至连一些动物都会有的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