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江西2005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底全省老年人口已达633.7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13.88%。全省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596家,其中农村养老服务机构1099家。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3437个,利用农家大院,依托村委会建设农村幸福院2523个,老年人颐养之家585个。近年来,江西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业,重点对敬老院、光荣院、幸福院、老年人颐养之家等一批农村养老机构  相似文献   

2.
地方传真     
正江苏省苏州市举办社区养老服务综合培训班日前,江苏省苏州市民政局、市老龄协会联合举办"养老服务综合培训班",旨在提升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理念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培训班上专家们用实际案例分析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着眼刚需、激发消费、做精做细,认真推进  相似文献   

3.
地方传真     
正江苏省高邮市"三个聚焦"全力提升社区建设品质今年以来,江苏省高邮市在社区设施"硬件"建设和社区服务"软件"管理上双管齐下,不断提升社区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一是聚焦宜居,提升社区环境。出台《社区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突出"宜居空间、多元治理、综合服务"三大体系。二是聚焦颐养,提升社区服务。研究制定《适老社区标准》,加快推进适老社区建设和老旧小区适老改造。三是聚焦自治,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江苏省南京市60岁以上老人125万,实际老龄化率23%,年增速4.5%,高基数、高增速、高龄化、高需求、高风险"五高"特征明显,养老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市委市政府将养老纳入"建设健康服务与生命科技名城"战略规划,以创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统筹发展养老事业和相关产业,推出系列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深度推进以"老有颐养"为目标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一、构建多元格局。发达国家经  相似文献   

5.
李雪 《中国民政》2023,(19):51-52
<正>苏州是一座宜居之城,拥有独特的江南风情和文化底蕴;苏州也是一座宜养之城,有着秀美的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氛围;苏州更是一座深耕养老改革试验田的创新之城,从建成全国首家养老护理院,到入选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再到首创家庭养老夜间照护服务……近年来,苏州在拓展养老服务对象、延伸养老服务触角等方面积极探索。面向未来,如何推动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让苏州全体老年人享受品质颐养生活,进一步放大苏式颐养品牌效应,是我们努力方向。”苏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正峰说。  相似文献   

6.
美国社区养老模式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光宗 《人民论坛》2012,(22):52-53
全球社会对"社区养老"逐渐达成共识,打造"养老社区"成为趋势。美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是"品质养老"的典范,其优质服务和品质生活让人产生快点老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正在全国积极推进老有所养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背景下,2019年8月,党中央赋予了"深圳先行示范区"老有颐养的时代使命。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体现了党中央对深圳率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的殷切期盼。一、老有颐养的基本内涵健康是老有颐养的基础。健康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静态的全人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正>杭民发〔2023〕35号各区、县(市)民政局,钱塘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社发局: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杭州市数字赋能“一老一小”工作方案》《杭州市高水平建成幸福颐养标杆区试点方案(2021—2025年)》有关要求,进一步构建大社区养老格局,奋力打造“幸福颐养”杭州样本,现就做好全市老年人安居守护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9.
于晨 《创造》2016,(1):56-57
正在我国养老问题中,人多、钱紧、资源少是当前呈现出的"三大特点"。"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忘记,就是我们在变老,世界也在变老,中国更是在变老",这是中国营养学会博士生导师杨月欣发出的警示。当前社会养老问题不容乐观,老龄化被称为中国新一轮贫困的祸首。养老是自人类史以来一道永恒的课题。人到了老年以后,自身没有生产能力,只有消费了。如何让老有善终、老有所养、老有颐养,这是我们每个  相似文献   

10.
正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一直是江苏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全省所有设区市均编制了养老服务设施布点规划,根据老年人口分布、服务设施布局等因素,精准规划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站点。江苏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较早,早在1996年赣榆县青口镇大盘村利用村级闲置土地建了第一个村老年集中居住点,打造了农村老人"离家不离村、村中享天伦"的养老模式。2003年南京市鼓楼区开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运作的方  相似文献   

11.
“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爱老为美、助老为乐”。作为浙江幸福颐养标杆区建设试点,海宁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坚持事业和产业并举、保基本和普惠制并重,加快体制机制从补缺型、碎片化向体系化、制度化、多元化转型,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政策瞭望》2013,(7):54-54
江苏省近期出台了新规定,2013年省财政计划列支"以奖代补"资金1.2亿元,力推五大养老服务项目建设,将惠及全省1424万老年人。今年重点推进的五大养老服务项目是:新建20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满足健康老人居家养老的共性化需求;创建250个省级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档升级:  相似文献   

13.
正初冬时节的沈阳,寒风凛冽,落叶飘零。沿着于洪区西江街一路向北前行,很快就到达东北首家颐养式高端养老项目——五彩阳光城。这是由沈阳广信企业集团下属沈阳雍森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历经五年倾力打造的集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现代化为一体的全国示范性居家养老社区。当记者走进这座兼具现代艺术与古朴韵味的建筑群——孝亲园,瞬间就被其恢宏大气的设计、灵动质感的景观、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领先的养老方  相似文献   

14.
邓微 《湖湘论坛》2014,(2):100-105
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模式中,90%的老年人养老方式为居家养老,没有全面系统的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就无法实现。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突出,公益慈善力量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空间巨大。更快捷、更大规模地引导公益慈善力量进入社区养老服务,需要积极的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构建社区社会公益慈善工作站平台,打造吸引各类慈善力量进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磁铁石"和"变电站",形成社区养老服务良性供给"生产线",构建公益慈善对社区养老服务可持续供给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将全面实施养老服务提升工程作为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实施居家养老"星光工程"。一是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完成"一平台八中心"建设,即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养老服务指挥中心、数据服务中心、服务运营中心、标准化建设及服务认证中心、社工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产业体验中心、文化展示中心。二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改造建设2个日间照料中心、13个标准化居家养老服  相似文献   

16.
<正>重庆市大足区民政局立足地区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把“慈、善、孝、义、廉”等传统文化和深化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积极创新,多路径保障老年人“老有颐养”。大足区在城乡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上的有效探索,入选了民政部2022年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案例。近日,大足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薛千勇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要继续深入挖掘大足石刻中所蕴含的“孝”文化,探索和推广符合大足实际的养老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老年人通过智能养老平台“点单”,就会有人上门提供洗衣、做饭、陪同就医等养老助老服务;只需要绑定“一卡通”,老年人就能在“苏颐养1号店”线上商城订购,并享受一定的优惠;在为民服务中心开设“银发族”专属窗口,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智能时代……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民政局借助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推进智慧养老建设,在模式创新、养老监管、便民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8.
正《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广东省深圳市养老服务法治化治理迈入新时代。这是深圳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有力举措,也是深圳担负中央使命、全力推进"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为深圳养老工作带来新动力。  相似文献   

19.
<正>各省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格局是"9064"或"9073"模式(90%居家养老,6%7%社区养老,3%7%社区养老,3%4%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服务大多停留在日常生活照料阶段,能够提供的社区、居家高龄失能老人医养服务不能满足大部分老人需要。结合国情,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重点建立社区、居家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医互融互动,实现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养老已成为全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在养老领域内出现了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方式,但总体收效甚微,特别是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最符合当前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养老方式,在推进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社区产生的效果相差甚远,有些甚至出现了"政府花钱、社区挨骂、居民反感"的情况。本文从场域理论的角度对社区养老的各方的惯习进行研究,试图找到社区养老各方满意的平衡点,以促进社区养老工作的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