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晓岗  魏红霞 《美国研究》2005,19(1):148-151
2004年 12月 8日,“2004年美国大选及其影响”国际研讨会在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召开。会议由中华美国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亚洲基金会、波音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普世之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协办。美国研究所所长兼中华美国学会会长王缉思主持了开幕式,亚洲基金会项目发展主任邱越伦、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华安德、波音公司副总裁兼波音中国公司总裁王建民、普世之光文化艺术公司公共事务经理王晓丽等到会祝贺,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人民日报、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8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办的"当前美国内政外交政策走向与中美关系前景"学术研讨会暨《美国蓝皮书(2014)》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会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郑秉文主持会议。与会者就"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美国外交政策走向"、"中美关系现状  相似文献   

3.
智库在国家政策制定和对外关系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韩国智库进行了密切跟踪与分析.通过对韩国外交安保研究所和世宗研究所两家韩国代表性智库针对美国大选的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韩国智库对美国大选的判断相对客观理性.韩国智库针对大选可能的结果,主要从韩美关系、朝美关系、中美韩关系等方面,向韩国政府提出了建议.通过分析韩国智库对美国大选的研判,可以窥探韩国未来的政策调整方向及未来韩美关系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4.
"关键性选举"与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4,18(3):7-29
本文在对"关键性选举"及其在美国政党和选举政治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理论进行评介,并以此为分析框架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及其对美国政治进程和2004年大选的意义.作者认为,新政政党体制的解体使两党选民基础的社会和地理结构、选民的政党认同等发生了显著和持续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今美国选举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短期因素在美大选中的作用增大和造成两党在全国性选举中势均力敌的格局.2004年大选仍将是民主、共和两党间一场实力均衡的较量,九一一事件及布什政府所进行的反恐和对伊战争使美国全国的政治议程和选举议题发生了显著变化,此次大选的突出特点是外交与安全问题成为选举的主要议题.从美国选举政治的走向来看,在近期和可预见的未来仍难以形成一党长期控制白宫和国会的格局.政党选民重新组合和政党选民联盟解体两种趋向并存将长期主导美国选举政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正2021年4月24日至25日,中华美国学会年会暨"疫情下的美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美国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承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别和区域高等研究院协办。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等国内46家研究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相似文献   

6.
2016年的美国大选跌宕起伏,最后以特朗普的获胜画上句号。网络安全问题一直伴随此次大选的进程,并对最后的选举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希拉里的"邮件门"事件、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文件被泄露事件,以及地方选举机构遭黑客攻击事件等都在大选的过程倍受关注。大选中的网络攻击事件对美国的民主制度造成了冲击。多种因素导致美国的选举更容易受到数字攻击的破坏。为了应对选举中的网络攻击,奥巴马政府对俄罗斯政府进行了外交和经济制裁。未来,美国将进一步采取措施维护选举中的网络安全。美国将提升投票机和投票系统的安全性能,加强对黑客的防御、侦查和威慑,加强与盟友在选举领域里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5月28日,由《欧洲研究》编辑部主办、中国欧洲学会英国研究分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协办的"英国大选及其影响"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会议邀请了商务部、外交部、中联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外交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内蒙古大学等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英国大选及未来政治走向"、"英国大选与英国经济的未来"、"英  相似文献   

8.
美国2008年大选与奥巴马政府的政策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美国2008年大选奥巴马和民主党获胜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大选结果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奥巴马政府内外政策的趋向.文章认为,2008年大选是美国选举政治史上最引人瞩目的一次历史性的选举.奥巴马获胜的主要原因是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严重衰退,选民对布什处理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不满,以及奥巴马作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非洲裔总统竞选人所激起的黑人、拉美裔和年轻选民的投票热情.大选的结果将对美国政治走向和美国社会的种族关系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中左将是今后四年美国政治的基本走向.民主党16年来第一次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公众的期望和支持率高,这些为奥巴马政府实施其内外政策主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它仍然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5,19(2):65-89
本文运用实证的方法在对2004年大选的形势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布什和共和党获胜的原因、大选结果对美国政局及政党和选举政治的影响,以及布什第二任期内政外交政策走向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2004年大选是布什和共和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选举。受九一一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此次总统选举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全国政治议题和选举议题发生重大变化、道德价值观成为决定大选胜负的关键等。共和党获得全面选举胜利从根本上来说,是“新政联盟”解体以来美选举政治长期变化的结果,也是美国社会日趋保守化的反映。2004年选举结果的意义在于:它预示着保守主义继续得势将是今后四年美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向,再次巩固了共和党在总统和国会选举中的多数地位,强化了总统职位的权势和影响力,加剧了国会内两党的斗争。但这是否是一次“关键性选举”,仍要看两年后的中期选举,特别是2008年大选共和党是否继续维持一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参众两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10月30日至31日,由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美国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美国学会2015年年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共中央党  相似文献   

11.
2014年8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当前美国内政外交政策走向与中美关系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美国蓝皮书(2014)》发布会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到会致辞。本刊全文刊登傅莹主任的主旨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王俊 《美国研究》2022,(6):152-156+8
<正>2022年是尼克松访华50周年。50年来,国际形势、世界格局以及中美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2022年11月19日至20日,中华美国学会主办,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联合承办了2022年中华美国学会年会暨“尼克松访华50周年:世界秩序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双线融合”的形式,分别在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腾讯会议三个会场举行。  相似文献   

13.
夏敏  崔萌萌 《美国研究》2023,(4):95-117+7
通过分析1980~2020年的美国大选民调数据,可以发现蓝领工人的投票取向在这一阶段并没有明确的政党认同,而是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摇摆。经济和种族议题在美国大选中对蓝领工人有很强的动员作用。当发生经济危机时,民主党的经济主张更有吸引力;而近年来共和党在贸易保护相关议题和种族议题上更能获得蓝领选民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经济形态,对于蓝领工人投票取向的变化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蓝领工人的经济地位下降,导致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种族意识抬头;另一方面,工会的衰落瓦解了蓝领工人的政党认同,加剧了碎片化议题对他们的影响,从而给民粹主义的煽动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14.
伴随政治极化一同出现的美国政治"种族化"现象在特朗普时代越来越严重。政治精英和选民根据种族议题划线,选择政党联盟,致使两党在种族意识形态上的差距增大,中间派消失。种族保守派与蓝领白人大量涌入共和党,构成共和党胜选联盟的关键选民。民权运动后,经济问题的种族化同白人身份政治相结合,加上两党"狗哨"政治的推动,使种族主义成为现代选举政治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奥巴马时代"种族化"的溢出效应延续至今,是政治种族化加剧的重要现实原因。2020年大选临近,两党和民众在种族问题上预计将进一步两极化,这一趋势很难逆转,并将深刻影响美国政治的运作与走向。  相似文献   

15.
《美国研究》2012,(3):122
编者按:2012年8月15~16日,由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研究所承办的"美国对外战略与中美关系(1972~2012)"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美国学会、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年会在长春举行。与会者围绕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美国巧实力战略、奥巴马能源政策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6.
科技进步、国际贸易冲击和强大的工会等因素,导致美国"铁锈带"近半个世纪以来陷入整体性、持续性的衰落。该地区长期支持民主党的诸州在2016年大选中集体倒戈,陷入困顿的白人蓝领选择支持鼓吹反建制和反全球化的特朗普。这既是特朗普入主白宫的关键,也可能开启美国新的政党重组和区域重组进程。特朗普政府为了回馈支持者,巩固其执政地位,确保共和党在新的政治变迁中占据优势,采取了一系列振兴"铁锈带"的措施,但短期内这些措施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在当今美国政治中地位凸显的"铁锈带",在2018年中期选举后似乎重新建立起有利于民主党的"蓝墙",其最终的政治倾向将直接影响2020年美国大选的结果。共和党和民主党将对该地区的白人蓝领选民展开争夺,并因此更易于就贸易保护政策达成共识。虽然"铁锈带"从中美经贸关系获益,但作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该地区的钢铁企业和工会等利益集团持续推动美国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未来中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将对"铁锈带"的发展前景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22年5月,菲律宾将迎来新一轮大选,杜特尔特也将卸任总统.而每次大选都是菲律宾南海政策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从2010年到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菲律宾的南海政策,由阿基诺三世时期的追随美国与中国对抗,转向了杜特尔特政府与中国关系缓和,也开始由激进对抗转向合作姿态.但是,即使是表现出亲华倾向的杜特尔特政府仍旧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如何理解菲律宾政府南海政策前后变化的原因?借助双层博弈理论,文章通过对"仲裁案"前后5年的菲律宾南海政策进行分析发现,这既是菲律宾当权政府与国内反对派政治精英博弈,为了大选争取国内宗教势力、军队以及民众支持的选择,也是中美两国地区战略对菲律宾政府施加影响的结果.在该过程中,不同行为体都利用自己手中的博弈筹码,从而最终影响了菲律宾政府的南海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18.
余功德 《美国研究》2012,(3):156-157
2012年8月15~16日,由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研究所承办的"美国对外战略与中美关系(1972~2012)"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美国学会、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年会于长春市举行。与会者来自中联部、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防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  相似文献   

19.
《美国研究》2021,35(3):28-45
产业地理结构是影响美国贸易政策的重要因素。过去4年中,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表现出"公平和对等贸易"思想深化、贸易保护措施增加、重拾关税工具、单边施压取代多边合作、保护产业相对集中的特征。这可以通过摇摆州产业地理诉求的"放大效应"、票仓州对贸易保护的"自我加速效应"等具体的产业地理逻辑得到解释。结合2020年美国大选的结果来看,美国产业地理结构短期内保持稳定、新冠肺炎疫情下不确定性增加等特点,是影响大选最终走向的重要因素。综合考虑产业地理因素的影响和拜登的竞选承诺,美国新任政府的贸易政策大概率会呈现指向性更明确、非关税政策更多、执行力更强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20.
倪峰 《美国研究》2002,16(1):147-150
30年前的2月21日,中美之间封冻了22年之久的坚冰终于打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在这"改变世界的一周"里,中美双方本着超越分歧、寻求共识的精神,签署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公报的发表打开了双边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并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最基本的原则.在此具有历史意义的公报发表30周年之际,中华美国学会、美国研究所于2002年2月4日和5日举行纪念研讨会,国内41家单位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一些两国关系发展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如柴泽民大使、朱启桢大使、李道豫大使以及美国驻华公使衔参赞李柏思先生也专程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