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间和空间上的基本稳定性和完整性是监狱安全的本质。监狱的空间状态呈现物理空间的封闭性、社会空间的权力性和罪犯心理空间的被动性,因此构筑监狱安全防范应当监狱物理空间要求安全和人性化并行,监视与控制并重;监狱社会空间依靠权力的层级监视完成,并应注重应急状态下监狱社会的控制;监狱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要尽可能地与罪犯的心理空间相融合。  相似文献   

2.
虚拟空间管辖权的确定——美国和欧盟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民商事管辖权在物理空间中是法院处理争端的前提 ,在虚拟空间中亦是如此。随着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空间的逐渐渗透 ,发端于虚拟空间的争端也日益增多 ,然而物理空间中传统管辖权理论赖以存在的地域主权与虚拟空间的根本特征之间存在冲突 ,因此产生了如何构建虚拟空间管辖权理论的问题。美国和欧盟将物理空间中确立属人管辖权的两个标准———“最低接触标准”和协议选择法院条款进行了发展 ,并将之作为确定虚拟空间管辖权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3.
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民经济信息化概述(-)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含义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或知识性空间转移的过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过程中,变化的基本动向是非信息产业和人的生活内容的信息化、信息产品的商品化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促进。信息化社会区别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主要之点在于它是以信息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以信息经济为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导经济,以信息文化改变着人类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和时空观念的新兴社会形态。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洛克使用默示同意这一概念是为了论证领土主权。默示同意是指任何与国家领土有关的行为都受制于这个国家的法律管辖权。由默示同意支撑的义务不是明示同意支撑的政治义务,而是一种狭义的法律义务。前者对应的是政治主权这一“拟制性空间”,后者对应的是领土主权这一“准物理性空间”。洛克的这一区分又进一步带来了不同公民身份的区分。这些问题反映了洛克的自由主义国家理论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吕立波 《刑警与科技》2008,(16):139-143
入侵探测器是入侵报警系统的前端设备,通过探测现场状态或某种物理参数的变化来发现入侵者,并发出报警触发电信号通过传输系统送给报警控制器。入侵探测器是整个报警系统的关键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警系统的性能指标,如探测范围、探测灵敏度、误报率、漏报率等。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发展,入侵探测器的种类繁多,功能各有不同,而空间移动探测器是当前入侵报警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入侵探测器。  相似文献   

6.
正屏显技术助力智慧城市可视化平台智慧城市运行中心是数字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核心是体现以人为本、智能运行的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感知城市的运行状态,提高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执行效率和响应速度;对物理现实空间中的各种实体对象更加精确、智能和直观的控制和展现,提高对各种实体系统的整体优化掌控、实现信息虚拟空间和物理现实空间的同步互动;通过海量的信息收集和存储分析能力,深入挖掘各种系统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发现规律并提出  相似文献   

7.
张洪波 《政法学刊》2008,25(4):108-112
从传统警察国到现代法治国的转变意味着重新调整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分配格局,随着私权利的扩张进入到警察权管控的公共领域,冲突至始而生。公共舆论视野下警察权的行使以公共场所的物理空间为权利的自由基础,以公共舆论的理性达成为权利的原则。警察权的现实转变根源于自由主义理念的深化和新公共管理的运用,最终将保障私权利的安全性和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冯雪  樊瑛 《法治与社会》2006,(12):51-51
西部开发作为一个城市社会、物理环境、空间进一步膨胀,并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状态或过程,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使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向现代工业城市社会发展.在这个进程中人们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也逐渐发生适应性转变和开创性改造,社会变迁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不仅犯罪案件的发生数量明显增高,犯罪现象也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当下,"复合空间"业已成为理解和把握移动网络时代媒介化社会空间的关键术语,然而学界更多的是将之作为描述性概念使用,对其生成背后的内在逻辑鲜有探寻。本文强调,"复合空间"并非是简单由技术建构的、仅涵括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不断融合的社会现实,而是基于"工具/移动界面"、"主体/身体(‘人机复合体’)"、"关系/社会交往"三个"层级/要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三者通过移动性这一关联逻辑耦合起来,处于立体的、动态的、不可分割的相互连结之中,最终构成作为有机整体的"复合空间"。  相似文献   

10.
空间权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人口膨胀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有限的土地资源日显稀缺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由地表扩展到了地表的上空与地下的立体空间。社会生活的变迁必然逻辑地引起法律上思考。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空间作为权利的一种客体逐渐为各国的立法、学说和判例所确认 ,空间权应运而生。空间权 ,是指于空中或地中横切一断层而享有的权利 ,因空间静态位置的不同 ,空间权可分为空中权和地中权。一土地在物理属性上可以区分为地表、空中、地下三个部分 ,但在传统的法学理论和人们的观念中 ,三者是结为一体而被土地所有人无条件地所有…  相似文献   

11.
证人出庭作证在本质上是其陈述案件事实、接受询问质证的信息交流过程,在线诉讼将此过程由物理空间转移至网络空间,这就带来出庭作证方式的变革。法庭不是物理空间中的特定场所,而是法官在各诉讼主体参与下审判案件、解决纠纷的司法服务。在线诉讼中的出庭作证,并不必然要求证人出现在实体法庭中,证人可以用注册账号对应的虚拟身份进入电子诉讼系统平台完成各项诉讼活动。在线出庭作证能够实现与线下出庭作证相同的价值功能,让直接言词审理原则得以有效贯彻,也有利于出庭作证的高效性、便捷性和安全性。证人既可以出席实体法庭,也可以出席虚拟法庭。对于采用何种方式出庭作证,证人不应享有程序选择权,而应由法官依据案件类型、诉讼性质、庭审程序、质证权保障等因素来决定。在在线出庭作证中,法官与证人在物理空间中相距遥远,其对证人的作证环境和行为的控制、引导能力较弱,需要采取相应方法或机制来保障在线出庭作证的环境与秩序。  相似文献   

12.
一、网络社会及检察机关的角色很多人想当然地在"网络社会"中加入"虚拟"二字,殊不知网络之所谓"虚拟",只是就其"空间"这个物理度量而言。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则从来都是现实的。虚拟的仅仅是网络空间,现实的则是网络社会。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网络从一开始就有其自身的秩序,并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而形成层级分明的网络社会管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从美国判例看网络纠纷管辖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永强 《河北法学》2001,19(3):86-89
现实世界是指在物理空间中 ,以原子、分子为最小构成单位的世界。虚拟世界则是在网络空间中 ,以数据信息为要素单位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联合。现实空间中存在着物理划界 ,但在网络空间中却无任何界线存在。当现实世界中在不同法域发生民商事案件的管辖权冲突时 ,一般在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理论中研究解决 ,而同样性质的纠纷发生在网络中又如何解决呢。通过美国在网络纠纷中关于管辖权问题的经典案例介绍 ,从中看到从一般对人管辖的理论发展到最近出现的对物之诉 ,探讨网络管辖权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4.
傅瑜  祝捷 《时代法学》2012,(1):107-114
在网络色情言论管制中,美国司法机关通过案例建立起“空间”标准,以及对“空间”标准的审查基准。“空间”标准是指在网络色情信息和成年人之间形成封闭空间,避免未成年人轻易接触网络色情信息。“空间”标准的建立,是保障特定人群免遭色情言论污染的一个重要运用。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这一封闭空间很难做到完美,而有可能侵害非色情信息发布者的言论自由。ACLU案和ALA案是美国最高法院建立和完善“空间”标准的两个里程碑式的案例。经过案例的积累和发展,美国最高法院逐渐形成了立体化的“空间”标准。为保障未成年人免遭色情言论侵扰提供了法制上的保障,也缓解了网络色情言论管制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这种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无形”,即它不像物理空间那样存在有形的界限,包括国界和任何地区界限。因此,在虚拟空间中,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住所、惯常居住地、国籍等等概念,而这些概念,恰恰是传统的管辖权理论的基础,既然这些基础不存在了,那么传统的管辖权原则也就无法发挥作用。“虚拟空间是一个司法管辖权重叠的区域。在虚拟空间,网络技术的混合加上网络协议,构造了复杂的管辖问题。虚拟空间如同荒蛮的西部,是一个国际化的社区,一个脱离政府监管的地下区域。事实上,技术上最精确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定义是虚拟空间,其主要存在于全体计算机中的未使用存储空间。”于是,问题出现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状态下产生的国际民商事纠纷,究竟由谁来管辖,即虚拟空间国际民商事管辖权的基础或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重组的产业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形成互动发展的态势。产业的发展、升级与集群导致了城市空间的重组,城市空间的重组又推动了产业形态的变革与创新。产业空间经过“再城市化”或深度城市化,上升为价值更高的城市空间,是产业发展推进城市空间扩展的一条基本路径。结构不断优化和持续升级的产业及其相应的产业组织、空间布局的变化,成为推动城市空间重组和优化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7.
白斌 《法学研究》2013,(6):131-146
宪法上的住宅自由所保障的并非被称为“住宅”的物理性建筑结构,而是人格的精神和身体存在于其中、私密且安宁的物理空间,使其免于公权力或他人的干扰,以利于公民私生活在其中能够无阻碍地自由展开。刑法规范和刑事判决理应承载并实践宪法的精神与价值,但主流刑法理论显然忽略了住宅在国法秩序中的独立价值。为全面评价“涉户犯罪”,首先应根据“住宅作为个人私生活得以自由展开之物理空间的和平与安宁价值是否受到显著损害”这一基准,将涉户犯罪区分为“单纯形式性的涉户犯罪”和“实质性的涉户犯罪”;进而根据相应基准,构建出“实质性的涉户犯罪”的四阶层结构;在此基础上,再对除入户盗窃与入户抢劫之外的其他入户犯罪加以体系性地区别处理。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基层法庭空间的某些另类实践出发,可以探索法庭空间的新型理论框架。从环境心理学和更广泛的社会心理学看,中国基层法庭另类实践中体现的“感受相互性”和“空间重叠”的概念,是推进法庭空间理论再理解的引擎。由此而进,在法庭空间的理性、庄重、冷峻之外看到感性、活泼、暖心的价值,并看到不同案件纠纷类型适用不同法庭空间塑造的制度意义,可以提升司法活动的整体社会适应能力,增进司法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基本上是在平面上利用土地,如建筑房屋,虽然也需要利用土地地上以及地下的一定空间,但此时对土地空间利用的程度很低,土地空间基本上被看成是土地的附属物,不具有独立的价值。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人类开发和利用土地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对土地空间利用的程度也不断地扩大,如修建高架铁路、地下铁路、立体停车场、空...  相似文献   

20.
基于“羁押权”直接作用的物理空间场所,提出“隐性羁押”的概念,这一概念与适用于看守所的刑拘和逮捕等强制措施导致的“显性羁押”问题相互对照,以便指称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或“犯罪嫌疑人”在留置盘查措施以及拘传、监视居住等三种所外强制措施适用过程中所伴生或衍生的“事实上”(de facto)的变相羁押现象。隐性羁押场所主要是候问(留置)室和拘传、监视居住等“指定类”场所.。对其的研究将侧重于对现有强制措施体系进行宏观上的制度检视与微观上的行为解构,或许对提出妥适的管制对策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