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两个内在统一的理论,前者是后者的根本指导思想,后者是前者的目标指向,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基本要求上,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去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落实科学发展观,须着力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在我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事业,首先有必要对社会事业概念进行重新认识,与时具进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事业概念;其次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发展社会事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发展社会事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再者,发展社会事业还需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引入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两个紧密相连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统一性和良性互动的品质。在明确两者的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应当理清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自觉地运用科学发展观去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并在实践中探索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刘岩  冯长元 《新长征》2008,(2):28-2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到风险问题,这是当前及今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需要高度注意的问题。伴随着风险问题的凸显,发展与风险的关系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把握的重大问题。如果说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保证的话,那么,正确处理发展与风险的关系就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内在地包含了对当代社会风险根源、实质与独特性的理论自觉,以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超越发展悖论和风险社会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全球风险社会的到来,引发了理论界对风险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理论研究,并形成了关于风险社会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风险社会理论以其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为当代人类全面把握当代社会和反思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路。反思风险社会理论,我们认为,需要将对风险社会的研究,提高到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高度来认识,以形成对全球风险社会的全新解读。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是高质量发展的产物。从哲学主客体关系的视角看,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是客体及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内在要求,理论逻辑是社会主体辩证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客体的一般规律,实践逻辑是社会主体探索和改造社会客体的思维方法和规则。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把握这一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劳动实践出发去理解主体及主体性,实现了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四个维度分别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以及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在对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理解掌握这四个维度的内涵,将思想理论与社会现实状况结合起来,有助于创造出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新形式,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当代性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性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就是从问题域、全球化、主体际、动力源、共同体等方面,系统阐释科学发展观的出场路径、实践平台、主导话语、基本向度和价值指向,集中展现科学发展观对发展要义、发展本质、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深刻揭示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仅是对时代问题的直接回应,而且是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领域的当代表达。国内学界已有研究尚有很大的理论探讨空间。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作为研究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主线,必须准确认识二者之间辩证互构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视角的植入具有必要且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理论架构置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下,旨在构建一个理论基石、基本框架、价值旨归、工作原则和实践路径等各因素紧密衔接、内在逻辑自洽、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当前,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深入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理论的科学内涵,最重要的是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英明决策与基本要求上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作为揭示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并指导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厚的政治意蕴。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与执政兴国的政治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协调好党与人民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科学发展观注重了中国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促进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全球发展的政治责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实际举措,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国际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批判、继承前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认识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洞察生态问题的制度根源,指明消解生态危机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完整的生态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基因、西方文化难以解决生态问题以及当代中国面临的生态困境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产生的理论成果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发展中国为主题和现实目标的历史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想与中国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初步实现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化和具体化。科学发展观之“科学”是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本质是“人学”的中国化,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人学”的现实形态。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应该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定位,要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结合,构成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即科学发展观;二是目标要求,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战略任务,即加快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它提出并强调了"以人为本"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并力求使这一原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得以彰显;它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它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这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必要探寻并建立一种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能够有效分析当今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解释框架.文章在揭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关于社会发展问题方面的偏颇与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斯现代性观点,并且尝试运用新现代性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原则,结合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依据与思想来源刘军撰文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前提、坚实的国情基础和宽广的全球视野。一、理论依据与基础性来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厚底蕴。第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社会是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第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把社会发展看成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过程。第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这些基本观点,正是我们党…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已经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不可回避的时代境遇,是建构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逻辑起点和"元题域"。它直接决定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核心因子。因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有助于深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拓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向新媒体虚拟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一个新的科学判断,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她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这一科学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澄清了笼罩在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层层迷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就此谈一点认识。所谓本质,就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即事物内在的规定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是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