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研究中国问题的西德学者对台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注意台湾问题的学者越来越多,反应存各种出版物上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但就大多数学者而言,台湾问题只是中国问题的一部分,很少有人把兴趣仅局限在台湾问题上。除了少数一些在研究所工作的学者外,对台湾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各个大学。柏林自出大学的郭恒宇(Kuo Heng-yu)最近编辑了一卷台湾当代文学译本。现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我是学历史的,后来又在大学教历史,从事中国古代史及其文献的教学和科研。然而,自从我1987年加入农工民主党以后,我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又有了新的内容。发挥特长,多作贡献,是我坚定不移的信念。一开始,我在认真学习农工党史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党史和党史人物的文章,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1988年,我当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后,又对人大制度等问题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当年我就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人大代表参政能力三议》一文,引起了较大反响,先后收到不少读者来信。我从中受到了很大鼓舞。以后,我又把研究领域扩大到统一…  相似文献   

3.
拍摄手记     
阳红光 《人民公安》2013,(17):38-39
平江,是我梦魂萦绕的故乡!屈指数来.我离开家乡进入省城工作已有33年了。青青的山、蓝蓝的水、碧鄹的天、憨憨的故人,无时无刻不牵动我的心!然而,我对故土的眷恋,源于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家乡是块红色的沃土,家乡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里1921年就产生了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代众多科学家群体中,有众多的科学家是值得敬重的。不过要是有人向我提问:你最敬重的科学家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周培源先生。其原因,不仅是我上大学的力学专业是周培源先生所创办,周培源给我们上过基础课理论力学,也不仅是我工作后,许多年是在力学系度过的,经常能够聆听他的教诲,而是近若干年来我逐渐对力学史产生兴趣后,在浏览了许多科学名人传略后,在熟悉了我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之后,经过比较和思考得到的结论。只有跳出一个系,而从近代整个中国的科学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才体味出他在我国近代科学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苏联是中国的近邻,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虽然我本人不是专门学习苏联历史的,但从1950年学习俄文起,我一生都从事对苏、对俄工作,在苏联和俄国学习、工作前后长达20多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长期关注学术界对苏联历史和俄罗斯问题的研究,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江欣璇 《台声》2003,(12):23-24
屈指一算,我来北京大学已经快两年了。记得刚来北大时,对什么都感到陌生,充满好奇,就这样开始了对我来说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我在进入北京大学以前从没有来过大陆。对大陆、对北京,所有的印象都是在中学和高中时的历史或地理课本里得知的。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来大陆甚至会来北京学习。直到高三时,我开始注意到大陆近年来的发展,而且获悉从1987年开始,大陆高校正式招收了第一名台湾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据我保守估计,来大陆学习的台湾学子也已超过万人。大家趋之若鹜让我对大陆的高校也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参加了大陆大学…  相似文献   

7.
欧洲1848年革命后 ,革命浪潮在东方掀起。波斯的巴布教徒起义 (1848 -1852)、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1850-1864)、印度的民族大起义 (1857-1859) ,亚洲各民族展开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这使得晚年的马克思对东方社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研究再一次关注到了这片古老、神秘而又令他难以割舍的热土上。正是马克思的这次伟大转向 ,给后来的俄国革命及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以无穷的动力 ,也成为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行动指南。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回顾事实上 ,马克思早在19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东…  相似文献   

8.
2月27日,日本著名农学家、鸟取大学名誉教授远山正瑛因肺炎在鸟取市逝世,享年97岁。噩耗传来,鄂尔多斯地区的白杨呜咽,黄沙息舞,似乎也在怀念和追述着远山老人和中国沙漠绿化的不解之缘…… 远山正瑛出生于日本山梨县,从学生时代起就产生了治理沙漠的兴趣。1972年退休后,他开始进行中国的沙漠绿化研究。1980年他到中国访问,产生了“要为黄龙披上绿衣”的愿望。后来他与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9.
曹:蔡华先生,您是国际知名的人类学家。您的著作《一个既无父亲亦无丈夫的社会──中国纳人》由法国最负盛名的法国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在国际人类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法国各大报纸、人类学主要杂志和许多著名人类学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对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您能否首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术经历? 蔡:1984年我到法国留学,在巴黎第十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去法兰西学院做博士后,然后又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在巴黎第十大学读书的第二年,我就发现,西方人类学著作中关于亲属制度的那些概…  相似文献   

10.
读了《探索与争鸣》今年第6期发表的《第三只眼睛看辛亥——张鸣教授访谈录》,使我大开眼界,也产生了不少困惑,兹就以下三点,向张教授请教:一、如何看待清末新政时期的中国辛亥革命是经过长期酝酿和准备而爆发的伟大革命.张教授从革命发生前10年,即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观察、研究,这当然是可以的,但还不够.我认为,只有把辛亥革命放到历史的较长时段中考察,才能更全面地把握这场革命的前因后果.研究辛亥革命的发生,至少应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开始,这不仅是对领导这场革命的旗手——孙中山进行研究的需要,而且也能更好地说明清王朝近50年的“自改革”与晚清社会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孝锡是陇东地区最早的革命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早期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也是甘肃青年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解决中国问题的草案》是王孝锡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思想结晶,是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撼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在文章中王孝锡全方位阐述了当时中国社会革命问题、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及革命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之间的联系与解决办法,文章中提出的许多方案对陇东地区,甚至全国的革命开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其现存资料较少,以至于有很多人对这篇文章产生怀疑,并产生争议。本文在收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辨识文章的真伪性,并对文章内容做了一般性分析研究,虽然是一己之见,但是《解决中国问题的草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探索的见证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已经只剩下最后几年,对世纪很快就将来到。此时此刻,人们都在沉思:将要到来的新世纪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可以断言:21世纪将会是一个新的世纪,中国的前途将更加美好。我们面对严峻的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五大报告突出地强调了“抓住机遇”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这也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他在一九九二年南方谈话中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第二年春节,…  相似文献   

13.
一、中法关系源远流长   中法两国人民早就有交往。从 13世纪中叶起,法国就有使者访华。 17、 18世纪,法国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家伦理、哲学思想、精美工艺、园林艺术等带回法国,对法国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和启蒙学者以及巴黎公社对中国知识分子和革命派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法国勤工俭学并从事革命活动。另外,几乎所有法国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学作品在我国都译成中文。 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法国各阶层对中国的兴趣并未减弱。但是当时由于两极严重对立,两国没有…  相似文献   

14.
巧·准·实     
课堂教学应是:提出问题“巧”,分析问题“准”,解决问题“实”。“巧”就巧在问题的启发性和针对性。如果提出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又能针对学生思维的特点,就能吸引学生。如讲意识的产生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含羞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革命军事物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题目是《我送亲人过大江》。为寻访照片上那两个勇敢的拥军小姑娘,照片拍摄者、新华社高级记者邹健东、几番春秋,几经周折,终于在江苏省宝应县广洋湖镇杨林沟村找到了当年的英雄姐妹,颜凤英、颜跟兄,从而揭出了一对被隐没半个世纪的特殊功臣被访人姓名:颜跟兄性别:女年龄:67岁采访人:史坤工采访时间:1999年5月13日采访地点:宝应县广洋湖镇杨林沟村颜跟兄家我家祖上就以船运为生。我父亲老实巴交,是个聋子。我十三、四岁时,就和长我两岁的大姐颜凤英,帮助父亲操持一条五…  相似文献   

16.
近来,国内一些主要报刊登载文章,就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和改良问题发表看法,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有些同志,特别是一些年青同志,在关心之余,也产生一些想法,他们提出,讨论这类问题有何重大意义?如何全面把握革命和改良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从这种讨论中能获取何种教益?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作些回答,供大家在讨论时参考,不当之处,请读者加以指正。先看看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人们或许还记得,前些年有的论者在“五四”运动上作文章,说什么“五四”运动,特别是其后的发展,进入了历史误区,即所谓重视…  相似文献   

17.
自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第一次向西方报道了中国红军长征的壮举之后,红军大无畏的英雄业绩就逐步传遍世界。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外国学者怀着极浓厚的兴趣研究评论红军长征的历史,多部反映红军长征的史书专著在世界各地相继问世。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日本原横滨国立大学教授、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员冈本隆三分别于1965年和1969年出版的两本专著《长征——中国革命锻炼的记录》和《中国革命长征史》,英国中国问题专家迪克·威尔逊于1971年出版的《一九三五年的长征:中  相似文献   

18.
<正>丛小平老师的《自主》这本书,把中国革命中的妇女问题和从妇女视角探问革命如何深远地改变了中国社会风土的经验做了有机结合。某种意义上,这种“有机”也正是为革命所贯穿的中国20世纪历史实际有的一种样貌,不过在“告别革命”的思潮和妇女研究专业化的演进中,这种“有机”一度被割裂,甚而从人们的问题意识中消失了。就这一方向而言,丛老师的这一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拓进意义。阅读这本书我有很多收获和共鸣,尤其是有关抗战时期,通过对“封捧儿”一案的勾陈,  相似文献   

19.
策划:本刊编辑部公安部离退休干部局服务一处作者简历秦祖仪,男,1933年9月9日出生于北京。1949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7月1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华北公安干部学校学习。曾任公安部一局办事负、科员,六局科长,北京市公安局办公室副主任,公安部政策研究室历史处处长,办公厅公安文研究处处长,副局级调研员。1993年10月离休。我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走进公安队伍的。1949年6月,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我被分配到华北局社会部公安干部学校学习,在这里接受了人民公安的启蒙教育。当时,我还是个16岁的小…  相似文献   

20.
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是叶剑英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18岁时,他在一首诗中说:“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1949年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大陆实现了空前的统一。但怎样妥善处理历史遗留下的台湾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着力解决的一大课题。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叶剑英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