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家范教授的新著<中国历史通论>出版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11月版).这是王教授给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通史的研究生开设的<中国历史通论>课的教材,它的特点和中国通史一样也在于"通",但它的亮点则在于"论".这是一部大胆质疑、深邃思辩、思想开放、理论创新的力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通史》系国家社会科学规划的重点项目 ,全书12卷 ,22册 ,1200万字。该书是白寿彝教授在全面研究中国通史著作的基础上 ,提出体大思精的编纂设想 ,又约请全国5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20余年才得以完成的。这部书卷帙浩繁、体制完备 ,及时反映了最新的中国通史研究成果 ,具有独到的理论创见 ,是本世纪最大规模的史学著作之一 ,也是本世纪最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之一。中国通史在市场上有很多 ,讲义、教材加起来要上百部 ,但是只有这部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丰富、最详尽、最系统的。中国历史悠久绵长 ,包罗万象 ,蔚为壮观 ,要在一部…  相似文献   

3.
新书架     
《中华史纲》蔡美彪/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是199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中国通史》的简本,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所研究员蔡美彪。《中国通史》是我国近百年来最完整、最系统的一套中国通史,用30万字勾勒了至清朝覆亡的中华三千年历史脉络,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确有史学大家风范,是极难得的面向大众的高水准史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著作中,《中国通史简编》是一本有广泛影响的书。这本书自20世纪40年代问世以后,几经修订、重版,累计印数达数百万册。这是一部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中国历史的著作,作者就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  相似文献   

5.
杜文忠  张贇 《思想战线》2003,29(1):130-1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出版过多部《中国通史》 ,但在 2 0 0 0年以前 ,未见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边疆通史》面世。在已出版的《中国通史》中 ,虽然也有边疆历史方面的内容 ,但无一例外是把边疆地区作为中国腹地的陪衬进行叙述。我国边疆地区拥有漫长的边境线 ,不仅生活着众多兄弟民族、拥有丰富而悠久的历史传统 ,而且为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对这些重要而丰富史实没有专门全面的梳理 ,不能不说是史学研究极大的遗憾。近年 ,中州古籍出版社推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马大正总主编的“中国边疆通史”丛书 ,弥补了…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的"五一七"重要讲话,为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时代形势和社会发展要求下,当代中国历史学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发扬"通古今之变"的优良史学传统,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重新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史作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和价值标准的阐释和解读,编撰出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视野的中国通史著作,形成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凝聚力和国际认可度。  相似文献   

7.
周谷城同志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从事历史的教学和研究,长期担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著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政治史》等。周谷城同志又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周谷城同志还是我党卓越的领导人之,曾任农工党中央主席及名誉主席。  相似文献   

8.
<正>一套详细地、系统地反映史学界40年研究成果的中国通史著作总主编:曹大为商传王和赵世瑜分卷主编:王震中李衡眉沈长云晁福林岳庆平陈琳国侯旭东阎守诚宁欣张其凡武玉环王德忠赵永春穆鸿利史卫民毛佩琦李世愉王政尧陈振江徐永志虞和平180余位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著名学者参与撰写全套15卷25册1700万字精装16开自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研究进入无可比拟的发展时期,但在20世纪末《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出版之后,再无新的大型中国通史出版。本书应用了40年来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大量新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邓国邓氏与新野─—与张耀·肖华锟商榷何兆麟1996年第1期《中州统战》载《邓国与邓氏》,笔者根据“双百”方针,与之商榷。《中国历史辞典》称:“邓,殷时侯国。”《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辞书,均如是说。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称:“夏帝和商先帝都是...  相似文献   

10.
<正>雷海宗是一位终身从事高等教育的史学名家。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随清华南迁的雷海宗经历了包括长沙临时大学在内的整个西南联大时期,始终在校内任教。执教期间,他先后开设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秦汉史、中国近世史、西洋中古史、西洋近古史、罗马帝国制度史、西洋史学史等多门课程。他任劳任怨,勇挑重担,教学艺术炉火纯青,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1.
郑佩鑫 《春秋》2009,(6):26-29
上世纪50年代当我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读书时.历史系和中文系还不像现在井水不犯河水.谁都不理谁。那时文史系要交叉开课。历史系给中文系开中国通史课,中文系给历史系开中国古典文学选读课。当时给我们开古典文学选读课的有两位老师:黄海章和王季思,黄从先秦讲到魏晋南北朝,王从唐讲到明。黄和王都是著名的老教授.可见中文系对这门课还是很重视的。  相似文献   

12.
李贽是我国明代一个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直言,同虚伪、反动的道学进行了不屈不挠斗争的进步思想家。但长时间以来,李贽却是以“非孔反儒”的形象出现的。一九五○年中国历史研究会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指出,李贽“公开斥责孔孟以下诸儒”。一九六三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哲学系编的《中国历代哲学文选》认为,李贽“对六经、语、孟予以攻击”。一九七四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藏书》、《续藏书》“再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20,(4)
正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逐渐失去了昔日的权威,威信日渐衰弱,继而出现了诸侯争夺霸权、争当霸主的历史现象,史书上将先后称霸的五位诸侯称为"春秋五霸"。但对于五霸的说法,历来莫衷一是。中国历史研究会编撰的《中国通史简编》(1950年11月上海初版)是"楚、齐、晋、秦、吴、越"六霸,而非五霸。1979年版的《辞海》解释"五霸"  相似文献   

14.
谢本书 《思想战线》2007,33(6):110-112
自古以来,世界就是由多民族、多国家构成的,中国则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正是因为世界各国大多具有多民族的特点,因而,无论哪一个国家,只要是多民族构成的,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会制定和实施自己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政策。民族政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依据自己不同的民族构成和各自的历史民族文化传统,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民族政策,对国家和地区是否繁荣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的基本特点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部中国通史就是一部多民族共同开…  相似文献   

15.
林日举     
《新东方》2013,(6):F0002-F0002
<正>林日举,男,汉族,海南省东方市人。琼州学院教授,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现任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海南省两岸少数民族研究院执行院长,海南省民族学会副秘书长,三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研究会会员、全国师专史学会理事、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人类学学会会员。长期主讲中国古代史、中国通史、中国传统文化、海南史等课程,从事中国古代史、海南史、海南民族文化研究。先后参加李春棠、侯力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程》(湖南出版社1992年出版),陈立浩主编的《海南民族文学作品选析》(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出版)、《黎族合亩制研究》(国家教育部资助课题,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曾宪勇、麻凤鸣、陈立浩主编的《黎族教育史》(国家哲学社  相似文献   

16.
拉祜族今天是云南省特有民族,但追溯族源,多数学者认为她来自中国西北,与西南很多少数民族一样,有着共同的北方祖先。拉祜族的发祥地,在著名的河湟地区——黄河与湟水在青海省西宁市东南面交汇,这里在距今4000年前后,农业发达,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是古代中原农人和农业文明从陕西(关中)等地西迁至新疆的一环(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远古时代》)。但是随后,大约在夏商之际,也就是大约公元前1700年前后(齐家文化时期),这里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从原来热爱养猪,变成热爱养羊。  相似文献   

17.
一部中国近百年史,是多灾多难的中国通史的典型缩影。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沉痛遭遇,又是中国近百年史的集中写照。罗隆基先生的一生,就从这方面给人以值得深思的启迪。由民主主义者到共产党的战友、盟友罗先生于1896年出生在江西安福县一个农家。十八岁,即以江西全省考分第一的成绩入读清华大学。1919年“五四“时,他投身学生运动,勇敢站在斗争的前列,以斗志、文采、口才成为当时著名的学生领袖之一。二十年代初,赴美留学,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政治学。后又去英国,在著名政治学家拉斯基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二十年代末回国,在上海光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任教,兼《益世报》主笔。当时,国民党专制形成,罗先生不畏强暴,奋笔直书,发表了大量抨击国民  相似文献   

18.
华夏二字,最早见于《周书·武成》:“华夏蛮貂,罔不率俾”,孔颖达疏曰:“华夏为中国也。”《说文解字》解释为:“华,意为荣(华部);夏,意为中国之人(部),古时华夏族居于中央之地,故习称中国。《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饰之美谓之华”。《尚书》:“华夏蛮貊”注则日:“冕眼采章曰华,大国曰夏”。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认为,中国西部地区称为夏,夏还含有雅、正、大等意思。东方齐鲁等国,本从西方迁来,所以东方诸国称东夏,东西合称诸夏。周朝崇尚赤色,大祭祀时常牛(赤色牛),华含有赤的意思。凡…  相似文献   

19.
张舜徽教授在73岁高龄,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日夜赶功(每天3、4点钟左右起床),在没有助手帮助的情况下,亲自用毛笔小楷撰写完成了100多万字的巨著《中华人民通史》上、中、下三册,是一部体例全新、观点独到的中国通史。在今年全国图书参评中,是我省唯  相似文献   

20.
1964年,毛泽东读司马迁的《史记》和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之后填写了一首题为《贺新郎·读史》的词:“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跡。五帝三皇神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