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碧鸿  陈媛 《岭南学刊》2009,(2):106-109
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既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认同,还包括对世界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发展的根基,也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要坚持社会文化主导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与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异等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灵魂,加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文化自觉缺失是制约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症结所在;提高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加强文化引领、推进文化共生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民族文化是民族中的人生和社会关系的意识,它与民族经济、民族政治是内在统一的,共同构成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民族经济意识的转变将会促进民族经济的工业化;与工业化不相适应的文化因素将阻碍民族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民族文化由少数民族经济所承载,少数民族经济由民族文化界定和导引。民族文化的变革是民族经济变革的先导,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反映和内在要求;少数民族经济的现代化是民族文化变革的方向。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将促成民族文化的蜕变,逐渐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严庆  李彬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4):152-158
在实现民族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防止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失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在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中,民族文化从多方面影响和制约着民族教育,民族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又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依据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相互关系原理,贵州省实施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实践表明,这一活动是一项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互动发展的助推工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可选道路。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问题中的文化主体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强势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生态逐渐失衡,某些民族文化生成发展的根基正在丧失。作为民族文化东道主的当地居民,特别是原住民,在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过程中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是民族文化的主体。将文化主体的保护纳入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范畴,从根本上对民族文化主体进行帮助和关怀,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魁峰 《前沿》2011,(14):145-148
和谐文化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基础,主流引领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多元共生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最佳状态,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主流引领与多元文化共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以文化共生推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廖乐焕  赵新国 《前沿》2010,(20):180-182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多样性。云南民族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中国多民族状况的缩影,聚集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亚洲民族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聚焦和汇集。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多样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对现阶段保护和发展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和解释,并从民族文化工作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实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产品的翻译工作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对民族文化准确到位的翻译有利于其准确表达民族文化的内涵,是发扬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羌族英雄史诗《泽基格布》为例,探讨民族文化在英文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力求对促进民族文化翻译工作有一点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9.
格登 《创造》2013,(5):64-65
这些年来,民族文化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这当然和人们关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人们逐渐认识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振兴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问题。文化是民族发展的依靠和根基,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繁衍生存的前提,而发展和提高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素质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革新。由此,如何正确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发挥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13,(10):2+153
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发展繁荣各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创造力的催化剂广西是多民族的自治区,各民族文化精彩纷呈,各具特色。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发展繁荣各民族义化,精心打造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使各民族文化根从更牢,枝叶更茂,花蕊更艳!  相似文献   

11.
何中华 《长白学刊》2021,(1):142-148,F000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及其传统。因此,从中国国情的角度了解并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对于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上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土地、农民、儒学,既是中国国情的特点,又塑造着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说,到晚近的"马克思主义中源"说,虽然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某种文化心态的反映,但也从某个侧面折射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熟谙中国国情。由中国国情所塑造的中国文化背景,在自觉和无意识的双重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与其初始概念有本质区别,在多元社会思潮涤荡、传播和持续扩散的时代背景下,坚守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思想高地,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创新力,持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进一步坚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自信心,这种自信体现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民族在适应所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跨区域的经济活动中,民族文化等众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相际经营原理》一书正是在这一前提下,通过在贵州的田野调查资料,将西方经济人类学理论与中国实情相结合,提出跨"相"经营的理论,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人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化传播与我国文化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文化传播是高技术化、全球化和实力化的传播,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西方某些发达国家运用先进传播手段对我进行文化渗透,使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家信息与舆论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坚持积极的文化传播战略,加强党对文化传播的宏观控制力,增强中国先进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力,有助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与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5.
邓卫红 《桂海论丛》2003,19(5):71-7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就历史性而言 ,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统。就时代性而言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必须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体现在民族成员的行动中 ,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要重在教育。  相似文献   

16.
何成学 《桂海论丛》2007,23(1):24-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必然性: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实现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历经了千年时光的冲刷,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多民族文化,逐渐成为国际文化中一簇璀璨的星团,彰显着我国不可忽视的国际地位。少数民族文化是这一星团中一颗颗耀眼的星光,有很强的民族象征性。在开放的国际格局下,诸多艺术设计都包含着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本文结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概述,以及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分析,从衣着、美术、建筑设计和舞蹈创作中详细阐述民族文化在艺术中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民族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慧芳 《桂海论丛》2005,21(5):82-85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坚持和发展文化的民族性既是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主动地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在文化方面 ,我们民族的特色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为此 ,我们必须坚持毛泽东提出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基本原则 ,在文化建设上 ,将继承与创新、引进与输出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造新的民族文化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化就是对外来文化思想体系的整体改造和创新,使之在文化思维方式上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实现对接,在思想内容上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现象的当代呈现形式,其基本理路是在切实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质逻辑的前提下,结合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一定时代条件下的国情和世情来改造之,使之适应中国大地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