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拉图第一次明确地区别了"美的事物"和"美本身"。他认为"美本身"是永恒的、绝对的、与自身同一的,是理性认识的对象,并从属于善。"美本身"的提出标志着神话思维转向理性思维,以及自然哲学向认识论的转变,也体现出古希腊人对伦理的幸福的追求。从美学史的角度看,"美本身"问题的提出预示着这一学科成立的基本前提的出现,即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还将生活中各种各样美的现象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范围内,由于这些审美现象的多样性、普遍性以及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使得"美本身"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庄子笔下的鲲鹏,雄伟的乐山大佛,从外在特征看,它们都体现为“大”。乍看起来,这种“大”不过是某种现象的巧合,稍一深入,便会发现其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庄、佛二家都追求“大”,颂扬“大”,表现“大”,这是其共同的一面。然而,两家所追求的“大”在产生基础、表现形式及  相似文献   

3.
论庄子的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思想的根本主题仍然是道。道是真实的存在,但不是如同一个物那样的具体的存在者。道是没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是超出时间和空间的。因为道不同于万物的存在,所以它是虚无。虽然道是存在的,而且作用于人,但庄子认为道不可知。但人的思想和言说等都是存在性的,而不是虚无性的。因此,道拒绝走向人的思想和言说。同时,人对于道的任何思想和言说都不可能显示道,而只能遮蔽道。庄子认为,一个得道的人就是真人。他是一个被道所规定的人,一个处于真理之中的人。  相似文献   

4.
衣淑艳  傅亚庶 《求索》2011,(3):188-190
本文从关注自然的角度结合郭璞的注书对其相关辞赋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厘清郭璞注书与郭赋的相互关系,具体把握郭注和郭赋的特征。郭注和郭赋不同于他人的一个极其显著的特征,就是他关注和表现的对象主要是自然和自然万物。郭璞通过注书形成的审美观确定了其赋的表现主体,其"以道观物"的思维模式在赋中很好地将审美与体道结合在了一起;而他的辞赋创造出的一系列动态之美和对道的追寻,又为其注书带来了新动力。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阎伟 《理论月刊》2004,(9):65-67
“唯道集虚”和“判断悬置”分别是庄子和胡塞尔审美直观理论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对理解两人关于如何把握世界存在的本真意义——“道”和“纯粹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这两个概念为切入点,在确定它们在各自所属理论体系的位置同时,回答了它们“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并深入到庄子和胡塞尔审美直观理论,对两人本质相同、方式各异的直观理论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6.
庄子寓言中的奇特美,首先体现在形象方面。阅读其寓言,我们恍惚进入了一个五光十色、瑰丽淑诡的形象世界。在这个形象世界里,有三组精心镌刻的形象尤显得奇特怪异。前两组是互相对比,互相映衬的形象:美得出奇、丑得出奇的形象;大得出奇、小得出奇的形象。第三组是被歪曲变异了的历史人物形象。 我们先看前者。有美得出奇的“神人”形象:“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  相似文献   

7.
翻开近年来中国的治国纲领、政策、法律,几乎都与一个鲜亮的词汇相连——人权。党的十五大在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时,将“尊重人权”列为五个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尤其是十  相似文献   

8.
言意关系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命题,解读《庄子》之《齐物论》、《知北游》、《寓言》、《秋水》这几篇集中论述言意关系的文本,可以析解出庄子哲学言意关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言不尽意",意在申明有限的语言不能把握具有无限意义的道;第二层是"言以表意",是庄子独特的言道方式;最后一层则是"忘言得意",表明在终极意境上,真正的得道体现于忘言之中。  相似文献   

9.
(一)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大师。这位雅典哲学家是西方圣哲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二十岁投身子苏格拉底门下学习智慧,在苏格拉底被迫害至死后,他出亡海外,游历埃及和“大希腊”(即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等地,博采各家之长,结识了毕达哥斯学派。大约在公元前387年左右,柏拉图回到雅典,在传奇英雄阿卡德米圣殿  相似文献   

10.
孙敏明 《求索》2011,(2):127-129
"游"是庄子思想非常特殊的用语,庄子大量使用"游"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本文通过考论,得出其中特殊用法的"游"的本义是指无所为而为的精神自由活动,"游"的表现形态有外游、内游和至游之分,相应的则有物境、心境和道境三境界。  相似文献   

11.
张尚仁 《岭南学刊》2010,(2):121-125
庄子认为,最重要的知识是养生的知识,养生的重点是养神,无为真性则是养神的根本途径。无为对养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无为是大道的本质,而养生必须使人的精神符合大道的本质,符合大道的本质则是人的真性。精神养生要做到保持无为真性,做任何事情都要神情专一。  相似文献   

12.
一位省级文学刊物编辑,也是一位诗人,在抗击非典高潮中倡议办一期诗歌专号,主题是“以生命的名义”。倡议得到编辑部同仁的支持,发出了约稿信。使她失望的是一些诗人大摇其头:“非典这种事情能写诗吗?诗不是用来干这个的!诗好不容易回到了诗本身、人本身!”这位编辑困惑地说:“‘诗本身’或者‘人本身’是什么样儿呢?”由此想到的下一个问题是:“诗本身”该什么样,谁说了算?常听一些文学理论家描述说,文学已经摆脱了政治、摆脱了意识形态、摆脱了经济建设、摆脱了写中心唱中心,回到人本身了……这样的一种“诗本身”论认为,诗用来载道是对诗…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巨匠,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同孔于轩轾难分的重要地位。建国四十年来,对庄子的研究虽未间断,但始终未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曾一度将庄子全盘否定,这与庄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是很不相称的。最近,在庄子故里安徽蒙城召开了“全国首届庄子研讨会”,与会者普遍感到对庄子有重新评价的必要。这次  相似文献   

14.
理念又称类、并相,是柏拉图全部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如何看待理念、如何理解理念,决定着我们对待柏拉图全部哲学的态度。以往的哲学界认为:柏拉图之理念,是一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是派生具体事物的东西。o因而其哲学是不可救药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并予以全面的批判,这种传统的观点,态度明确,旗帜鲜明,然而,却包含了过多的情感色彩和武断成份。因此,现在有必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其“理念”一词予以重新的认识和理解。理念是一哲学概念,为什么首先要确定理念是一个哲学概念呢?这是因为,哲学研究和其它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学说提升到新的理论角度,他是西方哲学史上把灵魂同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予以考察的第一人,其灵魂学说是后来关于灵魂不朽说的思想来源。柏拉图的灵魂具有人格化的神的意义和理性的本质,但他关于灵魂不朽六个方面的证明,都在不同程度上内蕴着某种逻辑错误,而且是通过粗糙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其中充满了理性和宗教神话的尖锐冲突。  相似文献   

16.
17.
刘熙载曾说《庄子》一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庄子》使人读来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其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善于将丰富的内涵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述,使书中深邃的哲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得到深刻的阐发,从而增强了《庄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全书中的寓言共有一百多个,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的严峻现实。所以庄子只有借寓言曲折见意,将其蔑视礼法,不愿与世俗相融的思想掩盖于“不庄”之语的寓言中。《庄子》寓言,既包含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也反映其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的美学即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也即是他的美学。”  相似文献   

18.
胡艺 《人大论坛》2011,(5):47-47
清明节将至,有关殡葬行业暴利等话题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墓地、骨灰盒等都被人们称为天价。4月2日上午,民政部一〇一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1年《殡葬绿皮书》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称,殡葬“暴利”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殡葬事业单位迫于生存压力,只能适当提高丧葬用品价格以弥补事业性亏损。(4月2日《法制晚报...  相似文献   

19.
李光耀5月18日在新加坡接受《华盛顿邮报》记者访问中,谈到了海峡两岸关系问题,现摘其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道”是中国道教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道教从产生之时就注重对它们的阐述。隋唐时期 ,道教出现向老庄复归的思潮 ,外丹服食屡试不验 ,佛教兴盛 ;宋明时期 ,理学繁荣。这些都为道教理论探讨的转变准备了思想基础 ,也促进了这种转变。作为道教的主要派别 ,自隋唐起 ,天师道徒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顺应三教融合趋势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注意道教哲学理论的提高。本文就此分析了宋以降天师道的几个代表性人物的“心”“道”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