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黄岩岛也称"民主礁",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其历史可追溯到元朝初期。黄岩岛的地缘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第一,它是我国在南海东北部唯一出露海上的岛礁,是南海东北部的门户要塞;第二,它是我国在半封闭型的亚太边缘海域与世界大洋海运交往的枢纽控制点;第三,它扼守着台湾海峡南端以及由太平洋进入南海之通道;第四,它还是自我国西沙群岛驶向菲律宾吕宋岛,从我国南沙群岛通向台湾岛,以及出巴士海峡驶向太平洋的中途岛。此外,黄岩岛海域开发价值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不仅海洋生物、新能源与矿产资源丰富,而且还是我国南海与东海渔民捕捞作业的传统基地,自古以来即为我国先民开发经营,世代传承至今。我们不仅要把这一"祖产"看护好,更要把它持续经营下去。  相似文献   

2.
读家     
《新民周刊》2012,(17):18-21
环球热点A黄海水域渔民"惹事"与生存之困韩国海岸警卫队称,他们4月30日在黄海水域与涉嫌非法捕鱼的中国船只发生冲突,过程中,中国船员向乘坐渔业指导船靠近的韩方公务员挥舞刀、钩、镰刀等武器,4名海警在此过程中受伤,其  相似文献   

3.
南海"981"钻井平台冲突是越南南海政策的必然结果。在该冲突中,越南注重运用基于民意基础的综合性手段,如舆论战、推进南海问题的国际化策略以及加强对美日的依赖。越南之所以能够维持长时期的强硬应对,其原因在于:南海诸岛是其宣称的"固有领土";事发海域是越南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区域所在;有美日的援助;吸取了菲律宾在"黄岩岛事件"中的教训。据此,文章推断,今后越南的南海政策将会继续采用系统性举措维护其非法所得,并极有可能在平衡美日与中国的关系中倾向前者。有鉴于此,在增强与美日等国博弈力度的基础上,中国需积极回应菲越稳定关系的举措。另外,中国还有必要推进战略和战术并举的南海维权举措,同时强化社会力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自十七世纪至明治维新前的二百余年间,日本德川幕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严格禁止日本人驶往海外;同时还规定,除中国和荷兰船可前往长崎外,禁止外国船只驶进日本海域,是为日本历史上的锁国时代。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日本船员因海难事故漂流到中国。这些日本漂民是如何认识和看待中国的?他们的中国观又对锁国时代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自从2012年4月中菲“黄岩岛事件”以来。南海局势动荡不安。其中既有中美在南海南沙、西沙海域的军事摩擦与对峙,又有中菲、中越围绕南沙、西沙岛礁权利和海上资源开采的冲突与对峙.同时还有中国同美、日等西方国家围绕包括南海在内的海洋问题所展开的外交博弈以及菲律宾在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围绕南海问题诉中国案所引发的法律纠纷。总之,尽...  相似文献   

6.
石渝 《新民周刊》2012,(48):40-41
近段时期,在涉及领土主权争议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南海周边国家,都不同程度发动了一场"软战"。喧嚣纷扰的南海突然间风起云涌。中国海南省11月27日通过新修订的《海南省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规定:2013年1月1日起,中国的海军巡逻护卫舰会在中国南海大部分海域为外国船只护航或将其驱逐。新规引发东南亚国家的担忧,东盟秘书长素林表示,这势必使南海局势升级,非常严重。菲律宾总统照会中国,表示严重抗议。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已就此与中国高层接触,要求中方"澄清"。  相似文献   

7.
有专家称,领海基线是领海划界,也是专属经济区,日后日本公务船或自卫队进入钓鱼岛海域即被视作是入侵。日本当地时间9月11日上午11时许,日本政府与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所谓的"拥有者"栗原家族正式签署了岛屿的"买卖合同",购买金额为20.5亿日元。由此,日本政府对钓鱼岛所谓"国有化"正式宣告成立。这场事先张扬的...  相似文献   

8.
吴海 《新民周刊》2012,(10):40-41
对伊朗的战与不战,被视为今年世界局势的最大悬念。3月11日,美国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离开美国弗吉尼亚的诺福克军港启程前往中东。这是服役50年的"企业"号执行的最后一次部署,在完成这次为期7个月的军事任务后,它将返回弗吉尼亚,并在12月1日举行退役仪式。  相似文献   

9.
老曹酷评     
曹景行 《新民周刊》2012,(33):13-13
@程鹤麟:好多朋友问,为何只有凤凰卫视记者跟随保钓船采访呢?启丰号出发前,曾邀请媒体随船采访,仅凤凰一家表示有兴趣。为何其他媒体都不感兴趣呢?因为媒体普遍认为,启丰号根本到不了公  相似文献   

10.
周洁 《新民周刊》2020,(9):88-89
事实上,直到今天,福岛核事故原因调查仍未结束。9年前的这个季节,日本东太平洋海域并不宁静。3月11日,里氏9.0级的"东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祸不单行,此次地震更大的影响,是导致东京电力公司下属的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4号机组不同程度受损。  相似文献   

11.
读家     
《新民周刊》2012,(19):18-21
环球热点A菲律宾军方"紧急进补"本月底,菲律宾从美国购买的第二艘"汉密尔顿"级巡逻舰将正式交付,比原计划提前了近半年。自一个月前挑起黄岩岛争端以来,  相似文献   

12.
农办渔[2012]104号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渔业主管厅(局):为加强渔船管理,规范渔船报废拆解监管工作,确保国家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和减船转产政策的顺利实施,防止环境污染,根据商务部、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发展拆船业的若干意见》(商产发[2009]614号)及其他有关规定,我部研究制定了《海洋捕...  相似文献   

13.
读家     
《新民周刊》2020,(17):66-67
A中国"一箭双星"带着"武汉"升空5月12日是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当天上午9时左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行云二号"01星(命名为武汉号)和"行云二号"02星两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4.
在应对黄岩岛对峙和钓鱼岛争端的过程中,中国初步形成了海洋维权的新模式———黄岩岛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非军事性对抗为底线,通过综合运用行政、外交、经济等多种手段,获得对争议岛屿及其附近水域的实际管控权。这一模式标志着中国的海洋维权政策正在发生质变,即从过去的韬光养晦转向积极作为。这种变化不是突发性的,而是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未来,中国应尽快通过顶层设计,制定海洋战略,整合海上力量,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韩国新安沉船与中国古代沉船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年 ,韩国新安郡海域发现亚洲最大的古代国际贸易沉船 ,这一发现在国际考古学领域引起强烈反响。新安沉船的出水和修复影响到中国水下考古学的诞生和发展 ,多年来中国学者一直关注新安沉船的修复和研究工作。本文拟对新安沉船与中国古代沉船进行比较研究 ,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 中国古代沉船与新安沉船从 1 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 50多年间 ,据统计在中国各地和国外 ,共发现中国古代沉船 40多艘 ,详见“中国古代沉船发现一览表”。中国古代沉船发现一览表发现年代地点时代其他1 956年山东省梁山县宋金河故道明朝 内河船 ,长 2 1…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府认为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对于该案件没有管辖权,而且案件不具备可采性。仲裁庭裁决中国超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海域制度之外的任何基于"九段线"的海域权利诉求均没有法律依据,南沙诸岛的高潮地物均不是岛屿,中国不能以南沙群岛为整体划定领海基线并声索海域权利。南海仲裁案裁决给中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但也启示中国反思自身南海政策的不成熟之处,调整后续对策。中国应从程序上规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导致有拘束力裁判的强制程序的管辖,推进协商规范,提倡与东盟成员国建立南海争端仲裁庭;在加强太平岛等岛礁岛屿地位的举证方面促进两岸合作,建立岛屿指标体系和南海岛礁大数据库。  相似文献   

17.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崛起的进程进一步加快。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理论上讲,国力增长无疑为中国塑造一个更加稳定与和谐的周边环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与中国的蓬勃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也步入了"高发期",尤其在海洋争端领域。2012年4月,南中国海问题因中菲黄岩岛事件而升温,导致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一度受到干扰。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右翼导演的购买钓鱼岛闹剧和日本政府将  相似文献   

18.
海洋自由是现代海洋秩序的原则之一,其内涵包括和平时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称《公约》)赋予各国在不同海域不同程度的权利;以及战争时期,在规范海上封锁基础上,中立国船只自由航行和贸易的权利。从海洋政治的历史演进来看,先后有四个部分进入海洋自由完善的进程之中:提出海洋自由原则、界定海洋自由的权利边界、否定私掠与海盗以及...  相似文献   

19.
《新民周刊》2012,(38):97-97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于9月25日服役。此舰系从前苏联委托乌克兰制造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其建造工程自1983年在黑海造船基地开工,至苏联解体时尚未完成,为此工程一度中断。1995年,俄罗斯以偿债名义将"瓦良格"号交付给乌克兰,后者于1990年代后期将其出售给中国。"瓦良格"号从黑海运送到辽宁大连港的行程波折丛生。仅...  相似文献   

20.
天问·火星     
4月24日,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50周年纪念日,中国宣布了第一位火星使者的名字:"天问一号"。按照计划,它将在2020年7月搭乘长征五号火箭,远征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火星。这将是中国出发迄今最远的一次旅行。"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是屈原在《天问》里提出的课题,如今中国航天人将派出使者,试图去解开屈原之问。中国的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最先出发的是"天问一号",这是在以特殊的方式向先贤致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