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杨 《法国研究》2005,(2):101-108
一、历史研究目的论与历史编撰观 伏尔泰继承了西欧古典史学"垂训与求真"的传统,认为研究和撰述历史的目的是教育人们热爱道德,启发人们的良知,教诲人们从以往的历史中吸取有益的启示.他说:"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任何历史真理,而只是可以教诲和教育我们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李斯  李燕鸿 《法国研究》2005,(1):159-169
一、理性旗下的两个极端 近代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基督教哲学家帕斯卡尔有两次皈依,一次是随同家人接受了冉森派教义,第二次是目睹奇迹之后决定献身于上帝.其妹雅克琳在作为冉森派大本营的罗亚尔修道院里被据说来自耶稣荆冠的一根棘刺碰触后,腿伤当场痊逾.  相似文献   

3.
林硕 《法国研究》2013,(1):24-32
十八世纪,中欧文化交流迎来了新高潮,欧洲学者纷纷用自己的笔触描绘脑海里的中国文化,其中对中国极尽赞誉者,当推伏尔泰。这位启蒙翘楚以欧洲人的视角描述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然而,伏尔泰的著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误读。通过对其代表作《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以下简称《风俗论》)进行分析,可以将文化误读归纳为比附型误读、工具型误读以及缺失型误读三类。尽管三类文化误读的形成根源不尽相同,但都对中欧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伏尔泰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主要体现在反对基督教,主张自然神论,提倡宗教宽容以及贬低犹太教这四个方面。通过伏尔泰对宗教的四重认识,我们既看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也认识到它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在基督教信仰中,上帝是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上帝作为万能、至善、永恒和完美的神圣存在者,创造了世界,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上帝不仅是造物主,而且还是拯救者,因为他道成肉身,派他的独生子耶稣以无罪之身承担了全世界的罪恶并拯救了世人。上帝是基督徒信仰、崇拜和热爱的对象,也是很多西方哲学家和神学家思辨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启蒙时代是"欧洲"建构的关键时期,而介于欧亚之间的俄国,对"欧洲"观念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在启蒙思想家中,伏尔泰构造了较为权威的启蒙运动模式的俄国观,将其刻画为一个通过学习"欧洲",从而摆脱野蛮、落后,在"文明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同时,繁荣先进、文明开化的"欧洲"形象也呈现在这种俄国镜像中。伏尔泰塑造的俄国形象,对其后几百年欧洲的身份认同和欧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俄国作为"学徒"的预设的不平等地位,在数百年中主导了欧洲关于俄国的话语,至今仍然是导致欧俄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欧洲联盟与拉丁美洲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凡 《欧洲研究》2007,25(5):101-115
欧盟与拉丁美洲通过区域、次区域和国家间的固定对话机制建立了两大地区间多层次、多领域、多角色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一被称为"对话"的地区间关系模式是全球力量平衡和国际秩序建构的组成部分,也是地区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互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两大地区内部,但对双方各自的国际定位和内部演变以及两大地区以外的国家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世界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世界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具有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利益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政治基础;各国共同繁荣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经济基础;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构建调整国家之间利益和关系使之实现和谐的国际机制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根本途径;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迪 《法国研究》2014,(1):43-48,37
莫尼克·威蒂格,法国女作家、女性主义理论家。她用颇具个性的文学实践向我们展现了新时期法国女性主义全新的尝试,她努力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质文化的裹挟中、在男性话语霸权与女性普遍失语状态下、在对抗与和谐中寻得一种平衡和女性话语新的着力点,可以说,威蒂格所试图构建的新话语理论具有显著的前沿意识和革命精神,并最终成就了女性主义运动里一则新的神话。  相似文献   

10.
11.
于欣 《当代韩国》2012,(1):81-91
朝鲜朝妓女诗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过的是迎来送往的生活,周围的人不免充满流动、不确定性,因此她们的诗歌大多是与处于主流文化的仕宦文人唱和而来。唱和本身就是交流,这种唱和一方面使她们掌握了更多的对话机会,另一方面在当时的朝鲜也是一种社交礼仪,以诗作为对话的工具,是这些妓女诗人不得不的选择,她们写诗不是为了炫才,而主要在于表情,是期待着对方对自己的这份表白的回应,所以她们的诗直接生动,努力发挥着诗的对话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韩建交20多年来,两国关于对方的学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通过对中国CNKI韩国RISS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当前中国的韩国研究和韩国的中国研究的学术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两国关于对方研究在研究数量、结构、模式、侧重点和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今后,中国学术界需要加强对韩国研究的重视度,优化对韩国研究的学术环境,注重对韩国内部政治、经济、文化规律的研究,并对研究问题进行精细化处理,加强研究的深度和理论性。  相似文献   

13.
龚艳  宋健飞 《德国研究》2004,19(1):20-24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这个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论.德国资深批评者之一哈拉尔德·米勒专门出书分析并批驳了亨氏的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人观点的"冲突"入手,对两人观点的"共存"进行总结,从而点出米勒眼中的世界秩序,亦即文明的共存.  相似文献   

14.
2011年5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美国所经济研究室与战略研究室共同承办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后的中美关系:现状与趋势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财政部、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军事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张浚 《欧洲研究》2005,23(1):101-115
"欧洲"是个历史概念,在15世纪之后才普遍出现在欧洲人的讨论之中。"欧洲"和与"欧洲"相连的一些观念同欧洲大陆上的历史进程密不可分。欧洲目前的地理范围所展示的不仅是疆土,还暗示了欧洲人对自身的认同。理解"欧洲"观念的历史内涵,对于理解目前的欧盟东扩以及关于欧盟边疆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欧洲的地理范围、欧洲历史上存在的政治社会组织以及欧洲观念的文化内核三个方面,梳理"欧洲"观念发展的历史,并力图厘清"欧洲"观念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以应对中国崛起为目的的美欧"跨大西洋对话",指出美欧在对华关系上的一致与分歧.文章认为,美欧"跨大西洋对话"是中美欧三边关系的晴雨表.在此三边关系中,美欧关系仍是最紧密的一组双边关系,中美欧之间尚存在较深的分歧与猜疑,而中美关系则一定意义上使中欧关系复杂化.美欧"跨大西洋对话"对中国及中美欧三边关系具有深刻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跨大西洋对话"的积极影响,中国在处理对美、对欧关系问题时,就要着重加强中欧关系,并进而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7月8日下午,香港知名文化评论人马家辉做客星河湾名人汇,与著名学者陈子善、青年文化评论人顾文豪就"微博控与新中年"这个话题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18.
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报告显示,日语指示词コソア是日本人个人一天口语当中 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它的用法主要被分为现场指示和文脉指示两种。而日语教学中コソア 的最基本的用法——现场指示往往是最先导入的知识点。翻看一下我们常用的教材就不难 发现,コソア的现场指示用法往往被归纳为:コ指的是离听话人较近的事物,ソ指的是离听 话人较近的事物或离说话人不远不近的事物,ア用于指离说话人和听话人较远的事物。这 是以说话人、听话人为中心,对コソア的指示范围的平面分布进行的考察而得出的结论。现 场指示用法的コソア在对话中的对应则多被归纳为如下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研究》2021,(4):3-21
美国及其领导的北约在阿富汗进行的战争,以"反恐"为开始,但很快转换为在全球推广美国式"优越制度"的一部分。20年来,阿富汗战争并没有实现制度推广的功效,也没有为阿富汗人民提供稳定的福祉,更没有带来区域和世界的安宁。可以说,通过战争的方式在阿富汗废墟上嫁接西方制度的尝试是一次总体性失败。阿富汗是一个内部充满多样性的国家,很难以西方为模板被"构建"。将阿富汗纳入欧美国家所说的"自由国际秩序"的设想已经破灭,这是美国在阿富汗失败的主要教训。阿富汗问题的另一个启示是,欧亚区域秩序的构建还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有的北约、欧盟、欧亚经济联盟、上合组织,以及南亚、中东的各类区域组织,都尚难成为整全性的欧亚秩序模式。可能还要通过次区域进程的逐步提升,以及"一带一路"方式的非刚性区域体制构建,强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引领等务实合作,才能够逐步地走向欧亚总体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袁征 《美国研究》2007,21(4):146-149
2007年11月15~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对话与交流:中美合作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陈佳贵副院长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致欢迎辞。与会者来自中美两国政界、商界、学术界和媒体。近30名美方与会者来自24个机构,包括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亚历山大.卡斯勒(Alexander Karsner)、前北约总司令克拉克(Wesley Clark)将军、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等。中方与会者来自外交部、文化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国防大学、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