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迁徙自由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对迁徙自由采取了限制态度。在宪法上明确公民的迁徙自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差别性规定、建立统一的可以流通的户籍管理制度、实现迁徙自由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通过户籍改革,可为迁徙自由的实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位居成都市二圈层的温江区,围绕深化城乡统筹、全面推进“三个集中”、加速“三化联动”的要求,坚持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市场化改革取向,以群众为主体,突出“还权赋能”核心,配套实施了以构建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为基础的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要素流动”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和“公民主体、民主实体、服务规范、运转有序”的现代公民社会治理机制,逐步构建新型产业功能区,实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农村可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3.
当前,户口关系依然关系到各阶层群体的切身利益,仍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分部门、分阶段推进现行二元制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户籍改革的制度性障碍和非制度性障碍,整合与户籍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统一的户籍法,户籍管理机关仅以申请人的居住地为准来登记户口,最终实现人口自由迁徙,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享有同等权利,对于保障公民享有平等权、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持久稳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已经到了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难题的关键时刻。应当找准症结、拓展思路、下大决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历史任务,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统筹城乡人口和产业布局、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等等,力争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使甘肃全省普遍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这一目标要遵循政府调控、城乡统筹规划、工业化带动和逐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应着力抓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辐射及制度建设等重点,改革创新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采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大农村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和小城镇发展等措施,分区域分步骤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户籍制度改革已经由社会呼声转变为国家政策。尤其是,中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最大,户籍制度改革必然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文章认为,当前我国户籍制度附加有较多利益,人口迁徙具有国际移民制度特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推力是农村功能减弱,不能再承担经济发展原始积累和就业“蓄水池”的作用;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拉力是中小城镇发展需要,这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将来中小城镇的发展竞争将由GDP转变到提升公共服务上来,中小城镇应坚持创新,分轻重缓急,逐步提升当地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城市化的阶段。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这一时期建设的主要特征。因此,要抓住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重点抓好: 1.增强规划意识,讲求规划质量,科学勾画小城镇发展框架。 2.加快改革,排除人口流动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 3.以土地为支点,限制增量,盘活存量,实现小城镇有序建设。 4.树立“经营”观念,利用市场机制,有效盘活小城镇建设资金。  相似文献   

7.
顺应人口形势转变的需要,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较之于立即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单独二孩”政策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更有利于实现人口规模均衡与人口结构均衡的有机统一。由于“单独二孩”政策不足以充分改善年龄结构、增加劳动力数量,在此基础上全面放开二孩是继续推进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的未来方向。但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决不能过度放大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作用,仅仅依靠生育政策调整完善无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需要配套实施其他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新高度,也为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和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总的依据和遵循。认真研究其本质特征,深刻把握其基本要求,积极探索有效推进的方法路径,既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在人地紧张的压力下,浙江地区出现了自发性的人口流动和迁徙,以稀释其日显拥挤的人口能量。人口的流动与迁徙,一方面促进了环境保护意识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及人口迁出地的生态环境的休养生息;另一方面亦是浙江山区环境的恶化、平原冈地生态的脆弱及城镇污染严重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土地流动作为激发农村社会活力的主要因素,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但在地方政府“卖地财政”和村庄集体经济“空壳化”的背景下,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和村民自治的落实不到位,违背农民意愿和存在矛盾隐患的土地流转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安定与和谐。本文在对F村土地流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落实村民自治与改革农村制度,是实现农村社会活力和农村社会稳定动态统一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1.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实现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双降”目标,是新时期促进贵Jt,l~il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内在要求,应将其放在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去认识和把握,以提高认识,确保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12.
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在我国实现迁徙自由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和加强城市化进程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因此,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应以迁徙自由为价值导向,取消二元户口管理结构,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化进程的加快,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共河南省濮阳市委针对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从2000年开始,在全市以“连成效应”为切入点,以实践“三个代表”为宗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走出了一条“以典型带动党建、以党建促进发展、以发展实现小康”的农村党建新路。一、农村党建新形势需要典型,农村党建新发展产生典型党的十六大…  相似文献   

14.
流动选民的政治权利如何落实和保障,是伴随中国社会转型期人口加快流动对民主政治建设提出的一个新课题。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人们择业自由的扩大,使城市人口由昔日“单位的人”变作“社会的人”,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由“土地的人”变为“城市的人”或城乡“两栖人”。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流动选民的选举权落实得好不好,是这一群体全部政治权利落实状况的标志,是我国政  相似文献   

15.
加快发展水利,着力改善民生,对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意义十分重大。作为地处“三江”流域的乐山市,水资源分布不均,渠系配套较低,骨干水利工程不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等困难和问题成为制约水利发展的“瓶颈”。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力度,推进依法治水和科技兴水。强化水利管理和改革,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才能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实现构建和谐水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到2008年三十年以来,我国农村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社会关系(主要是城乡关系)三个层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山东省30年来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是政策稳健,连续性强;嫁接结合,善于创新;落实扎实.重视县城等等。在山东农村改革中,农业良种工程、农业产业化、农业国际化和注重县域经济四大亮点是举国公认,最令人信服的。30年改革成绩巨大,但也存在人多地少、效益递减和农民在激发农业发展新动力中诱发农业发展新矛盾等隐优。为更好地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面向农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引导加快土地流转;以选好配好基层领导班子为目标,引导和加快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等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17.
培养“四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培养“四有”公民的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在新形势下,系统学习培育“四有”公民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绿色新村”建设,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轴心,以农村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优化集成为目标,实行城乡统筹,转变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式,逐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南京模式,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探索和尝试,是我市深入实施“绿色南京”战略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实现“建设新南京,全面达小康”总体目标的现实要求。近年来,南京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构建农村绿色人居环境、发展农村绿色能源和发展农村绿色高效生态产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时也面临观念、制度、资金和科技等因素的制约,为了全面深入地推进“绿色新村”建设,进一步理清今后一个时期的推进思路,课题组建议,统筹城乡规划管理、进一步强化“三农”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开发创新、提高绿色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构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制度与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突出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9.
迁徙自由是公民基本的宪法性权利 ,这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的共识。遗憾的是 ,我国现行宪法没有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宪法应当保障和促进公民应有权利和自由。迁徙自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 ,并且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我国目前正在进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首先应当做的是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确立公民的迁徙自由 ,当然迁徙自由也有其应有的范围及限度。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屡面都存在不小的争议。归根结底问题在于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改革目标或取向看法不一。本文从中国国情出发,围绕“迁徒自由”概念的定义梳理,真正界定其适用定义为现实层面的“迁徙自由”,同时指出实现现实层面的“迁徙自由”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论证了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