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笔者认为,要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这是因为: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有无法治意识及其法治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人民群众只有在具  相似文献   

2.
余振国 《江淮法治》2010,(19):52-53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其独特地位和职能是宪法赋予的,也是其他任何组织无法替代的,因此其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具有十分独特的重要作用。一、人民群众通过人大发挥依法治国的主体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主体自然就是人民群众。那么人民群众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挥主体作用呢?  相似文献   

3.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决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清人民主体地位的含义,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制监督等方面来体现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正确认识“依法治国”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认识“依法治国”的内涵CORRECTLYUNDERSTANDINGTHECONNOTATIONOF“RUNTHECOUNTRYINLAW”郭宇昭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就是人民群众整体力量的集中代表,社会主义法是凭借这...  相似文献   

5.
我个人认为,对依法治国的“国”不应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来理解,而应该从本质上来理解,即依法治国的“国”应当是指国家政权、国家机器(包括掌握国家政权、操纵国家机器的人)。按照这一理解,依法治国就应当是指依法治权、依法治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其构建过程必然要凸现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觉醒,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促进人的主体性觉醒,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为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提出了要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检察机关和辩护律师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新刑诉法实施环境下构建新型检律关系,推动法治建设,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不是政治口号,是重要的宪法规范;依法治国的权力主体是人民,义务主体是政府;依法治国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和政治上的合理性;依法治国植根于社会的客观实际;依法治国有特定的对象、时间和空间效力;反对把依法治国庸俗化。  相似文献   

9.
刘贵祥 《人民司法》2013,(11):20-24
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中均强调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治国,要坚持司法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党组要求全国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工  相似文献   

10.
记者: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对政府来说,您以为应如何贯彻? 应松年(以下简称“应”):要实现依法治国,对政府来说,主要是依法行政。记者:请问,为什么依法治国对政府来说,主要是依法行政,两者关系如何? 应: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表达意志,政府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它的任务是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意志,也就是执行法律。因此,依法治国是全局,依法行政是局部。但它是最重要的局部,依法治国的关键、核心是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对象是国家各级权力机关。"依法治国"的本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所以,反腐倡廉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总结我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的经验、教训,要在源头上预防和解决问题,就是依法约束权力。法制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当前滥用权力,导致腐败,已成为腐败现象的主流,如何有效地对权力进行法律监督,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仅对"权力的法律监督"这个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有理论意识,而且有更重的政治意义,就个命题本身有很强的现实性、迫切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坚持四个维护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尹忠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全国人民面向新世纪实施的一项伟大工程。实现这一伟大工程,需要完善的立法,更需要公正的司法。人民法院要完成好在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所担负的光荣使...  相似文献   

13.
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一些学者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乃“先治官”。一、要实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必须“从严治官”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官”即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依照人民的授权,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所以,“官”实质是人民的公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逐步侵蚀到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14.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确保依法治国这一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落地生根,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方面新需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宪法法律及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得到切实有效实施的必然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在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创新政治参与途径和形式,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建立依法决策机制、规范权力运行,加强人权的法治保障,狠抓“关键少数”、增强领导干部民主法治意识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主要包括深化立法实践、执法实践、司法实践和守法实践四个维度,需要加强思想保障、政治保障、组织保障、行动保障和监督保障.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党提出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这是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的,也体现了党对国家的建设有着独到的见解.要想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要认清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从这两个方面来努力,把握好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进步,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最基层的单位,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是推进社会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最前沿,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主体.做好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事关经济行稳致远,事关社会安定和谐,事关人民美好生活,对于立足审判职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石玉平 《政法学刊》2003,20(5):76-79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主要环节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教育;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8.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国家要实行法治,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使国家成为一个法治国家.这个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准是:1、立法机关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制定法律.并形成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立法的全部内容,必须反映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客观规律.反映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最根本的是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利益.2、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法制国家,依法治国是基本国策。不过,“徒法不是以自行”,有法可依之后,还需要严格地执行,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将法律文书上的权利变为现实的过程,是构建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保障,因为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0.
一、如何理解依法治国 从抽象的角度来理解,依法治国是指通过法律来治理社会和国家,实现法律的全面统治。社会和国家是法律在统治,而不是人在统治。 从法学理论的角度来理解,依法治国是指依靠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合理地配置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的法来制约国家权力,规范社会主体的活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管理各项社会事务,从而形成公正、高效、公平、稳定的社会秩序。它的直接要求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