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性问题是我国法制建设、法学研究与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需要深入的探讨。搞法律是搞科学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制定一九五四年宪法时就提出来过,然而,我们的认识却没有跟上。现在,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反映,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科学总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进一步深化理解的反映,它帮助我们破除对社会主义模式的僵化认识,使我们能够从国情出发,正确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环境,从而把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推卸的历史任务。从法学的角度看,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十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广阔背景下拓新视野,重新认识变革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中的法律现象,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在实践中升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定律,法学理论也不例外。无论是法  相似文献   

3.
一经济法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因此,它和客观经济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客观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经济法则不同,它是统治阶级意志在经济领域中的法律体现,是一种主观意志,不过这种主观意志具有一部分人强制另一部分人的性质,也就是一种国家的意志。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无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一致的,因此,作为国家意志的经济法和客观经济规律应该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国家完全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洞察各种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掌握它们的规律性,并把它们正确地反映到法律上来。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  相似文献   

4.
<正> 对于一种现存的社会经济关系,应该用什么样的法律制度加以调整,这绝不是一种随意性的行为,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用以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制度也在按照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着。正确地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是我们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立法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法学》1986,(7)
为了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搞“四化”一定要有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搞社会主义建设,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法制作保障,就会受到干扰、破坏,甚至走到邪路上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能动地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方面,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并非只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它不仅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起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上层建筑中的法律更是这样。与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相比,法律更能影响经济基础。这是社会的客观规律。当人们认识和利用这种客观规律。制订出反映经济发展要求的法律,就能够促进经济关系的发展。当前,在我国的改革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正在被新体制所代替。这种新旧体制的交替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内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说到底是一场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思想和旧传统、旧习惯的矛盾和斗争,因而它不是一个早上、一纸命令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渐变的过程,要经过我们艰苦工作去完成的。经济、法制协调发展,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经道路、必要步骤。它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经济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不仅要采取行政手段,而且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改革中的种种矛盾,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再从我国所有制结构上看,虽然仍然是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二种社会主义公有制  相似文献   

6.
法律作为统治阶级制定的全社会必须一体遵行的行为规范,据文字记载已经有了三四千年的历史.研究法律自身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法律自身发展的规律的问题与法律表现客观规律的问题,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前者是指法律这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法正义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制度是否公正与正义,要看法所保护的社会制度是否公正和正义;正义和正义观都受到一定经济基础的制约,并最终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正义思想作为人类文化的精华,具有客观的历史延续性。就本质而言,社会主义法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最高类型的法,它吸收了以往法律文化的一切合理因素,包括正义思想的法。社会主义正义对法的基本要求是:权利和义务相一致;法律面提人人平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正义与现实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实中的法是评价人们行为合法与不合法的标准,但不是评价人们行为正义与不正义的全部标准。社会主义正义要求在法的创造和执行过程中,充分遵循反映社会主义正义的各种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8.
作为法学体系中重要学科之一的法律史学,应当包括无产阶级法制史(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社会主义法制等)、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和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史,以及有关法律与法学的各种专史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要从经济来看法律,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来了解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并由此探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决定法律关系,社会经济形态决定其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形态和面貌。据此看中西法律和法律史的不同,自然经济决定了中国法系的形态和面貌,商品经济决  相似文献   

9.
<正> 近几年来有人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存在,当然也就更加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法律思想的存在。这种观点不仅是有害的,同时,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客观地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尽管不少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事实上颁布了许多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但是人们并没有从经济法这个角度去认识它的存在。因此,现在我们还没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看到有关直接涉及经济法字眼的论述。但是,不能因此否定他们的经济法律思想的存在。可以这样认为,凡是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法  相似文献   

10.
法律思维: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检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法律思维可从思维方式的视角来理解 ,它注重的是人们站在法律的立场 ,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和惯性 ;它更强调法律的固有特性、法律自身运作的文化积习和性格。研究法律思维 ,就是要容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成为科学的根本条件。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达到对于法的本质和规律科学认识的桥梁或渡船。没有这一桥梁或者渡船,就无法达到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真理的彼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反过来又成为人们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所…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制建设的协调发展,反映了我国法制活动的规律性要求。根据我们党对实践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今天明确地提出讨论解决我国法制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主客观条件比任何时候都要好。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系统,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党的领导是我国法制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法制能够不断健全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按照法制活动的客观规律办事,实现法制建设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法制工作的领导,有效地组织各个方面密切合作。搞好法制建设除了这个根本外,还有许多可供利用的环  相似文献   

13.
论法律规范的社会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法律规范的社会渊源孙笑侠法律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规律的反映又是意志的体现。法学史上的"自然法"、"理性法"观念都以不同的表述区分了"法"与"法律"。人们在这里把"法"一般理解为两种情况:第一,它是客观规律;第二,它是人的具有价值因素的意志、观...  相似文献   

14.
法律和规律的关系正在引起人们的注意。它关系到法律的本质,关系到社会主义法制能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要谈法律和规律的关系,必然碰到另一个问题,即法律和意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形成、负面影响及对策●戴潮黄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所谓利益,反映的是人与周围世界中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意义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人们受客观规律制约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利益具有两方面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民法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法。但是对于民法在国家的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法的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民法与某些法学家所主张的经济法的关系等等问题,目前法学界的看法很不一致,需要根据法学理论,特别是关于法的体系的一般原理去进行分析研究,以求逐步取得比较统一的认识。法的体系问题是个一般法学理论问题,但也是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问题。它的正确解决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制,使国家的立法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使法律正确反映客观规律,从而使国家的整个法律体系及其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法律是一种强制性行为规范。其目的是为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作为工人阶级及其广大劳动群众意志的反映,具有组织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作用,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法律必须反映客观规律。科学技术成果是自然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社会主义法要反映客观规律,当然包括要反映科学技术的成果。当前,举世瞩目的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法学面临着新的课题。新的技术革命,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电脑)渗透到各个领域。以电脑为中心  相似文献   

18.
高汉荣 《行政与法》2002,2(11):59-62
本文阐述了在中国共产党80年的光辉历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以自己的实践创造性地不断探索和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并从中得出三点启示: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摆在首位;必须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9.
法律模式转换: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体制模式制约着法律模式,法律模式反映经济体制模式的内在要求。我国改革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固有优越性的最适宜的形式。由其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模式则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固有优越性的最适宜的法律模式。但由计划产品经济法律模式转换为市场经济法律模式绝非轻而易举,它将是由人治到法治、由权力至上到法律至上、由身份到契约、由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20.
法在批判继承中发展,这是人类历史上法律发展的客观规律。如何认识与利用这一客观规律来健全我国法制,加强我国法治,有如经济规律对经济改革一样,这是创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需要从理论上给予正确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法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社会科学》(上海)1983年第4期)一文中,我们着重谈了这一规律的客观表现,这里着重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阐述对旧法可以批判继承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