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的大学     
李晓 《公民导刊》2013,(7):53-53
<正>1959年秋,父亲考入了家乡城市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那年,父亲已经21岁了,在班上算大龄青年了。他穿灰色咔叽布上衣,脚踏爷爷编织的一双草鞋迈入了大学校门。老师问他:"你没有解放鞋啊?"父亲尴尬地低下了头。一周过后,爷爷进城卖了扫帚,陪着父亲去店里,花了1元6毛钱,买了一双解放鞋。那天,父亲一直把鞋抱在怀里。爷爷陪父亲来到一家卖包面的馆子里,吞了吞口水问:"多少钱一碗?"老板回答,1毛5。爷爷说,来一碗吧。那一碗包面,爷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吃了吧,读书比种庄稼还辛苦。"父亲埋下头,吃了几个包面后,又推到了爷爷面前:"爸,我肚子不舒服,您吃了吧。"爷爷明白,父亲是在装,他索性站起身:"我也不想吃,那就走!"父亲走了几步,又退回来,  相似文献   

2.
正我出生的时候,有人上山告诉正在砍柴的哥哥:"你妈给你生了个小弟弟,这回有人帮你干活了!"。哥哥说:"那么小,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帮我干活?"。哥哥比我整整大二十岁。那时程家的日子已过得红红火火,供几个孩子读书不是什么事儿,但当家的爷爷因为到城里读过书的爸爸没给这个家族带来荣光,就不让哥哥这个长孙读书了。爷爷这决定误了哥哥的一生。那些年爸爸在外地教书,和我们分居两地。爸爸  相似文献   

3.
点一盏心灯     
去年冬日的一个下午,我收到邻市的一封来信。当我一口气看完这封字迹略显稚嫩却充满了真情的信时,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是一名在监狱服刑的19岁男孩子的来信。当同龄人正在无忧无虑地读书时,他却要在森严的监狱里度过人生最灿烂的年华。我出生在他所在的那个城市...  相似文献   

4.
《黄埔》2016,(6)
正我是一个被黄埔老军人亲手抚养长大的孩子,从我刚降生还未满月一直到高中毕业后离开家乡乌鲁木齐赴京读书,这期间的整整18年里,我的爷爷奶奶承担了陪伴、照顾、培养、教育我的全部责任。自幼我和爷爷的感情就特别好,可以说爷爷是这个地球上对我而言远胜于一切的至亲之人。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北京,  相似文献   

5.
《小康》2017,(20)
正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太爱读书"是一种病。别担心,我没说什么反话。很多人有一句口头禅,叫做:读书是永远不会亏本的投资。我过去也这么认为,毕竟从小听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长大。什么"读书就是好"、"开卷有益",这样的话听多了,自然觉得读书成为了唯一"政治正确"的选项,它变成了不能挑战的信条。等到我猛然发现有点不对劲的时候,已经看到了太  相似文献   

6.
读书三题     
刘德存 《前进》2016,(4):59-61
正深夜读书肖复兴曾经说过:"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静的宿营地,放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地尽情飞翔。"我真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不是在求学的时代,而是在参加工作以后。上小学的时侯,感兴趣的小说、图书之类,只能偷偷地看,若被养父母大人看见了,不仅书被没收,而且还要挨一顿骂。上初中时,记得有一年到生父母家去,爷爷从外面带回一本《红楼梦》,问我能不能看懂,还没等我回答,他就让我试着看看。我当时虽然想看,嘴  相似文献   

7.
祖孙的约定     
余逸琪 《台声》2013,(1):85-85
我的爷爷余健湖,1928年4月出生于台湾嘉义。台湾光复后,怀着一颗爱国心,由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公派到北京大学读书。北京和平解放后,爷爷于1949年4月光荣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祖国的解放献出台胞青年的爱国热忱。1958年,爷爷从部队转业到汕头市第三中学,从事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蒲元 《黄埔》2020,(2):70-74
国栋是我的老同学,若从幼儿园算起,我们相识已近40年。后来,国栋学医,在美国读完博士后回来做了大夫,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常看到各种医学的讯息,倒也习以为常。不料,那日突然收到国栋的微信,一连数条,先是两张照片,而后是一段恳切的话语:"老同学,这是我爷爷的资料。爷爷参加过抗战,而且受过枪伤。老人家戎马一生,后来很坎坷。我今年清明节还回湖南老家,给我爷爷扫墓了。祖屋的东西,现在就剩下这两张照片了。我很想了解爷爷,拜托你帮我研究一下,给我好好讲讲。"  相似文献   

9.
时光荏苒,日月穿梭,又是一年清明日,让我想起如仍健在已达百余岁的您——我的爷爷裴鸿汉。1919年9月,您出生于河南省延津县。您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那时候,家道中落,为了能够有所发展,您只能走出家乡。裴氏家族有"耕读传家"的家风,您就准备传承读书这一方面了。长兄如父,您的大哥在陇海铁路工作,是陇海铁路调度股长,可以说手握实权,为您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也深刻影响了您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0.
火柴遐思     
蒋新平 《传承》2009,(21):64-64
爷爷是个"老烟瘾",身上总少不了三样东西:一小袋烟草,一根黝黑发亮的烟杆子,一盒火柴。爷爷的火柴盒曾经是我念念不忘的物件,如今火柴已经渐渐消失在人  相似文献   

11.
《时代潮》2000,(9)
当一些大款们哀叹穷得只剩下钱了的时候,在沂蒙山区,一位腰缠万贯的农民女大款有了自己的选择——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马厂湖镇东迭庄村小学里,有一位39岁的小学生叫蒋庆芝,她可能是全山东省年龄最大的一名小学生,很可能也是全国之最。她就是该村远近闻名的首富"鸡粪大王"陈宝柱的妻子。少年读书梦断  相似文献   

12.
《黄埔》2018,(5)
正2018年4月18日,我们到浙江永康访问了一位抗战老兵徐逸容(现名徐新容),以下就是徐逸容讲述的一生的经历。在黄埔军校读书我1918年11月生于永康城塘,爷爷是个铁匠(永康自古以盛产“小五金”著称),父亲靠种田为生,家里有十几亩土地。小时在村里读过私塾,后进入梅城小学读书,小学毕业,考取永康中学。七七事变爆发后,同学们义愤填膺,纷纷报名参军。1937年,中学毕业时,我  相似文献   

13.
另类阅读     
<正>前辈读书人施蛰存先生说:"我很怀念我十四五岁至二十多岁这一段读书经验。书读了不少,都是为读书而读书,没有功利观念,所获得的,可以说是纯粹的读书之乐。"这的确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最近有一篇回忆历史学家郑天挺的文章说,郑先生研究明史"不分场合,不管地点,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读史料、做卡片、做研究……他研究明史,并非以发表文章为目的,而是为学术而研究"。评论者感慨地说:"这与时下不写文章不读书,读书是为了发表论文而  相似文献   

14.
一封特殊的来信演绎出一段感人的真情——3月5日这一天,《中国保安》杂志社总编王梅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寄信人是云南省昆明市保安培训学校中专部二中队的学员朱丽芬,在信中她这样写道:“中国保安杂志社的叔叔、阿姨们:你们好!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中考后没能去所考取的学校读书,而是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我曾想以后就像我的父母一样,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平平淡淡地过一生就行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经人介绍来到了云南省昆明市保安培训学校,成为该校一年级的学生。我很喜欢这里,在学校,除了训练就是学习,对将…  相似文献   

15.
现在,中国大陆一部分大、中、小学生和研究生中出现了厌读倾向,原因是什么?在教育立国、科技兴国的呼声中,为什么有人厌读?既然是厌读,这什么又出现了"留学热"?留学不也是学吗?不也是读书吗?看来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读书是否有用.读书的巨大功用是举世皆知的.问题的症结是:读书"无钱".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比不上从事  相似文献   

16.
<正>大家好,我叫张博君,来自太原市住建局中铁大桥局七公司。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桥三代"的故事。说起与桥的渊源,就得追溯到我的爷爷——新中国第一代大桥人。小时候常听爷爷说:"我是做技术工作的,跟数据打交道,一定要敬畏质量,坚守底线!"1955年,爷爷参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那时候,修建长江大桥  相似文献   

17.
读书=做人     
<正>"读书与做人"这个题目中有两个词,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做人,中间加了一个"与"字。我想,最好把这个"与"字改成一个等号,即:读书=做人,做人=读书。清初学者陆陇其说过,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如果不落实到自己身上去领会书中的道理,则读  相似文献   

18.
奶奶     
<正> 学龄前有很长一段时间,爸妈把我寄养在奶奶家里。等到读书了,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和爸爸坐上火车,去那个我熟悉的地方。老屋的高墙黑瓦一日日斑驳下去,而爷爷挂在堂前的照片却日渐年青起来。岁月就这样不经意地滑过了。奶奶年青的时候,一定是个大美人,现在仍依稀可见那流转的眼波,只是嘴的轮廓稍嫌大些,可能不符合旧时的审美观吧。  相似文献   

19.
爷爷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这是我一生最以为荣的。但我出生时,爷爷却已经走了,这自然成了我一生最大的憾事。父亲很少提起爷爷,哪怕是清明一起去八宝山,父亲的表情也始终是严峻的,我们只能默默诉说自己想说的话。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前夕,父亲才和我有了一次关于爷爷的长谈。那一次,我落泪了,我为爷爷不平凡的一生而感慨万千。去广州,去黄埔,一直是我心中的向往。2004年5月,我终于成行。上午10时,太阳已完全占领了这个城市,我们来到了鱼珠码头,阵阵江风带来了丝丝凉意,也给我带来了一丝惊奇,我原以为这会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可码头边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     
《世纪行》2021,(4)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政协、省政协领导关于读书活动的有关要求,自2020年7月上旬以来,湖北省政协机关广泛开展以"我品书香·创先争优"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引导机关干部职工"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着力打造"学习型机关",努力建设"书香政协"。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在省政协网站"书香政协"专栏分享了一批读书心得体会,营造了以读书凝聚力量、以读书推进工作的浓厚氛围,展现了政协机关干部职工的良好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