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理解“中国之治”的理论内涵与重大意义,需要拓展观察视角,通过多重逻辑加以分析和阐释。从历史逻辑上看,“中国之治”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不断深化阶段和开启“中国之治”新篇章的新时代阶段。从理论逻辑上看,“中国之治”正向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迈进,它的最大逻辑在于党的领导,前提在于制度化建设,价值依归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从价值逻辑上看,“中国之治”的意义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中国之治”新篇章的开启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同时“中国之治”也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用人历来是关系国家社稷治乱兴衰的根本问题。中国历代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 ,无不高度重视选人用人问题 ,并留下了丰富的著述、深刻的思想和宝贵的经验。历史上用人上的成功之道 ,对于我们正确地选人用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综观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人才是成就一切大业的基石和先决条件 ,用人是为政之本、治国之本、安民之本。古今中外 ,凡成就大事业者 ,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墨子说 :“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墨子·尚贤》)汉代刘向指出 :“要在得贤而任之”,…  相似文献   

3.
《青箱杂记》载:宋仁宗时,陈执中作宰相。女婿求他给个官做,陈拒绝说:“官职是国家的,不是我卧房箱中之物,怎么能随便给你!” 与陈执中相同的,古时还有。 明景泰四年,王翱为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才治”。相当于今天的组织或干部部长,专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考”50年,仿佛一开始就走在康德“二律背反”的小路上:一方面,国家需要它,并由法律文件宣布“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另一方面,人们始终在不停地批评它,近10年则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人历数“高考”弊端有九条、十条之多,颇有深恶痛疾之慨;更有甚者要“废了‘高考’”,或主张“21世纪不高考”。 其  相似文献   

5.
国家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大批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人才考选制度的典型,秉持公平与效率,造就了大批符合儒家道德的人才,起到了“一道德”的作用,维护了历代王朝政治秩序.然而,科举制存在着科举考核与政治实践脱节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儒家士大夫尚德治、礼治,轻治国之术的弊端.而公吏、幕僚等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内在缺陷.传统人才选拔的实践,为当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提供了有益经验.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理念下,人才的考选应该在加强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的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与岗位,对“德”、“才”二者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6.
创 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灵魂。文化可以说是国脉之所系 ,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兴 ,则国家兴 ;文化衰 ,则国家衰 ,而文化的兴衰 ,重在创新与否。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提出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江泽民同志这段话 ,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加以理解。人类文明史更表明 ,创新能力在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某些文化思潮、科技发明等 ,是能给人类的整个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的。比如说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思潮、启蒙运动中的启…  相似文献   

7.
林炜  傅艳蕾 《理论导刊》2021,(8):110-115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依然可以通过内部革命手段实现资本主义制度跨越的构想,这一设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管窥“中国之治”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中国之治”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光辉体现与创造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因此,基于跨越设想,对“中国之治”作出唯物史观的阐释十分必要,这对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新蕊 《理论导刊》2023,(12):72-77
“中国之制”规范“中国之治”,“中国之治”践行“中国之制”,实现了中国式“制”“治”互洽。其内在逻辑集中体现在“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本土内生、“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耦合共进、“中国之制”嵌入“中国之治”现实可行、“中国之制”提效“中国之治”自觉自信四个方面,彰显了“制”“治”生成合洽、关系契洽、运行协洽、转化融洽,为更好探究“制”“治”规避西方式乱象、实现在中国的互融互通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9.
庄子之学恢宏渊博 ,理论根基虽然是源于老子 ,宗技却独有所荣。表现在行政理念方面 ,则是从民生的角度着眼 ,更加强调“无为”与“无治” ,明确主张人们要较多地依照他们的自然性、自由性、自主性来生活。这是他通过深入透视历史 ,敏锐观察现实而找出的“救世”之方。平心而论 ,这“救世药方”虽然有些玄虚。但其批判价值却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0.
“郡县治,则天下治。”一个把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冷暖挂在心头的当代“县令”,他的冷暖如何?他们工作、生活、精神上面临的苦恼和困惑,谁在关心,该如何关心?  相似文献   

11.
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约之以法”、“导之以德”的治企之道,换句话说也就是“制约”与“倡导”。一般说来,“制约”是硬约束,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倡导”则是软约束,具有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人才提供广阔天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2013年7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青年要勇于创新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3.
翻开报刊杂志,常常可以看到这类报导:某某君拒吃请多少次,拒贿赂多少元,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多少元。因此,有的便作为“典型材料”逐级上报;有的受到表彰奖励;有的则受到提拔重用;有的则“廉政”之名传扬遐迩……我们暂且不对这类“先进事迹”综核名实,单就拒贿而言乃是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任何一级的国家公务员无论以何种方式收受贿赂,都是触犯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这个意义上讲,拒贿乃是每个国家公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职内之责,有何奖励、表彰可言?时下有些人所谓的“廉”是存有私心的,他们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廉”…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曾主张治一点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以为这些也是“中国学问”。近来碰着几件事,觉得在上述诸“史”之外,还当有一“史”——“整人史”,其“学问”实在更大,倘有人整理出来,不但可知古,还能鉴今,并足以诫将来。 我们听惯了无知的权势者残害人才的故事,楚厉王断卞和之足,汉文帝误贾谊之才,清初的文字狱,“文革”的冤假错案。无知加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功夫”对人的一生确实重要。不过“功夫”有正道和邪道之分。把“功夫”用在正道上,可以使一个人在某一专业上精进,成为优秀的人才;而把“功夫”用在邪道上,则会使人堕落、倒退,严重的还会成为人民的罪人。  这些年来,已被法办的那些腐败分子,如胡长清、成克杰、远华走私案的贪污犯罪分子等,如果说他们没有智商,没有才华,那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他们很有才干,不过他们把才干邪用了。“功夫”邪用就必然要出邪才,邪才是滋生腐败的基础。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就必须防止“功夫”邪用和重…  相似文献   

16.
人才问题,是邓小平同志最为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他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早在1982年10月他就指出:“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1991年8月,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为此,他“建议中央  相似文献   

17.
江 泽民同志以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为指导 ,站在新的高度 ,审时度势 ,对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等问题作了一系列的论述。具体来讲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指出了我们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江泽民指出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 ,知识的创新 ,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因此 ,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 ,使科教…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新的世纪能否兴旺发达,全赖于人才。自然环境是人才生存的基础,社会环境也同样是人才成长、发展的基础。人才离不开自然,更离不开社会。如果说自然能陶冶人才的性情,那么,社会则是冶炼个才灵魂的大熔炉。因之,自然与社会构成人才发展环境学研究的两大侧面。这两个侧面是推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的直接要素。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使经济建设与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人才发展的环境思考,是人才成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就必须营造有利于人才掘起的三种环境:思维环境、周边环境和决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科学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国际经验表明,经济社会越发展,科学技术越进步,人才的作用就越大。人才工作事关党的兴旺发达,事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要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的紧迫性,在具体实施中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乐观的愤激     
德斐 《瞭望》1991,(25)
鲁迅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函(见新版全集卷十一)有云: 历观国内无一佳象,而仆则思想颇变迁,毫不悲观。盖国之观念,其愚亦与省界相类。若以人类为着眼点,则中国若改良,固足为人类进步之验(以如此国尚能改良故);若其灭亡,亦是人类向上之验,缘如此国人竟不能生存,正是人类进步之故也。语若偏激,而令人震撼。早于胡适所谓“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之论,更早于毛泽东关于“球籍”的警告。尤其是指出中国若不“改良”便唯有灭亡一途,而竟把如此的中国之灭亡与人类的进步联系起来说,是以震聋发聩。幸亏先生是公认的爱国者,否则仅据这封归档的私信,也就足以使某些人觉得如何如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