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2006,(9)
在国外,医疗广告的发布和管理情况也各不相同.美国的医疗广告和其他广告一样,是媒体上不可或缺的一块,但是美国对虚假医疗广告的打击力度很大.  相似文献   

2.
《创造》2006,(10):107
在国外,医疗广告的发布和管理情况也各不相同.美国的医疗广告和其他广告一样,是媒体上不可或缺的一块,但是美国对虚假医疗广告的打击力度很大.……  相似文献   

3.
据报载,自2005年元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开展“打虚假、树诚信”广告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欺诈和误导消费者的保健食品广告、药品广告和医疗广告。但是,有些地方却迟迟不见行动,各种保健食品、药品和医疗的虚假广告充斥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误导一些消费者受骗上当,不仅使一些群众遭受经济损失,也对市场秩序造成严重危害。长期以来,只要打开电视机,保健食品、药品、医疗的虚假广告,充斥一些电视台的各个时段。“鼻络通”、“藤草追风液”、“长源欣通片”、“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等虚假违法广告反复播放。普遍存在用消费者、患者、名人、专家、权威机构等名义推荐介绍,证明功能疗效;对药品治疗效果夸大宣传,“多少万人已治愈”,“多少万人正在服用”,“根治”、“彻底治愈”等等。  相似文献   

4.
宗合 《辽宁人大》2006,(11):38-39
虚假医疗广告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人大代表对此极为关注,多次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但虚假医疗广告却屡根本法不止,是什么原因让其如此猖獗呢?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刘洪斌等4位在全国各地方电视台频频露脸的"专家"、"神医",被曝光为"表演艺术家",一时间,医药产品虚假宣传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当网络成为虚假医疗广告的重灾区,人们已然提高了警惕性。只是,骗子手段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虚假医疗广告虽已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无奈的是,即便如此,光天化日之下,它仍然在满街流窜,甚至顶风作案。虚假医疗广告因何存在?根源在哪儿?  相似文献   

6.
《今日海南》2010,(7):5-5
针对长期为群众所诟病的违规行医、药价奇高、虚假医疗广告、服务态度恶劣等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从今年9月1日开始,省卫生部门借鉴并引入交警部门的驾驶员扣分制度,采取积分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服务监督工作,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医疗机构一旦分值扣完,即取消执业资格。  相似文献   

7.
《辽宁人大》2006,(3):8-9
董令贻: 应禁止刊播虚假医疗广告 采访董代表时,她刚好在房间整理带来的建议,记者看到了一份禁止刊播虚假医疗广告的建议。董代表说,医疗广告已经成为媒体广告的新宠,然而,在广告的背后却隐藏着种种祸患。  相似文献   

8.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时有发生,违法犯罪分子通过虚构事实、发布虚假信息、签订虚假合同以及非法行医等手段,误导、欺骗企业、消费者和患者,骗取钱财,扰乱市场秩序,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为此,国务院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9.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4年5月25日公布第一季度部分报纸发布的医疗服务广告的检查结果显示,总违法率为66.3%。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各地医疗广告发布量较多的63份报纸2月2日至8日发布的全部医疗服务广告进行了检查,共检查4881条,发现违法广告3236条。医疗广告的主要违法表现:未按照规定标明广告证明文号;声称保证治愈或隐含保证治愈:发布治疗11种疾病的广告(禁止发布的);使用非医学专业技术职称用语;利用患者或者医学权威机构、人员的名义、形象或者使用其推荐语进行宣传;宣传治愈率、有效率等效果;出现与药品相关的内容,以及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等。检查发现,报纸发布的医疗广告违法(涉嫌违法) 率相当高。有的报纸几年来就不断发布违法医药广告,这些广告根本不报批,个别有批文的也是随意增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06,(12):34-35
事件:不知从何时起,翻开报纸,铺天盖地的医疗广告扑面而来.对于目前的报纸,民间流传的说法是:"卫生报"."卫生报"有双重含义--医疗广告太多的报纸被称为卫生报,几乎没有任何广告的报纸也被称为卫生报.凡事就怕比较,比较的结果则无法回避--昆明的医疗广告处于疯狂的变态.主要症状表现为:肆无忌惮、偷梁换柱、哗众取宠、耸人听闻、夸大事实、文字暴力等等,诊断结果为:违规、虚假广告,产生的后果是:误导、欺骗消费者,直接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11.
《创造》2006,(9)
医疗广告作为一种载体,承担了医院和医疗消费群体沟通的责任,直接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有关业内人士认为,从市场需求角度看,医疗广告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可取.从消费者的利益考虑,亟待规范,但如何规范政治,令有关主管部门伤透脑筋,各种法规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2.
《创造》2006,(10):105-106
医疗广告作为一种载体,承担了医院和医疗消费群体沟通的责任,直接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有关业内人士认为,从市场需求角度看,医疗广告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可取.从消费者的利益考虑,亟待规范,但如何规范政治,令有关主管部门伤透脑筋,各种法规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3.
国家工商总局2006年1月24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开展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2006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以医疗、违法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美容服务广告为重点,分品种、分季度、分阶段开展专项整治。国家如此重视虚假广告问题的背后,是虚假广告危害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4.
审议同期声     
《中国人大》2014,(20):6-6
目前广告法当中,对于医疗广告采取的措施我认为还不够,一方面罚则虽然有所加重,但是仍然显得不够,应该进一步研究提高处罚的额度。同时,对医疗机构来说,他最怕的就是责令其停业整顿或者是吊销有关的诊疗项目、科目,直至吊销医疗执业许可证,因此对医疗机构违法发布医疗广告情节严重的,就可以使出这种最严厉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召开的全国19 个省、市消费者座谈会上,消费者反映最为集中的是医疗药品的虚假广告宣传。虚假医药广告屡禁不止,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原因有三:一是多头管理让虚假医药广告有机可乘:二是地方保护令虚假广告的制造者有恃无恐;三是媒体受经济利益驱使进行恶意炒作。医药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医药广告作为引导群众医疗消费的主要渠道,必须下大力量进行整治。现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政府应统一组织广电、卫生、药监等有关部门加大对媒体医药广告宣传的检查力度,明确各自责任,解决多头管理、多头不作为的问题。建立必要的社会监督机制,畅通群众对  相似文献   

16.
海西快递     
《就业与保障》2012,(8):41-43
福建省医保启动专项检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等政策法规,加强对定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管理,打击医疗保险骗保欺诈行为,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从6月份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定点医疗服务行为的专项检查。抓住重点、结合特点,区分四类定点机构开展检查此次专项检查的重点是查处个别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中存在的套取骗取医保基金、损害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根据定点机构的类型、服务内容及不同特点,专项检查分别确定了不同的检查重点:对于二级(县级)及二级以上定点医院,结合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有  相似文献   

17.
云政办发〔2005〕90号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5〕21号)转发给你们,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一、由省工商局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整治违法广告。重点整治在省级主流媒体上发布的有关食品、药品、保健品、医疗服务等重点商品的违法广告;整治夸大功能的种子、化肥、农药、兽药等农资广告;整治夸大投资回报的经营性广告;整治以新闻报道形式误导公众的违法广告行为。加强对广告行业的管理,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相似文献   

18.
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小结前一阶段我市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情况,研究分析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阶段工作要求。刚才,市工商局朝东同志、市卫生局屈谦同志、市商委文武同志分别就前一阶段开展整治虚假违法广告、打击非法行医和打击商贸活动中的欺诈行为的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作了发言,我赞成他们的意见。从三个部门介绍的情况看,在我市前一阶段打击商业欺诈工作中,各有关部门采取打防并举,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惩治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对商业欺诈活动的威慑力,初步遏制了商业欺诈活动的势头;各有关部门还结合专项行动,完善打击商业欺诈的法规制度和执法体系,实现联合监管和信息共享通过宣传和政策导向,倡导诚信兴商、守法经营的社会风尚,促进企业、消费者和患者自主维权的意识和能力的提高。目前,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反商业欺诈的综合机制正在开始形成。应当肯定,我市开展  相似文献   

19.
<正>焦政办[2010]8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焦作市开展打击非法采矿专项整治行动实  相似文献   

20.
厦门市伪造印章、证件犯罪的特点是制贩人员籍贯相同 ,分工明确 ,伪造的假证品种多样 ,有较强的逃避打击能力 ,犯罪时间、地点相对固定。其原因有 :存在社会需求 ,证件管理存在诸多漏洞 ,有关法律规定仍不完善以及打击不力等。公安机关应加大打击力度 ,适时开展专项打击 ;从制度、技术上完善证件管理 ,包括 :配备专门识别人员 ,提高证件防伪技术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等 ;控制源头 ;完善立法和司法解释 ,以利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