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热”引发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涤荡,发展中国家逐渐丧失"精神家园",产生了民族自卑感。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使取得的举世瞩目,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特别是加入WTO后,在国际社会民族身份的认同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在中国大地出现"国学复兴",甚至"还魂"的热潮。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国学热潮,我们要冷静思索之。首先我们要厘清何为国学?国学为什么会热?国学热的实质是什么?国学能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搞清楚这些问题对我们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学热"再度兴起,且声势浩大,涉及广泛。一些学校也相继成立国学研究院或国学班。从涉及的领域看,"国学热"不仅超出学术讨论的范围,还渗透到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学者对"国学热"的负面影响和危害进行了争论和批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这场"国学热"呢?  相似文献   

3.
《党建》2017,(6)
正湖南省衡阳市是先哲大儒王船山的故乡,国学文化源远流长。2015年以来,衡阳市按照中央精神结合实际,在全市开展"船山故里·国学飘香"系列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主线,以"学国学、知礼仪、讲文明"为主题,做到"以国学涵养国魂、以文化陶冶性情、以市情教育市民"。内容立体化。活动设置国学讲座、国学征文、国学竞赛、国学展示四大板块。开设"石鼓书院大讲  相似文献   

4.
姚远 《当代贵州》2014,(21):62-63
王阳明以心学传世,被评价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贤人"。阳明心学中包含哪些经世致用的道理?《传习录》中留下了怎样的管理智慧?管理者如何修炼心学?本期阳明茶座特邀著名国学学者刘伟见教授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正>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善"有何区别?这些内容将在大陆首套国学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中出现。该套教材除了《道德经》为原文全本讲解外,《论语》《孟子》以及《大学·中庸》都按主题归类讲授,预计今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据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相  相似文献   

6.
从《毛泽东早期文稿》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已经"略通国学大要",具备很好的国学修养。青年毛泽东对何为国学、国学何为、如何学国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青年毛泽东"略通国学大要"是他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主体素质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国内第一个国学类别的专业图书博览会,孔学堂书博会不仅为国学类书籍搭建了展示平台,还推动"全民阅读"持续升温,见证了"国学研习"的蓬勃态势。十月贵阳,书香浸润。236家出版单位、20000余种国学图书、数百位出版人及作者、6万余名读者聚于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这是一场文人的盛会。写书人、卖书人、出书人、读书人之间"无形的墙"被打通,品读经典、研习国学、问道大家、共话传统。这是一场国学的盛事。国学类书籍首次集体亮相,规模之大、品种之多、销路之广,充分展现了国学出版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国学阅读热潮的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8.
正今天的中国,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没有如此之近过。这靠的是什么?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科教兴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或"国学")逐渐成为显学。2017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新一轮"国学热"的意义、方向、途径、方法等做了界定和规范,这是十分可喜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弄明白:第一,"传统文化"或"国学"涵  相似文献   

9.
正"国学"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全民"国学热"的背景下,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提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学习国学,他认为国学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和修养,这对于构建健康和谐的政治生态有着极大的助力作用。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政治智慧,也可为今天的领导干部在施政、行政过程中提供一些智力支持。近日,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专访了王杰教授(以下简称"王"),对领导干部为什么需要学国学和该如何学国学等相关话题与王教授展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16日至18日,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在贵阳孔学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36家出版社携经典国学作品齐聚贵州,为广大读者奉上了一场国学盛宴。贵州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的举办,填补了国学类专业书博会的空白,必将有力增强国学出版的发展力和影响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贵州将努力建设文化强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价值,为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凝聚更强大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1.
<正>书房国学经典照亮人生张 刚我自幼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国学经典。从刚入学时"人之初,性本善"的机械记忆,到今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认真品读,学国学于我从未间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的讲话中巧妙运用经典的魅力,更加坚定我学国学的信心。总结这些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我认为学国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一是修身;二是做人;三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与日本近代的学术有着不解之缘,而日本近代的学术被中国学界称之为"东学"。梁启超在很多场合以"东学"特指"日本学术"。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旺盛的时期,而梁启超对于当时日本的政治文化思想和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东学"给了梁启超很大影响。梁启超汲取了"日本学术"的精华,并成为最早倡导中国近代"国学"的人物之一。"东学"对梁启超"国学"思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学"地位之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国学"研究路径的阐释。此外,"东学"中的民族主义对梁启超思想的熏染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3.
正近代以来百年间,中国反复出现了西化与国学两种思潮的交替,这是值得极为深思的历史现象。过去我们把国学思潮简单地称之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或复古主义思潮,是存在严重误解的。为什么西化思潮过后往往为国学思潮,国学思潮真的是保守主义吗?仔细考察过后,我们发现国学思潮并不真的是保守主义思潮,而是一种立足本国国情与本国文化进而努力吸收消化西学的现代化思潮。一、第一次国学思潮:从西方现代性本土化中寻找中  相似文献   

14.
正国学乃我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章太炎先生云:"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国学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一问一答之间,大道即出。国学原本便偏重于实在的、形象的、具体  相似文献   

15.
感受吃文化     
<正>听到人们鼓吹国学,我总不以为意,觉得哪怕是再博学的大师也只得到些皮毛和末节,并未深谙国学之精妙,窃以为,国学的所有精髓都凝结在一个"吃"字里。古人早就总结出了"民以食为天"之真谛,在这个真谛指导下,创造了世界上  相似文献   

16.
在孔学堂书博会上,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平,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王纯,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丁为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钱明、《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就"阳明文化的传播与出版"展开对话。贵州如何抓好阳明学的教化?如何依托优势,将阳明文化打造为贵州的又一张文化名片?本刊记者邀请以上专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积淀和形成一整套以"经、史、子、集"为主线的,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这就是国学。正是国学的传承和不断发展,使得中华民族得以历经数千年岁月而生生不息。国学深邃而博大,蕴涵了先哲圣贤们的人生智慧。国学经典中有太多的人生哲学和经世哲学。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品大师之言,悟先贤之道,学人生智慧,是我爱读国学典籍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正8月30日至9月1日,以"传承经典·致敬华诞"为主题的第三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在贵阳孔学堂举行,100余家知名出版机构携带10万余种国学图书及文创产品参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孔学堂·国学图书  相似文献   

19.
正五四运动后,学术界喊出"整理国故"的口号,即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学术,也就是国学。1925年2月,清华学校(即后来的清华大学)在此背景下创办了国学研究院。筹办之初,就确定聘请"国内硕学重望"者设帐清华。王国维正是这样的学术大师。3月,王国维受聘入国学研究院为导师,至1927年6月2日自  相似文献   

20.
<正>古人云:"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中华国学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领导干部学国学,吸收传统文化之精髓、领略古人先哲之英华、意会仁人圣贤之深邃,继而能旁征博引、融汇古今、学以致用,上修世界观、下明方法论,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领导干部学国学还可以延展自己的"长度"、拓宽自己的"宽度"、提升自己的"高度",让自己变得立体起来,思想丰富而充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