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来,西方某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一些政界要人,打出“人权外交”的旗号,俨然以“人权卫士”自居。他们今天指责这个国家在这个问题上违反人权,明天指责那个国家在那个问题上违反人权。这些人果真是在关心世界各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吗?从其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后果,我们就会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人权外交”的实质,就是搞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极力推行人权外交,提出所谓“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等荒谬论调,企图借此为他们推行强权政治和搞霸权主义寻找理论借口,针对西方国家所搞的这种人权外交,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理论,明确提出了“国权重于人权”的思想,确立了尊重人权、捍卫主权、反对霸权的基本原则。邓小平的国权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人权理论的重大发展,它为我们更好地同当代西方霸权主义者进行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什么叫国权呢?简单地说,国权就是国家的主权,即一个…  相似文献   

3.
所谓"人权外交",确切地说是指某些西方国家把人权的基本原则运用到外交领域当中,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一种准则,这种外交政策往往以捍卫人权为幌子,达到干涉和侵略别国的目的.1977年卡特政府开始在全世界奉行"人权外交"政策,揭开了美国外交史上新的一页.但是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政策在美国的外交传统中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本文将着重从美国"人权外交"的发展轨迹入手来讨论其演变历程及实质.  相似文献   

4.
吕波 《理论导刊》2003,(8):58-59
人权外交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部分,实质上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表现,成为美国推行大国霸权主义和对其它国家进行干涉的遮羞布。美国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推行的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肆意践踏干涉他国内政,为美国企图独霸世界的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5.
1994年,我国党和国家、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人频频出访,举世瞩目,开拓了共和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海外舆论评论中国刮起了“外交旋风”:有的说1994年是“中国的外交年”;也有的说1994年是“中国外交获得成功的一年”。的确,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外交空前活跃、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双方高层往来增加,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两国军队交往得到恢复。1994年3月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访华。5月26日,克林顿宣布延长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并且决定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  相似文献   

6.
谭华琼 《学理论》2011,(14):37-38
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动,美国借此来强化其人权外交,企图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对华人权外交是美国以人权为外交准则的对外关系战略,本质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华人权政策是其人权外交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政策以美国的价值观和人权模式作为衡量中国人权状况的标准,把人权作为处理对华关系的一个准则。近些年来,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利用双边和多边关系不断提出所谓的“西藏人权”问题、“政治犯”“良心犯”问题、“妇女人权”问题、“宗教自由”问题、法轮功问题等,谴责中国的人权状况,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么,美国对华人权政策是如何产生的?其实质是什么?本文试作一探讨。一、世界格局和东、西矛盾的新变化新特点是美国对华人权政策的时代根源美国人权外…  相似文献   

8.
钟石 《瞭望》2004,(13)
联合国第六十届人权会序幕已于3月15日在日内瓦拉开,会期6周。在会议进行了一周之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突然宣布美国将在本届会议上提出反华人权提案。对于美国这一举动,人们并不陌生,因为在此之前美国已经10次抛出过类似的提案。只是这些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提案,在人权会上都逐一被挫败。今天,当美国再一次指责中国人权状况“退步”,并以此为由,决定在人权会上再提反华人权提案、挑起新一轮中美人权对抗时,人们倒是想同美国认真理论一下,衡量一个国家人权状况“进步”与“退步”的标准何在。  相似文献   

9.
国际要闻     
《瞭望》1996,(36)
美宣布驱逐古巴外交官员 美国国务院8月19日宣布驱逐古巴驻华盛顿外交代办机构的一名负责人权事务的官员,以报复古巴政府上周决定驱逐美国驻哈瓦那外交代办机构负责人权事务的官员罗宾·迈耶。 日本首相出访拉美五国 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8月20日开始对墨西哥、智利、巴西、秘鲁和哥斯达黎加五个拉美国家进行访问。桥本将分别同五国领导人就联合国改革、世界贸易组织、环境保护和禁毒等问题交换意见,并将提议设立一个“促进太平洋沿岸国家经济合作”的磋商机构。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外交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道义和利益交织,人权承载贸易,利己超越利他,权力胜于民主。美国外交对现实权力和利益的追求大大超过它对道义的忠诚。国际道德的困境在于“大国失效”,具体说就是“美国失效”。就本质而论,美国同十九世纪的大英僭主别无二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大肆推行人权外交,将人权问题政治化,把人权问题作为推行其国际战略和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攻击别国的社会政治制度,以人权的卫道士自居,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的内政,企图把西方的一套社会、政治制度和人权观强加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权问题成为它们大搞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一根大棒。一、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标准  当今世界主要有两种社会制度。我们期望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能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赵启正 《民主》2008,(12):31-33
在200年前,我们中国人可以不知道欧洲也不知道美国.照样生活得挺好。但现在不知道欧洲、不知道美国,可就不行了。那么,我们说一下“公共外交”的概念。外交,传统认为是政府之间的事情,外交部对外交部.或国家领导人对国家领导人,这叫“政府外交”。无外乎解决双边关系,如果到了联合国就是解决多边关系。“公共外交”也可以翻译成“公众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的不一定是政府间的内容.如果说我们的国际广播电台是国语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坚持对人权状况进行观察和提出报告的做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如今,美国愈发喜欢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剪裁事实,体现霸权。人权报告直接起源于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案502B项的修正案。这个修正案要求国务卿每年就“每个被提议接受美国援助的国家在尊重国际承认的人权方面的情况”向国会传送一份“详细而完整的报告”。该修正案通过以后,1977年1月就任总统的吉米·卡特领导下的国务院新设了一个人权和人道事务协调员的职位。这个职位后来升格为负责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这个部门起草了第一份人权报告,并提交给当…  相似文献   

14.
段丹丹 《学理论》2012,(14):9-10
人权问题是时下国内外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在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之后,西方列强企图借助人权外交推行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针对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冲突,我们有必要明确人权标准的内涵和特征,并在分析国内外不同人权标准的基础上,探索是否有突破国别的普遍性的、共同的人权标准。  相似文献   

15.
韩振峰 《理论视野》2000,(1):17-18,53
邓小平关于国权重于人权思想的提出,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深刻揭露,它为我们正确进行国际人权领域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武器。 人权与国权的关系,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人权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分析和回答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竭力鼓吹所谓“人权至上”、“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荒谬论调,并借此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别国主权。针对西方一些国家宣扬的人权至上观,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国权重于人权的思想。1989年10月,他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1页,  相似文献   

16.
何谓人权,人权是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泛称。何谓霸道,一言以蔽之,“以力假仁者日霸道。”美国手中打着两张牌,一张名日“人权”,一张名日霸道。两者兼用,举“人权”招摇过市,哗众取宠,挟人权以令天下;行霸道,以鞭挞宇内。人权,是人们对生存、自由、民主等权利的追求的统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  相似文献   

17.
不知根据哪条理由,美国有权一年一度 地发表对别国充满指责性和诬蔑性的 《国别人权报告》。美国究竟从哪里获得“统管”普天下“人权”的权利呢? 是世界各国政府或老百姓赋予它这种权利吗?但未听说过哪些国家及其人民曾“拜托”过美国代劳此事。 那么,是历史上有什么国际条约或国际协定规定每年必须由美国出面履行这种“点评”他国人权的义务吗?但我们至今对这种规定闻所未闻。 那么,是美国的“人权纪录”胜于他国,有本钱对别人说东道西吗?我们只要随手翻阅一下美国自己媒体的一些公开报道,就可发现,美国的人权纪录不仅并不那么…  相似文献   

18.
近来,美国不是指责这个国家违反“人权”,就是批评那个国家缺乏“民主”,俨然以人权和民主的卫士自居。然而,它最近推行强权政洽,出兵攻占巴拿马,再次充分暴露了它根本无视人权和民主的真面目。 请看来自巴拿马的现场报道: 12月20日凌晨,巴拿马城居民被炸弹声惊醒。接着,猛烈的炮火和密集的机枪声划破夜空。美国在巴拿马运河区的1.3万驻军兵分5路,同时向巴拿马城  相似文献   

19.
华庥 《瞭望》1996,(38)
这些天,美国导弹袭击伊拉克(美谥之为“惩罚”),闹得全球风雨。 美国大选四年一度。大选临近,竞选双方互相攻讦,无所不用其极。外交经常成为大选赛场中攻打对方的牌。“惩罚”伊拉克就是美国外交事务受制于国内党争的宿疾的又一次大发作。通常说“外交是内政的继续”,是指外交一般要服从国内政治和国家利益的要求。但,这句话在美国已经变形,变成“外交是党争的继续”。不仅大规模袭击伊拉克如此,美国对待其他国际事务,如波黑战争、对华政策等,都曾经成为党争中的筹码。 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刚刚开过。多尔和克林顿正式摆开争夺总统宝座大战的架势。多尔在内政外交多方面找岔儿,  相似文献   

20.
钟石 《瞭望》2001,(11)
2月27日,美国国务院发表 了《2000年国别人权报告》, 该报告以“人权卫士”的姿态评判世界上195个国家的人权状况,其中包括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无端指责,从而在新世纪第一春拉开了人权对抗的序幕。但是同以往一样,报告一经问世,便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各国普遍谴责,国际社会以此来回敬美国的霸权行径。 美国国务院一年一度的《别国人权报告》至今已发至第25期。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日前发表的《2000年国别人权报告》前言中宛如一个救世主,声称1/4世纪以来,这些报告“反映出美国始终非常关心人类的人权状况”,“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