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曙光 《前线》2014,(4):117-117
《十五贯》是昆曲的著名曲目。说的是屠户尤葫芦无本钱经营,为生计借来十五贯铜钱。因一句戏言,使其继女苏戍娟负气出走。赌徒娄阿鼠赌场输得精光,回来路过尤家,为偷走十五贯钱,将尤杀死。外城伙计熊友兰为主人收来十五贯,路遇苏迷路,被众人误认为凶手,两人同押官府。知县过于执不问青红皂白将两人判成死罪,知府巡抚皆批准执行。只有太守况钟监斩二人时,发现是冤案,遂以官职担保,求得重审,最终查明案情,使该案真相大白。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说:“《十五贯》是个好戏,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十五贯》;这个戏全国都要看,特别是公安部门要看。”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3,(15):74-74
看过《十五贯》的人都知道,剧中有个坏人叫娄阿鼠,有个断案如神的青天大老爷叫况钟。况钟是明朝中叶人,曾任苏州知府。他不但为官清廉,而且对于反腐有自己独到的手法。  相似文献   

3.
所谓“微服私访”,即为官者像老百姓一样轻车简从,深入民间调查了解民情民意,掌握实际情况,以便作出正确决策。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些“微服私访”的故事。《十五贯》这出戏中的苏州知府况钟,查一桩杀人案将要“山穷水尽”,后来扮作算命先生暗暗查访,很快查出真凶娄阿鼠,案情真相大白。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  相似文献   

4.
钱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钱”,大家都认识,不过也有人叫我“孔方兄”。奇怪的是大家谁也都离不开我,可不知为什么,大家却越来越都瞧不起我,让我弄不明白的同时,也让我心里很恼火,这难道都是我一个人的错吗?说起来也真是的,我的名声不好,也许还真的怪那个又臭又硬的南阳人鲁褒了,作什么《钱神论》,并满嘴胡言什么“钱的形象,像天地一样有圆有方,人们亲它爱它如同弟兄,尊敬地称它为孔方兄。没有美德而倍受尊崇,没有权势而炙手可热,出入宫廷高门,可以转危为安,起死复生,变尊贵为卑贱,使活人被杀死。所以愤怒争论时没有钱就不能取胜,…  相似文献   

5.
人生一世,天天摆弄钱,但不少人总觉得揭不开它那云遮雾罩的神秘面纱,看不清它那另类的庐山真面目,因而不免发出了一声声哀叹:钱是什么东西?有人说,钱是“先人”,和祖宗一样神圣。因而,人类创造了一种“主义”,叫“拜金主义”。这个“主义”,好像人生的枷锁,使人迷信,使人神往,使人肝脑涂地、虔诚恭顺地拜倒在金钱的脚下,甘心情愿地做金钱的奴隶。有人说,钱是“神”,“钱能通神”,神通广大。正如西晋鲁褒生所著《钱神论》中说的:“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复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而且“岔争非钱不胜,幽…  相似文献   

6.
讨论“向钱看”对不对,我看关键不在“钱”而在“看”。本来,钱是一种货币,用来流通,用以购物维持生产与生活,用不着把它视若洪水猛兽。它既可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为社会主义服务。美元是美国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硬通货,我们照样通过做生意,理直气壮地把它拿来用,用不着怕它烫手。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国家,几千年来社会上都存在着“枪打出头鸟”的现象,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出头的椽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等等。其实质就是不准冒尖或害怕冒尖。 “枪打出头鸟”是一句谚语,要是把它运用到事业上工作上同志间的关系上那就大错特错了。尽管是错误的,但长期以来不少人还是把它奉为做人的准则,这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原因的。  相似文献   

8.
从有义务教育的历史以来,没有人怀疑过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也没有人否认义务教育对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但有很多人担心中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仿佛要偏离它预定的轨道——中国基础教育正悄然发生由“义务教育”到“利益教育”的嬗变,神圣、庄严的教育殿堂似乎也把不住最后一道大门,竟要被“孔方兄”这一洪水猛兽活生生地撞开……国外重教国内重“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个口号,即使谈不上路人皆知,那也应是家喻户晓。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这并不是中国人的创新,地球人都明白。耐人寻味的是,重视…  相似文献   

9.
小论钱     
西晋鲁褒的千古奇文《钱神论》,以辛辣的笔调将钱称为“孔方兄”,它神通广大,“动静有时,行藏有节”,“无远不往,无幽不至”,“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无独有偶,唐玄宗时的名臣张说著有人间  相似文献   

10.
钱这东西     
钱这东西赵永涛有民谣俚语曰:“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墙里藏,若能冲出这堵墙,能作君子能为王。”钱时这东西实在不简单,它的神通究竟有多大,人们自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我国西晋时期有个叫鲁褒的人写了篇《钱神论》,称外圆内方的钱币为“孔方兄”,说它具有天圆...  相似文献   

11.
钱的断想     
西晋鲁褒的《钱神论》,以辛辣的笔调将钱称为“孔方兄”,说它神通广大,“动静有时,行藏有节”,“无远不往,无幽不至”,“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无独有偶,唐玄宗时的名臣张说著有《钱本草》:“钱,味甘,性热,有毒。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两人对“钱”的揭示可谓入木三分,有异曲同工之妙。今日读之,实在发人深思,受益匪浅。钱,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们何以对钱情有独钟呢?这是因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处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相似文献   

12.
董莎莎 《当代党员》2014,(12):60-62
电影《私人订制》中,范伟饰演的一名“清官”把钱一捆捆砸向行贿人员。 在享受把钱砸别人脸上的快感时,他也捎带把自己的秘书砸了。 “我们的领导,就是被你们这种人带坏了……”  相似文献   

13.
一群能人组合在一起,大致有两种结局:彼此能亲近,出于公心,取长补短,同舟共济,可以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彼此猜忌,争名夺利,则只能把“能”耗在无聊的你争我夺上,让各自的“能”变成了“庸”。一群庸人组合在一起肯定办不成事。但是如果庸人“庸而不俗”,无能归无能,彼此不争不抢,而又能逢上大环境安宁,庶几能维持平安。尽管无为也是过,但总比大家都弄得头破血流、一身伤痕要中看一些。才薄的人,未必没有自知之明,懂得“让”,学会谦和,不安于做庸人,那也有可能随着教训的积累,逐渐地摆脱掉身上的庸气,渐渐地“能”起来。  相似文献   

14.
“会哭的孩子多吃奶”,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干部将此规律运用到跑钱要钱上,也成了“爱哭的孩子”。他们无灾无难编词“哭”,遭灾遇难放声哭。领导繁忙不乱“哭”,领导高兴放胆“哭”。哭哭哭,直哭得“奶水”长流,受用不尽。有了困难问题,如实向上反映,正常。遭灾遇难领点补助救济,正当。但把跑钱要钱当成生财之道,当成政绩,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它助长了谎报军情之风。无病假“哭”小得利,小病大“哭”得厚利,实际上是对讲真话的人的否定。—————它鼓励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阿哥住在贫困区,…  相似文献   

15.
对钱的追逐使许多人忘记了许多钱外之事,比如说人间的真诚、爱心,人与人的支持和救助、道德和廉耻。钱的铜臭味将许多人身上附着的动物性更多地激发起来了,当看到那么多人拥有了钱就丧失了理智和廉耻的现象时,人们对于钱这个东西也就有了些误解,有人是将“钱财”称之为“害人之物”的。 然而当我们看到孔繁森将钱捐给了失学儿童、孤寡老人和残疾牧民的时候,当我们读到云南路桥一公司花巨资挽救一位普通职工的生命,这位患病职工所在的单位,为了付出一笔医疗费“全体职工一年的奖金都没能兑现,但大家都没有一句怨言”时,我们对钱的理解,倒也慰然了。  相似文献   

16.
投资的逻辑     
中国有一种古老的相亲看相手法,就是让你的五指合拢,看看有没有漏缝,如果把手掌对着阳光没有漏光,那就是一个守财成功的人,否则就是“漏手”,这样的男人和女人都是不受欢迎的。实际生活中,有人虽然不时荷包很鼓,但架不住疯狂的支出,很快荷包就瘪了下去,要想以钱生钱就很难了。这样的人现在不少,总觉得以后会挣更多的钱,就不懂得把这些宝贵的金种子种在适当的地方长出更多的钱来。  相似文献   

17.
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对魏征说:“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这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用对了一个人,则天下所有贤德之士都将从中得到鼓励;而误用一个恶人,那么天下的奸滑之徒就将挤进官府。可见,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人才的选用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对于被选用的人来说,它包含了对其价值的认可、肯定和褒奖,而对其他人来说,这也是一种价值宣传。无论是对什么人才的选用,其事件本身都会传播一种长远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明代宋载土育说:“钱是英雄好汉。有了它诸般趁意,没了它寸步也难。”莎士比亚则厌恶地说:“金钱,这人类共同的娼妓。”在那种金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们对金钱的认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拜金主义”,把钱奉为万能之神;另一类则贬斥金钱,把它看作万恶之源。马克思给“钱”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钱,只不过是一种流通与分配的手段。它既非无所不能,又非万恶之渊薮。从货币到资本,又从资本到货币,真正的万恶之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至于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那是另一方面的问题了。列宁…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个时期,农民负担出现“反弹”,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如不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加大工作力度,我们业已取得的减负成果就有可能前功尽弃。一、农民负担为何“反弹”1、思想认识滑坡。当前,在对待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上,一部分人特别是一些党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普遍存在几种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认识中的常规认识与非常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洛克的“白板说”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在它受到唯物主义高度赞扬的同时 ,也受到了唯心主义的多方责难。其实 ,人的大脑原本不是一张“白板” ,倒像是一张没有感光的“底片”。人的认识就如同“底片”和光线作用一样 ,它一方面记录了光线携带的信息 ,同时 ,也显现了它自身的潜在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人的认识过程就是底片的“感光”过程。可见 ,任何一种认识都具有主体和客体两重特征 ,它既是客体属性的反映 ,又是主体潜能的再现。“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经验”是知识的源泉。把“经验”作为认识的“基元” ,作为形成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