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能源安全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焦点问题.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目前中国把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作为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既有坚实的客观物质基础,也有与之相符的主观合作愿望,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从长期来看,这种合作并不仅仅是中国与中亚之间经济互利的需要,更有地缘政治利益上的考量和需要,对于未来中国的能源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亚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处于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经济中不利的"外围"地位。国际经济危机使得外围国家有了一个很好的突破机会。中亚国家超越"外围"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在独联体欧亚一体化空间内的合作,特别是中亚国家间的次区域合作来实现。中亚国家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单个国家无法有效解决。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客观、自然的进程,符合中亚各国的国家利益。中亚经济一体化的优先领域是:水和能源、贸易与经济、交通等。中亚各国的政治意愿以及财政资源能力,是中亚能否从外围到中心、能否在中亚地区一体化上取得成就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杨鲁慧 《当代亚太》2007,2(11):12-21
本文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视角,对当代东亚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及政治转型进行了分析.战后初期,东亚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合法性是以西方的议会民主制为主体.20世纪50年代后期,议会民主制的合法性出现危机,东亚国家纷纷把合法性基础由以往的西方民主价值观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绩效为中心的权威政治上来,成功地实现合法性的第一次转型.80年代后期,权威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再次面临"政绩困局"的压力与挑战,构建东亚民主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实现政治合法性的第二次转型就成为东亚政府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东亚政治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当代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阶层变革及民主政治转型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分析。从权威政治走向民主政治,不仅要靠高度发达的经济实力来支撑,而且需要中产阶级作为其社会基础条件。中产阶级的崛起、公民社会的形成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都是东亚民主政治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俄罗斯及东欧中亚国家的就业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型时期俄罗斯及东欧中亚国家产生了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东欧一些国家随着经济的恢复,就业市场正在逐步完善,失业率开始下降;失业救济制度正在建立。而中亚国家地下经济盛行,失业率居高不下,缺乏基本的法律制度保障,非正式的劳动力市场占了很大份额,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6.
阿富汗开始进入后反恐时代,其国家重建的最艰巨任务是在国内各种安全威胁并未彻底根除、社会族群关系依旧紧张对立的形势下,完成由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型。直接的边界接壤、相同的宗教信仰、跨境民族的存在、特殊的历史联系以及紧密的安全联动,将中亚国家与后反恐时代的阿富汗捆绑在一起。在阿富汗的重建进程中,中亚国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合作伙伴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俄罗斯是中亚国家的近邻,两国与中亚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当今恐怖主义是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中亚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最大的策源地之一。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政治、军事大国应该为稳定地区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加强在中亚地区的安全合作,这种合作必将为维护世界和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中亚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政治伊斯兰运动,揭示了该力量企图把中亚国家的政治体制、生活方式全面伊斯兰化的事实,并阐述了塔吉克斯坦在这一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9.
中亚国家独立后,探索建立区内一体化组织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同时中亚国家还积极参与和发展与区外国家、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关系,借助国际力量提升地区实力,实现中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亚国家经济呈稳步上升趋势,各国对解决区内合作问题的认识发生变化,普遍认同通过谈判和妥协是寻求区内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同时认识到来自区外的投资和援助治标不治本,中亚地区事务的最终解决需要依靠区内国家的共同努力.在哈萨克斯坦的大力推动和提议下,组建新的中亚一体化组织"中亚国家联盟"的进程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10.
中亚五国在改革与治理过程中具有较多相近的初始条件,但在同质性显著的背景下,各国发展却出现了异质性结果。哈萨克斯坦以其突出的经济和政治成就远远领先于他国。这难以直接用西方学者的公共管理改革理论来解释,需要提炼出一个哈萨克斯坦在同质性背景下有别于其他中亚国家的独特改革模型,并在其政府的改革轨迹及具体措施中考察其推动和限制变革的关键因素和力量。这大致包括改革的理论基础、动态的制度背景、制度文化、领导能力和伦理等五个要素。在哈萨克斯坦政府改革与治理过程中,清晰的改革理念、对制度背景的准确把握,以及在制度文化塑造与领导力上的突出表现,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但伦理建设上的不足导致哈萨克斯坦政府改革问题重重。对哈萨克斯坦政府的政策执行、政治民主化、腐败与政治认同等相关指标的测量结果显示,哈萨克斯坦政府改革与治理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东欧国家经济走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2007年,中东欧国家的经济总体上呈平稳快速发展的趋势,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东欧转轨国家经济形势迅速恶化.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欧国家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与这些国家转型后形成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发展模式有关.本文就国际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冲击,从多个侧面分析相关原因,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下中东欧转型模式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与政治体制转型是转型问题研究的焦点,而中东欧国家的转型模式也作为一个范例持续得到来自理论和实证研究上的关注.本研究以金融危机发生、演化为背景,旨在检测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东欧国家的整体经济表现与金融市场表现,并通过分析对国际学术界公认的"转型优等生"中东欧国家的转型模式进行再评估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国防工业体从前苏联时期的斯大林模式向市场导向的转型,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军转民实践,充满了曲折和困难,短期内削弱了其经济实力.但俄罗斯也逐渐明确了国防工业体进一步转型的方向,为推动其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从理论上分析俄罗斯国防工业体转型的路径,并深入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oday many aspects of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hip are positive. The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ship” is supported by the Treaty for Good Neighborliness,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as well as membership in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a shared commitment to a multipolar world. Nevertheless,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is weak, energy cooperation has not reached its potential, and the two states have competing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 Thu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lthough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hip is multifaceted and based on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there are nevertheless factors that limit the relationship. China and Russia have links with the West that sometimes interfere i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 Moreover, the legacy of history remain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lationship. Finally, Russia's demographic decline, combined with China's economic growth, creates questions for Russians regarding their long-term security vis-à-vis China.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中东欧独联体国家转型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转型的方式和路径受制于转型的约束条件.其中,政治转型与经济转型的相互制约关系尤为复杂.在复杂的约束条件下,转型的政策空间是受限的.转型目标、转型的策略选择与次序安排相互制约,共同规定了转型的基本方向和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6.
Demographic change has been a key consequence of transition, but few studies trace fertility trends across countries over time. We describe fertility trends immediately before and after the fall of state socialism across 19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We found a few common patterns that may reflec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The countries that experienced the most successful transitions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EU experienced marked postponement of parenthood and a moderate decline in second and third births. Little economic change in the poorest transition countries was accompanied by less dramatic changes in childbearing behavior. In western post-Soviet contexts, and somewhat in Bulgaria and Romania, women became more likely to only have one child but parenthood was not substantially postponed. This unique demographic pattern seems to reflect an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parenthood but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did not support having more than one child. In addition, we identify countries that would provide fruitful case studies because they do not fit general patterns.  相似文献   

17.
The measures introduced by Raúl Castro since 2008 and the most recent US–Cuba policy change indicate that Cuba is shifting from a planned and highly centralised state socialist economic model toward one in which economic actors and markets become main drivers of the economy. The examples of Asian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socialist countries suggest four distinguished pathways for such transition. The question is which one may provide a feasible model for Cuba. Based on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this study places the Cuban cas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ocialist economic transitions and explores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吕鹏 《俄罗斯研究》2012,(1):154-176
一些学者认为"后共产主义"一词现今已经过时,理由是转型的成果在那些之前的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已经定型。然而中国持续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层面的转型却否定了"后共产主义终结"这一理论,因而即使是在抛弃苏联式社会主义体系的二十年之后,"后共产主义"仍不是一个多余的概念。相反,在东亚和东、中欧的比较研究中,重视"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的过去,并将它作为一个实质性的解释变量,能显著地增进我们对转型国家多样化轨迹和形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On an energy‐equivalent basis Central Asia is predominantly a gas producing region, with Turkmenistan and Uzbekistan contributing substantially to the regional total. Kazakhstan is the primary oil producer in the region. Xinjiang, one of the poorest areas of China, is noted for its vast oil, gas and coal resources, though still largely undeveloped. As a means of facilit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in Central Asia and nearby Xinjiang, officials are promoting trade and investment among the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This paper examines emerging economic relations within Central Asia and Xinjiang, with a focus on the lucrative oil and gas sectors. Importantly, the cooperation is being influenced by centuries‐old cultural and ethnic ties.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亚太地区当前格局问题,中俄双方学者均认为美国与欧洲先后陷入危机,未来5至8年将呈现收缩态势,在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全面衰落。俄方学者认为,在欧美因为经济危机陷入衰退的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体却保持了蒸蒸日上的增长势头,国际经济中心已经向亚太地区转移,国际政治中心也将会向亚太地区转移。中方学者则认为,美国处于相对衰落的过程,而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大国同时崛起,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国际权力出现扁平化,竞争的中心向亚太地区加速转移。在亚洲高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体系已不适应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俄方认为,2011年,美国重返亚洲,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加强在本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大有围堵中国之势。俄罗斯融入亚太需要和平的地区形势,建议在中、俄、美之间建立三边安全机制,为本地区中小国家提供安全保障。中方认为,在新的地区形势下,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秩序,欢迎并愿意协助俄罗斯在亚洲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但是新的地区秩序应当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与亚洲国家多样性相适应的。在积极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政治、安全议程。俄方学者认为,欧洲深陷金融危机,短期内不能解决,俄罗斯经济发展重心将向亚太地区转移,着力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欢迎美国、欧洲、中国等世界各国和地区参与。中方认为,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并且与中国经济互补性较高,在两国政府的主导下,已经进行了一些合作。随着俄罗斯"东进"战略的逐步明确,双方可以在项目开发、投资等方面进行研究,发挥双方比较优势,深入合作。在中亚地区,美国撤出后的阿富汗将成为本地区新的安全威胁,加上原有的三股势力,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令人担忧。俄方认为,应当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的优势,密切关注阿富汗形势,加强与印度等周边国家的合作。中方学者认为,应当发挥上合组织在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解决中亚问题的根本,还在于通过经济合作使中亚国家走出贫困,从而实现长治久安。因此,应当积极推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进程,与欧亚联盟等本地区其他组织加强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